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西小黄菊
菊科匹菊属植物
川西小黄菊(Tanacetum tatsienense (Bureau & Franch.) K. Bremer & Humphries)是一种菊目、菊科、匹菊属植物,多年生草本,高7-25厘米。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高7-25厘米。茎单生或少数茎成簇生,不分枝,有弯曲的长单毛,上部及接头状花序处的毛稠密。基生叶椭圆形或长椭圆形,长1.5-7厘米,宽1-2.5厘米,二回羽状分裂。一二回全部全裂。一回侧裂片5-15对。二回为掌状或掌式羽状分裂。末回侧裂片线形,宽0.5-0.8毫米。
叶柄长1-3厘米。茎叶少数,直立贴茎,与基生叶同形并等样分裂,无柄。全部叶绿色,有稀疏的长单毛或几无毛。头状花序单生茎顶。总苞直径1-2厘米。总苞片约4层。外层线状披针形,长约6毫米;中.内层长披针形至宽线形,长约7-8毫米。外层基部和中外层中脉有稀疏的长单毛,或全部苞片灰色,被稠密弯曲的长单毛。
全部苞片边缘黑褐色或褐色膜质。舌状花桔黄色或微带桔红色。舌片线形或宽线形,长达2厘米,顶端3齿裂。瘦果长约3毫米,5-8条椭圆形突起的纵肋。冠状冠毛长0.1毫米,分裂至基部。花果期7-9月。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青海西南部、四川西南部及西北部、云南西北部及西藏东部。生长于海拔3500-5200米高山草甸、灌丛或杜鹃灌丛或山坡砾石地。
主要价值
此种的藏名译音叫“色尔君木美多”,是一种藏药;全草入药,性寒、味苦。活血、祛湿、消炎止痛。主治跌打损伤,湿热。
医药:花序(鞑新菊):苦,凉。活血,祛湿,消炎,止痛。用于跌打损伤,湿热。
【拼音名】Chuān Xī Xiǎo Huánɡ Jú
【别名】鞑新菊
【来源】菊科川西小黄菊Pyrethrum tatsienense (Bur. et Franch.) Ling[Chrysanthemum tatsienense Bur. et Franch.],以花入药。
【性味】苦,寒。
【功能主治】活血,祛湿,消炎,止痛。主治跌打损伤,湿热。
【用法用量】1~3钱。
栽培技术
人工引种栽培
参考资料
川西小黄菊.植物智.
最新修订时间:2023-04-20 14:43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