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林盘是指成都平原及丘陵地区农家院落和周边高
大乔木、竹林、河流及外围耕地等自然环境有机融合,形成的农村居住环境形态。
生态简介
这种历史形成的集生产、生活和景观于一体的复合型农村居住环境形态在成都平原通常被大家称为“川西林盘”。通常是以姓氏(宗族)为聚居单位,呈一种分散的分布方式,形式上属于典型的自然村落。小的林盘只有几户、十几户人家,大的林盘能有上百户。林盘一般由林园、宅院及其外围的耕地组成,整个宅院隐于高大的楠、柏等乔木与低矮的竹林之中,林盘周边大多有水渠环绕或穿过,构成沃野环抱、密林簇拥、小桥流水的田园画卷。
川西林盘发源于
古蜀文明时期,成型于漫长的移民时期,延续至今已有几千年历史。它广泛分布于中国西南地区,尤以川西扇形冲积平原的林盘为典型。成都地处古蜀文化发源地,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长期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成都周边广大的农村区域形成了星罗棋布的乡村院落,这些院落空间以建筑实体形式和周边高大乔木、竹林、河流及外围耕地等自然环境的有机融合,最终构成了以林、水、宅、田为主要要素的川西林盘,从而形成了成都平原特有的川西田园风光。
川西林盘是集生产、生活和景观于一体的复合型居住模式,其生活形态和建筑形式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已演变为一种文化符号深深烙印于川西民风民俗之中。它不仅是川西农耕文化的载体,更是传统农耕时代文明的结晶。这一生产生活模式历时悠久,与成都平原农耕条件、传统农耕方式和居住生活需要相互协调,并扮演着维护成都平原生态环境的重要角色。
生态学价值
城市森林的外延
“让森林走进城市、让城市融入森林”,这己成为提升城市形象和竞争力、推动区域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新理念。同时,城市森林建设也形成了以花草林木构筑景观多样性、
生态系统多样性和生物
物种多样性的特征。林盘聚落虽然地处乡村地区,但随着新时期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它所具有的森林资源也必然成为构建城市森林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广袤的乡村农田肌理作为本底,林盘结构可视为现代大都市范围内众多斑块状的绿岛,作为人、植物、动物和谐共生的载体。在发挥其绿岛效应的同时,配合建设城市森林所提倡的城区绿岛、城边绿带等要求,为最终形成城郊一体化的森林生态网络体系作出重要贡献。
生物多样性
川西林盘因其生物多样性造就了极其丰富的景观层次。林盘中包含的动物、植物、微生物及其环境构成的生态复合体维持着群落和物种形成的稳定性。林盘结构所具有的林、田的生产格局和林、院的居住模式很类似森林与草地和灌木群落之间的过渡区域,这一线性区域的生理机制等同于
群落交错区,由于群落交错区中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群密度比相邻群落大,使林盘具有更丰富的物种。根据现场调查,林盘中的林木多系以竹与阔叶树种为主的混交林,绝大部分林盘中的林木资源保存较好,有时甚至能见到胸径数米的参天大树,这些树木为鸟禽及小动物提供了良好的栖息地。这样,庄稼中的害虫、老鼠等则可由自然界的其他物种来加以控制。如上所述,这种物种与物种之间的相互依存和制约关系,使林盘形成了具有高度生物多样性的生态系统。
小气候
中国道家崇尚“天人合一”的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协调及和谐关系。而林盘所特有的川西院落式建筑和林、田、水共同营造的良好小气候,正是道家这一生态观念的直接体现。由于成都平原无山丘挡风,农家常采用一字形、L形住宅,一般是各户独门独院,20~30户组成一个大林盘,3~5户组成一个小林盘,周围有高大乔木和竹类围合以避风,林盘内部除建筑外的活动空间,是一个过渡性质的半开敞空间。这个空间中包含了天、地、植物等自然元素,这些元素互相影响和作用,形成一系列.川西林盘特色生态旅游模式研究301生理生态过程,为生活其中的居民创造了温润适宜的小气候。置身于林盘中,春秋宜人,夏天遮阴,冬季挡风,其空气的含氧量和洁净度,较之城市中的污浊空气,两者不可同日而语。而由呈点状分布的林盘所形成的绿岛网络结构,自会对地区的小气候产生一定程度的调节作用。
文化价值
稻田一林,林一宅院的生产和生活模式
整个川西农耕文明的演进,得益于先秦时代李冰开拓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华阳国志》谓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正即都江堰之历史伟绩。成都平原地处都江堰灌区的核心区域,岷江之水被导入平原的广大农田基底,形成了高度网络化的排灌体系,川西林盘就衍生于这些纵横交错的沟壑之间,其正是古蜀农耕文明的直接产物。这种人群随田散居的大格局,形成了别样的川西乡野风貌,人、田、宅、林、水的相互共生,创造出基于川西传统农耕文明而又独树一帜的内陆生产生活模式。其作为人为因素的田、宅与作为自然因素的林、水相互依赖、和谐共存,映射出道家哲学中“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终极宇宙观。林盘中的居民居住于院落之中,游憩于林盘绿洲,工作于地头田间,形成以小农经济为主的自给自足的“自养生态系统”。随着现代交通的发展,林盘与外界的物质及信息交流越来越多,加速了林盘的更新变化。林盘与外界、外界与林盘日益频繁的接触,使当今生态旅游业的触角延伸至这一古老居住区域,这为乡间居住人群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也为当今城市人群体味这一古老的生活形态提供了新的旅游目的地。
美学价值
建筑学
以庭院式为主要形式,基本组合单位是“院”,立面和平面布局灵活多变,住宅布局开敞自由,对称要求并不十分严格。院内或屋后常有通风天井,形成良好的“穿堂风”。其建筑造型轻盈精巧,建筑风格淡雅飘逸,空间尺度亲和宜人。它不同于北京之贵、西北之硬、岭南之富、江南之秀,自有其朴实飘逸的风格。
景观生态学
川西林盘是一系列生态系统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与功能的平衡、稳定、均质的整体。林盘内,竹类、乔木、灌木、稻田构成了具有垂直空间梯度的复合植物群落结构。不同形式的灌溉渠和不同规模的蓄水池,构成了涵养土壤和植物的水网体系。依赖这些自然元素繁衍起来的动物群落,物种丰富并且在内部形成食物链。这些具有异质性的景观系统同时包含着生态景观和视觉景观,以旅游心理学中的景观感知作为评价的出发点,林盘具有经济、生态与美学等多重价值。
哲学
林盘的形成和存在不拘于某种教条模式,犹如《园冶》作者计成所提出的造园至高境界: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其存在状态充分印证了道家哲学提倡的自然无为即是美的哲学理念。它处于环境之中,随环境而动,亦反作用于环境,这种与自然长期共存的良性动态关系使得林盘延续至今。
主要类型
在保护原有林盘风貌、林盘资源的基础上,以成都市城乡统筹发展为政策指导,结合新时期林盘保护开发功能特征提出以下主要类型。
农耕型林盘
这种林盘类型以农业生产为主,其植被及房屋应与广阔的农田相协调,并保护好传统川西民居型建筑,突出古意古风。由大块面积农作物的形与色,并及植被及农作物的生机盎然,构成自然美丽的田园风景,可供人们从事农业观光和考察。
农家旅游型林盘
这种林盘类型多位于城市近郊区,依托农业生产,充分利用环境和交通优势,发展乡村旅店和农家乐餐饮服务,既满足当地群众生产生活需要,又为城市人口提供生活品和观光旅游、休闲度假的场所。林盘的保护性建设应满足乡村旅店和农家旅游的需要。
特殊产业型林盘
这种林盘类型利用已有的传统特殊产业,重点发展反季节大棚蔬菜、果树林、庭院经济、家畜家禽养殖等特殊产业。这些特色经济除具备经济效益外,不乏一定的旅游价值。
生态型林盘
这种林盘类型基本功能是维护成都良好生态环境,应继续保护培育植被,创造良好生态环境。林盘不以居住为目的,可利用生态林地进行适当的景观及设施改造,在保护生态的同时,亦可为人们休闲度假提供一定场所。
新型聚居点林盘
这种林盘模式距离农村新型社区和城镇都比较远,居住对象主要是土地整治、土草房改造和距离新型社区较远的集中安置户,这类林盘依托原有林盘,按规划新建设而成,应吸取传统林盘的经验,注重环境景观形态的培育,既要满足现代人居的功能要求,也可兼顾乡村旅游业的开发。
特色生态旅游
以上述5种林盘营建类型的功能特性为依据,在此提出相应的生态旅游模式,旨在带动乡村旅游发展,提升区域经济,促进城乡经济统筹发展。
农耕型林盘生态旅游模式
(1)特征分析
由于农耕型林盘的核心功能是农业生产,故其模式应以川西农耕文化为主线,结合成都市的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形成农作物生产与生态旅游项目一体化。
(2)发展模式
引入生态旅游,结合林盘观光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以发展绿色农业为起点。304 中国生态旅游发展论坛:以生产新、奇、特、优和具有观赏性的农产品为特色,依托科技发展,集生产一加工一销售为一体的生产经营体系。林盘
农业生态旅游的重要目的之一是改善农民经济状况,“公司+中介组织+农户+基地+加工+市场”的生产经营模式有利于带动林盘居民分工分业以及农产品附加值提高。这种模式结合生态旅游推行农业产业化,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也是成都城乡统筹发展中所提倡的
农业产业化经营工程的具体表现形式。农耕林盘生态旅游的参与者可观赏到新型农产品生产、储运、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而川西林盘特有的自然、生态、生产、居民元素和对新型农作物景观观赏性的强调,又使林盘农业旅游观光有别于普通的农业生态旅游(如双流黄水镇郊野公园规划设计——农作物的景观化)。但在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同时要注意对稻田—林,林—宅院的林盘传统生产生活模式的保护,否则就成了只有改造和创新,而无继承的非可持续发展。
另外,就地将单一种植经营农业的农民,变为经营林盘农产品和特色植物(如竹类)、房地产出租、项目投资的商人。农民身份的转变,把农业资源、区位优势变成了产品优势,把产品优势变成了项目优势,真正发挥农业生态旅游在城乡一体化过程中的纽带作用。此可借鉴成都三圣乡。江家菜地”的运营模式,实行以体验农事技艺为主的田园体验租赁。农民将一部分土地租给城里人,城里人自己选择种什么,何时种,收成后的农产品都由城里人做主。这种农业生态旅游模式参与性、技艺性强,寓教于乐。从三圣乡实例来看,市场前景颇好。
农家旅游型林盘生态旅游模式
(1)特征分析
此种林盘的主要功能,是为成都居民提供观光、休闲度假的场所,作为城市假日旅游空间的拓展,成为成都人的游憩后花园。由于主要是以人的活动和滞留为目的,所以林盘的可及度较大,景观效果尤佳,具有显著的生态旅游价值。
(2)发展模式
以生态旅游带动乡村旅店和农家乐餐饮服务,是城市近郊城乡统筹的典型模式。而针对农家旅游型林盘,在此提出“大农家乐”的生态旅游战略发展思想。从空间景观形态上讲, “大农家乐”构成林盘聚落的形态,对构建城郊
森林生态系统和形成城市森林外延都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就管理运营模式而言,变零散、分散的个体经营为集体经营,符合城乡统筹发展中产业规模化的策略。针对现有农家乐旅游呈现出的如风格千篇一律,缺乏合理规划,卫生条件差,档次良莠不齐等问题,提出特色化、规范化、规模化、品牌化四个方面的发展策略,作为“农家乐”旅游实现产业化目标的基本方向。就农家旅游型林盘而言,以川西林盘林、田、宅、人的生活生产形态为特色.
以城乡统筹战略的相关政策方针为规范,以经营管理的集中化为规模,以竹文化、川西民居为品牌,树立大农家乐可持续生态旅游发展观,全面推进“农家乐”的旅游园区化,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
以笔者参与规划的双流黄水镇郊野公园为例,在中国农历传统二十四节气中选择几个比较有特色的节气如春分、清明、夏至等,深度挖掘其文化内涵,将历史上民间传承的关于节气的故事进行再现,运用表演或与游客互动等形式予以展现。如关于清明节,历史相传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故寒食与清明节就逐渐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由此线索,对清明这一节气进行项目包装策划,提出了“清明寒食品尝节”以吸引游客。从旅游心理学出发,对于游客来说,食物本身是其次的,而真正的吸引力来自于这种历史传说中的文化基因,如此,吃也就吃出文化来了。
特殊产业型林盘生态旅游模式
(1)特征分析
此类林盘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带动经济效益,在改善林盘居民生活质量的同时,缩小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从而加快消除城乡二元化结构的进程。。
(2)发展模式
川西林盘的特色植物景观以竹为主。作为川西林盘的两大亮点,川I西民居文化和竹文化相辅相成,相映成趣,川西林盘如果失去了竹,就难以称其为林盘了。竹类植物极高的观赏性和实用价值,最终演变成了中华悠久的竹文化传统,成为川西林盘的品牌。对于特殊产业型林盘而言,可将竹文化产业作为核心产业,引入生态旅游,带动其他产业,如经济林果业,家畜养殖业,大力发展特色观光果蔬业和观光养殖业,从而又为生态旅游提供新的旅游资源,并形成特色产业和旅游业的良性互动关系。竹文化产业及其相关副产业,是此类林盘的核心竞争力之所在。基于川西林盘竹类景观丰富的资源优势,开发、利用、策划、制作以竹为主题的旅游产品和旅游形式。可从自身特点出发借鉴蜀南竹海的旅游发展模式,发展大面积的竹海观赏,特色竹种观赏和珍奇竹类引种。在观赏的同时为游客提供科普教育咨询和竹文化体验活动,结合川西农居保护性建设,建立川西民居风情景区,以各种竹制景观展示出“不可居无竹”的川西民居风尚,使旅游行为不仅是简单地停留在观光层面,而是更高地提升至科教文化的传播层面。如笔者所在高校的设计所建有约100亩竹类植物种质资源圃,
设计人员长期以来致力于将农家乐生态旅游、珍奇观赏竹培育以及竹文化的宣传结合起来,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观光果园主要是以开放水果采摘为主,利用成熟期的果园、瓜园等供游客观景、赏花、摘果,从中体验自采、自食、自取的果农生活和田园风光。除普通的经济林果如梨、桃、山楂、苹果、杏、葡萄、核桃等外,还可建立名、.优、特水果栽种基地。发展观光养殖业,向旅游业靠拢,满足久居闹市的人们“回归大自然”的需求,同时通过旅游活动,向游客展示现代养殖业的技术并传播农业科普知识。
生态型林盘生态旅游模式
(1)特征分析
此类林盘是以防御自然灾害、维护基础设施、改善环境和维持生态平衡等为主要目的城市森林群落。
(2)发展模式
针对生态型林盘,提出林盘生态环境保护紧密结合旅游可持续性协同发展的生态旅游模式。实现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就是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三者的协调和统一,提高旅游产业的运作效率,在生态规范下实现经济的最大化。这种发展模式基于生态旅游与普通旅游的区别点,即在生态旅游过程中,强调游客对生态环境的反作用。在进行旅游资源开发的同时,既要重视经济和社会效益,更要重视生态环境价值,追求建立具有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社会公正与稳定等功能的旅游行业新秩序。实现社会、自然、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而不是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效益的最大化。根据选址的不同,又可分为生态防护型和防污治污型。生态防护型林盘因其植物选择通常具有固土、美化、香化功能,尤其其中某些植物可以释放对人体有益的物质,故具有休闲保健的旅游开发价值。可将保健旅游观光和生态教育宣传结合起来,有利于生态型林盘的进一步发展。防污治污型林盘是在粉尘、气体等污染相对严重的区域,定向建设的城市森林植被,林分可及度很低,由于周围环境恶劣,不适宜作旅游开发。,
新型聚居点林盘生态旅游模式
(1)特征分析
依据成都市建委编制的《成都市农居风貌保护性建设规划》,结合农村新型社区建设,按“三集中”规划的布局,在已布点的农村新型社区覆盖范围之外,把林盘保护点和新建农村聚居点相结合,形成新型聚居点林盘。总量控制在能够满足20%左右的农村人口相对分散居住,以利于他们因地制宜地结合小型聚居方式从事农业、特色产业和旅游业。
(2)发展模式
新型聚居点林盘,以发展新型川西民居建筑和保护传统林盘文化为重点,以发展社区生态旅游为推动力,打造具有现代川西农居风貌特色和现代人居环境功能的农村聚居点。对传统川西民居房屋的外部进行维修和粉刷,房屋内部进行现代化.引入现代家电等生活设施,使其更适合居住,其目的一是要留住当地少数民族,二是须满足生态旅游所带来的观光游客旅游休闲度假的住宿需求。对林盘现代建筑应进行重新整合、清洁理顺,使其与林盘相协调;对林盘的土草房进行拆除重建,其建筑风格应与林盘风貌相一致;新增加的建筑,其布局与造型应与林盘原有构建相统一,延续其林盘文化脉络。对传统林盘文化的保护,应作为一项重要的旅游发展策略,其目的是在此类林盘开展乡村生态旅游的过程中,使游客可以观赏体验林盘景观形态、川西农居院落建筑形态、与生产方式相协调的生活形态三者结合的农村居住环境形态。新型聚居点林盘由于距离农村新型社区和城镇都比较远,又是规划新建项目,故其生态旅游的发展模式有可能比较灵活多变,这是相较于其他几种类型的优势。
保护措施
2023年1月30日消息,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的《成都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征求意见稿)》提出:重点实施包括川西林盘保护工程在内的五项重点工程。温郫都精华灌区耕地与川西林盘保护工程实施范围为温江区、郫都区、新都区、都江堰市。《规划》要求,针对结构简单、质量一般的人工林,通过补播、补植、封山育林等方式调整密度,促进植被群落演替。以“整田、护林、理水、改院”为主要内容加强川西林盘外部风貌塑造和内部功能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