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景技艺(川派盆景技艺)
四川省传统美术
盆景技艺(川派盆景技艺),主要流传于四川省成都市及其周边地区的传统美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川派盆景技艺是中国传统盆景四大流派之一,自东汉产生雏形,五代兴起,历唐宋元明清,其间更迭沉浮,最终形成风格流派。其地域涵盖川西、川东,以成都地区为代表的盆景制作技艺是川派盆景制作技艺的基础与核心。
由于四川山水、树木形制丰厚雄奇,地貌环境又临大山险水,故其山水盆景集幽、秀、险、雄、高悬、陡深之造型于盆盎中内;树木盆景以苍古、虬曲、飞垂、倒挂之格律,浓缩于盈握中。蜀中盆景家,潜心悟道,细心体察,制作技艺独运,故而形成了独有的川派盆景造型格律与技法,以鲜明的技法与艺术特征,区别于其他流派。
四川古称“蜀”,其政治、文化中心是成都。独特的蜀山险水和文化地域,以及相对安稳的社会环境,为川派盆景技艺和流派的形成造就了良好的基础和氛围。相传五代时,就有孟知祥帐下一梅姓官员隐居成都西郊(今会展中心)一带,遍植梅树,并依画意蟠扎造型,而做多姿多态的梅桩,其儿子及亲友也相继植梅、造型;宋时,则有梅尧臣、苏东坡、陆游等文人在蜀中制作过山石盆景,并见诸诗文,品论技法。
陆游诗云:“叠石成小山,埋盆成深潭。傍为负薪径,中开钓鱼庵。谷声应钟鼓,被影倒松楠……”苏轼则在其《格物初谈》一书中,论及树石盆景作法:“芭蕉初发分种,油簪横穿其根二眼,则不长大,可作盆景。”他还著有若干吟咏盆景山石、木假山的诗文。说明宋时居蜀的文人在制作盆景方面已有相当造诣,诗情画意包含其中。
其后,历经元、明、清,四川盆景一路沉浮,至清代,树桩蟠扎技艺在民间花农中兴起,并迅速发展,盆景技艺形式也逐渐偏重于树桩造型的程式化、规则化。清代后期,每年农历正月二十五日成都青羊宫花会期间,四川内各地花农都把自己制作成型的各类树桩送来集中展示,由“花帮”负责销售、品评,从遗留下来的作品看,清代后期的树桩造型,已基本具备了三式五型的技法。清末民初,山石盆景也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主要还是在缸中造山,其中点缀楼台亭阁、渔樵耕读等。
20世纪20年代起,一批成都的玩家(有文化、有经济实力的盆景爱好者、文化人)开始对山石、树石组合盆景进行制作,并产生兴趣,修建了专类盆景园,使宋、元以来久已淹没的四川山石、树石盆景得以重新发展。
20世纪40至50年代,川派盆景的发展都还比较兴盛。其间,在一批文人和玩家的推动下,山水盆景兴起,盆艺家们开始与画家配合,创作出了一批具有主题性的作品。
1959年,陈毅元帅在一次品赏川派盆景后,欣然题词:“高等艺术,美化自然”。
改革开放后,一大批中青年盆艺家对川派山石树石盆景进行研究、突破,形成了一整套有较完整理论技艺支撑点的技法,使川派盆景技艺在诗情画意方面得到更为突出的表现,同时也使川派盆景技艺更臻完善。
文化特征
技艺类别
川派盆景技艺,是自五代以来无数盆景艺术家、盆景艺人创作的艺术结晶,是一个庞大的艺术体系,川派盆景的制作技艺大抵包括:
1、规律类树桩盆景蟠扎技艺。(1)身法(十种):掉拐法、对拐法、接弯掉拐法、滚龙抱柱法、三弯九倒拐法、方拐法、老妇梳妆法、直身加冕法、大弯垂枝法、巧借法。(2)枝法(三式五型),则有平枝式:规则型(对称型)、花枝型、非对称型;滚枝式:大滚枝型、小滚枝型、半平半滚式。
2、自然类树桩造型。有多干式、双干式、一株多干式、斜飘式、仰卧式、过河松式、大悬崖式、小悬崖式、丛林式、附石式。
3、山石盆景造型技艺。有开合式;一角式;散点式;高远式;平远式;深远式;势的起、承、转、合法。
4、树石组合类盆景:有旱式、水旱式。
风格特征
由于四川地域与巴蜀文化的影响,川派盆景风格独特,有地域特色与造型特点。川派盆景技艺的发展经历了造型风格上由简到繁、由繁到简的过程。根据“树枝近画”的造型原理,先有自然姿态类型的盆景,后经不断提炼,确定造型规律和技法,再通过川派历代盆景艺术家的不断总结与完善,最后归纳为巍峨三式五型技法和十大身法。其宗法严谨、工整仔细,且形式多样、风格鲜明。
川派盆景不论自然式或规则类,均追求“虬曲苍古、悬根露爪、状若大树、节奏明快”的艺术境界。在川派山水盆景中,创作造型主要表现巴山蜀水的特有风貌,追求雄险、秀幽和高、悬陡、深的大山大水景观。四川神奇的自然山水景观为山水盆景创作提供了源泉。
制作工序
川派盆景创作大都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因材施艺,对景取韵,讲究布局取势,追求雄、奇、险、陡。
川派盆景一般是剪扎结合,初造型时重蟠轻剪,成型后则施以补蟠,轻扎重剪,完备枝盘。川派盆景用棕丝蟠扎造型,是用棕丝在树干和分枝上蟠出连续渐变的半圆形弯子并施以修剪而成。初造型时,以蟠扎为主,其后补蟠,并施以修剪,其造型大致分为规律类和自然类两种。
主要树种:黑松、铺地柏、偃柏、翠柏、刺柏、罗汉松、短叶罗汉松、水杉、南天竹、蜡梅、火棘、红花橙木、贴梗海棠、木瓜、梅花、垂丝海棠,紫薇、锦鸡儿、枸骨、卫矛、山茶花、胡颓子、紫薇、石榴、老鸦柿、杜鹃、金弹子、迎春、虎刺、桂花、六月雪、栀子、苏铁、银杏、朴、榔、榆、十大功劳、珍珠黄杨、波缘冬青、五角枫、黄荆、观音棕竹、风尾竹、佛肚竹、鸡血藤、络石等。
主要石种:砂积石、砂片石、斧劈石、芦管石、钟乳石、千层石、龟纹石、木化石等。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川派盆景技艺历史悠久,自兴起以来,经唐、宋、元、明、清、民国,一路沉浮,以山草树石构成景观表达心志、抒发情感,成为传统艺术门类之一,它是盆栽与艺术审美在历史一定阶段的结合,同时也是中国人特有的审美情趣长期积淀的结果。
传承人物
张重民,2009年被授予“中国高级盆景艺术师”称号,被授予非物质文化遗产省、市代表性传承人。
保护措施
1979年底,成都市园林局举办了第一届川派盆景树桩蟠扎培训班,由陈思甫担任教员,系统教授川派盆景蟠扎制作技术,学员有张重民、曾润福、陈先益、曾子祥等。后来又接连举办了三届,为成都盆景界储备了人才。
2013年3月20日,四川省盆景协会授予的四川省首个“川派盆景传承基地”在都江堰市安龙镇挂牌。
2018年,中国花卉协会在河南鄢陵举办的第十八届中原花木交易博览会上,授予温江区三邑川派盆景文化艺术基地为“国家重点花文化基地”。
2019年11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四川省盆景协会获得“盆景技艺(川派盆景技艺)”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四川省盆景协会获得“盆景技艺(川派盆景技艺)”项目保护单位资格。
社会影响
重要展览
1984年,在成都举办了四川首届盆景展,涵盖川西、川东各地市州的专业和业余盆景人员参加。
1989年,川派盆景参加中国第二届盆景评比展。
2013年3月20日,首届“2013大青城川派盆景艺术节”上,展出了400余盆盆景作品。
荣誉表彰
2006年,在中国第六届盆景评比展上,四川盆景的获奖数量在中国名列前茅。
最新修订时间:2024-02-23 18:15
目录
概述
历史渊源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