州来
古地名
州来,古地名,今安徽凤台春秋时名州来,秦置县,明废。
州来历史
西周晚期,随着其统治势力向长江淮河下游地区扩展,先后受封的诸侯小国就有州来、六(六安)、桐(桐城)、舒(舒城)、巢(巢湖)、徐(徐州)等。州来国在周景王十六年(公元前529年)被吴国所灭,前后共存在三四百年之久。当时的势力范围包括整个淮南市、凤台县寿县的一部分,东到舜耕山,往北到平阿山与怀远相连,北到蒙城,西北到利辛县阚疃镇以北,西邻颍上县,南面以淮河和东泥河为界,方圆约有1000平方公里,国都在今凤台县城。吴灭州来后,这里便成了吴公子季和的封地。
州来之战
八公山之北、淮河以东原本有个历史古国叫州来,因为其弱小,春秋时被楚国吞食而成为楚的州来邑。由于该邑处在淮河以北,为楚之边陲而与吴国相望,所以成为吴楚之争的前哨,百姓无一日安宁,隶属关系也常常变更。公元前529年,该邑被吴国占领,6年后楚国又收回失地;仅过了4年又被吴国夺去从而成为季札的封地。
公元前493年,州来又一次因为国与国之间的交易而要更换国籍。这一年楚昭王伐蔡,小小的蔡国赶快求助于当时能与楚国抗衡的吴国,吴王夫差根据自己的利益答应出兵救蔡,但条件是蔡昭侯必须把蔡国迁往州来。为了生存,蔡在州来立了国,州来古城便成了蔡的国都,因蔡国在周武王时始封其弟叔度于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周成王时叔度之子平侯迁都新蔡(今河南省新蔡县),为了国家血缘的一脉相承,蔡昭侯将州来改为下蔡
由于战争的接连不断,淮南的人民学会了在战乱之中求生存。如今,在淮南市的上窑镇,民间还流传着“朝秦暮楚”的故事由来:在秦统一中国之前,这里是秦楚两国你争我抢的拉锯之地,本地的百姓在秦兵楚将的滋扰之中,学会了聪明的生存方法。早晨,秦兵打过来了,百姓们便说自己是秦国的良民,把秦国的门牌翻过来,晚上楚军攻过来了,百姓们便说自己是楚国的顺民,把楚国的门牌翻过来,以此保护了自己的生命财产。
经济发展
州来地区现名凤台县,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经过州来地区人民的共同努力,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不断推进,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注入了生机和活力,综合州来地区的力量、社会生产力和人民生活都跃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自2002年起,连续7年跻身于安徽省经济“十强县”的行列中。2005年全年完成国内生产总值66.63亿,财政收入8.34亿。在全省县级宏观经济效益考核中,动态经济指数排名第七位;宏观经济效益排序全省第四;全部财政收入全省第一;城乡居民人均储蓄存款全省第23位;在岗职工工资总额全省第一。2006年1-11月份,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303627万元,与上年同期增长18.3%;累计引资项目92个,实现到位资金92488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50.8%;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1587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4.4%;完成财政收入101430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9.9%,率先在全省实现县级财政收入突破十亿元。2007年生产总值96.5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5.7亿元,固定资产投资54.6亿元,财政收入13.1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896元。2008年凤台县紧紧围绕在全省率先建成小康县和在全省率先跻身全国经济百强县的目标,大力实施“工业立县、农业稳县、招商强县、商贸活县、民营富县、科教兴县”六大战略,全力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使财政收入突破16亿元,达16.8亿元,较2007年增长27.5%。
凤台农业基础好,素有“不是江南,胜似江南”的美誉。小麦种植面积达60万亩,产量超过18000万公斤、水稻种植面积近50万亩,产量达25000万公斤、玉米、油菜、大豆、花生 及各种杂粮应有尽产。全县有水面16.6万亩,畜牧水产发展迅速,秦川牛、瘦肉型猪、长毛兔、淮王鱼、鳜鱼、河蟹、对虾、甲鱼等名高优畜牧水产品初具规模,并已远销海内外。
工业门类齐全,具有雄厚的工业基础。近年来,通过兼并、重组、改制、拍卖等多种方式,对传统工业进行大规模地改造,焕发出勃勃生机,形成煤炭、化工、机械、造船、铸造、食品、酿造、粮食加工等达20多种门类、1000多种产品的新型工业化体系。
纺织车间 凤台经济开发区是筑巢引凤的平台。这个开发区创办于2003年,是经省政府和国家发改委批准的省级开发区,总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其中一期5.5平方公里。中国重汽、芜湖瑞江重汽集团等一批汽车产业相继在凤台经济开发区兴业,使之成为皖北重要的汽车贸易集散地。兖矿集团、南京胶带厂、安徽纵横胶业为龙头的矿山机械制造产业园规模初具。以安徽胜芝远通光电有限公司和浙江新宏基电器为龙头的电子电器产业园彰显活力,绘出壮美的发展远景。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进程中,凤台县委、县政府坚持以人为本,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凤台人民将按照“低门槛、高回报、你发财、我发展”的开放政策,以真诚、优质、高效的服务热忱欢迎国内外各界人士来我县旅游观光、考察洽谈业务,投资兴办各种企业和基础设施,以促进共同发展。
名胜旅游
茅仙洞风景区
茅仙古洞 茅仙洞风景区位于凤台城南3公里处,三面环水,淮河绕境而过,素以“淮上胜境”著称。山中林壑优美,佳树葱茏,山下淮水如练,牵来绕去,山石倒长,南仰北倾,斜指南天。自古为佛道两教传习胜地,更是游览佳境。其景点有茅仙古洞、古寿唐观、淮河第一硖、古香山寺、灵龟听禅、淝水之战古战场等诸多文物古迹,自然风光和人文景观交相辉映。
焦岗湖景区
有着“华东白洋淀”之称的焦岗湖生态旅游度假区位于凤台县西南部,北距毛集镇1公里,102省道沿境而过,交通便利。焦岗湖以“水”闻名,东与风景秀丽的八公山,南与历史文化名城寿县,构成独特的山、水、城旅游金三角。该景区环境优美、气候宜人,既有芦苇荡(鸟的天堂)、荷花淀、仙侣湖、渔业观光园、水上人家等水上景观,又有湖畔垂钓、芦荡探幽、荡舟采菱、湖中戏鸟、渔家寻乐、浪遏飞舟等休闲项目,兼有焦湖红心鸭蛋、醇香酒糟鱼、活鱼干吃、水晶贡圆、五香狗肉等特色产品,还有“仙侣下凡”、“黑龙遭难”、“神猴探宝”、“赵匡胤困南唐”等美丽传说,堪称“养在深闺八未识”的生态旅游处女地。2005年2月,焦岗湖旅游区被评定为“安徽省农家乐旅游示范点”。
八公山国家地质公园
八公山国家地质公园是一片“生命圣地”。1978年,淮南八公山脉发现古生代寒武系的须宛类、环节类、三叶虫等古生物化石,测定其生命形态在8.4亿年以前,国外考古学家和古生物学家将他们命名为“淮南虫”化石。2000年,中科院考古队在八公山又发现了古猿牙齿化石,距今300多万年,是现最早的古猿化石。八公山已于2001年被批准为国家地质公园。
寿唐关
这里是古代战争中理想的屯兵之地。五代南唐时,南唐兵马据寿州,被后周军队围困,南唐元帅李景达驰兵救援,据此一隅,并在四周的山头上设置十八连珠寨,与后周军队作战。《宋史·张永德传》载:“世宗亲征寿州,领军前至,紫金山唐人列十八寨,战备严整。”而周世宗则在石山口筑寿唐关,前拒唐兵,后与下蔡呼应。所以便留下了军事要塞寿唐关。
寿唐关在东、西楼山两山口之间,是凤台通往寿春的交通要道。西距双峰山一公里,西边是烟顶山峰,古时有烽火台,寿唐关全是青砖砌成,关口拱形,可行车马。两侧据岗峦之山势,“南绾寿州,北控下蔡”,东边层峦叠嶂,紧衔古南唐,关前为险坡陡道,两侧青山对峙,颇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过关而下,可见“女儿泉”。
寿唐关又称“梳妆台”,是为纪念宋代女英雄刘金定而建造,当年刘金定南唐救驾,首先攻占了寿唐关,在此安营扎寨。南唐兵将寿唐关团团围住,而刘金定毫无惧色,依然在关上梳妆打扮,然后再催动战马,手舞金刀杀入敌阵,杀得南唐军四散而逃。后来,人们为了歌颂这位女英雄,于是寿唐关也称“梳妆台”和“过驾楼”。
三国古银杏
千年银杏 凤台一中校内的千年银杏是三国时东吴大将周泰花园的观赏植物,树龄1800多年,树高28米,冠径26米,树干直径2米多。老枝盘曲,遒劲苍老,但扇形树叶却郁郁葱葱,缀满枝头,根部向周围突出地面30--40厘米,形成形态各异的湖石状。占地约200平方米,他傲然屹立在凤台城北,气势雄伟,古时形成接近凤台城的标志。
这棵古树历尽了世态沧桑,经历了坎坷的折磨,三国争雄、吴楚争霸、逐鹿中原、两晋纷争,历代王朝的更替,记述了近两千年的史实。
古时群众寄予多少神话传说,白果老爷,巨蟒大虫,医病免灾,又传说怀远林姓旅客,拴马在树下休息,马鞭拴在树上,因赶路匆忙,忘记了马鞭子,回到家中洗脸时,盆中现一白果树影,树枝上挂着马鞭子。这些神话了的老树成了群众崇拜的对象,于是祈福的,求药的,经常不断,南面空地上树立了七、八对旗杆,树旁香烟缭绕。
1938年7月,日本侵略者占领了凤台,拆掉了文昌宫,又在树上搭起瞭望哨。一天夜里,倾盆大雨,雷电交加,老树西南从顶到根约两尺多宽的树皮被雷击掉,日军在遭到“人怨”的同时又看到如此惊人的“天怒”,于是就撤去瞭望哨,龟缩在碉堡中了。
1945年这里办了学校,老树被围在校园内,凤台解放了,创办凤台中学,清晨早读,白果树下书声琅琅,老树“得其所哉”又焕发了青春。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3-31 23:22
目录
概述
州来历史
州来之战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