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康古迹考察团
1941年成立的临时考古社团
川康古迹考察团是在1941年春季,在被称为中国现代考古学之父的李济的倡议下,经傅斯年朱家骅及国民政府教育部部长陈立夫等实权派要员批准后在今四川省宜宾市李庄镇成立的,目的是对四川、西康两省的古迹做一次大规模调查、发掘。
历史背景
中国考古学的初步发展期,以1929年历史语言研究所由李济主持考古学组开始正规考古发掘殷墟并创办《安阳发掘报告》、以及中国地质调查所组建新生代研究室成立中国第一个从事新生代地质、古生物和人类学研究的专门机构为开始的标志。又以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而分为前后两个阶段。后一阶段,中国有关学术研究机构与组织的考古工作主要在抗战大后方的云南、四川以及西北地区的河西走廊和敦煌附近进行。
发展历史
1940年,当时的国立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与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云南昆明迁往四川南溪县李庄。两单位联合成立“川康古迹考察团”,开始对四川、西康进行考古调查与发掘工作。
考察团的规划决策者是著名考古学家李济吴金鼎任团长,负责具体工作计划和考古现场主持。
“川康古迹考察团”原拟在四川进行六个区域的考古发掘工作,其中彭山金堂灌县被规划为第二区。受条件、环境的限制,实际考古发掘只在第二区进行。
1941至1942年,考察团成员吴金鼎夏鼐曾昭燏高去寻陈明达、王介忱等先后在四川彭山寂照庵、石龙沟、丁家坡、王家沱、豆芽坊沟、砦子山等处发掘崖墓77座,砖室墓2座。发掘品大部分为陶俑、陶器。其后“川康古迹考察团”又发掘了牧马山等处,至1942年12月工作全部结束。文物出土后即运往南溪县李庄保存整理,整理工作由曾昭燏负责。这批文物在抗战胜利后被运往中央博物院(今南京博物院前身)。
1991年《四川彭山汉代崖墓》考古报告正式出版。
组成成员
考察团由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南京博物馆前身)、中国营造学社三家机构联合组成。主要成员为中博筹备处的专任副研究员与事务员吴金鼎、曾昭燏(yù)、夏鼐、王介忱、赵青芳(后参加),史语所考古组的高去寻,营造学社的陈明达等。考察团以吴金鼎为团长,主持全面工作。
历史成就
1941年历史语言研究所、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中国营造学社合组川康古迹考察团,由吴金鼎主持开展川康境内考古调查发掘工作,至1942年12月发掘彭山江口镇豆芽房汉代崖墓21处,豆芽房东北的砦子山汉代崖墓39处,砦子山东北的陈家扁双洞花砖墓、石人洞墓等,江口镇李家湾汉代崖墓9处,江口镇牧马山墓地等。后由南京博物院编写《四川彭山汉代崖墓》(1991)。
民国三十年(1941),川康古迹考察团在吴金鼎、曾昭炳、夏鼐等学者的主持下,发掘崖墓76座。其著述发表于《亚洲文会》 《中国考古记》 《华西边疆研究会会志》《华文月刊》 《中国文化研究会刊》 《金陵学报》等书刊上。川康古迹考察团带走22吨文物,今大部存放于南京博物院。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1-10 10:12
目录
概述
历史背景
发展历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