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东道乃明代驻扎于
巴县、
达州、
涪州的道台的普通称谓,清代专指驻扎于巴县的分巡兵备道。但见诸官书文札、史乘著述的,极不一律,如“分守上下川东道”、“分巡上下川东道”、“抚治道”、“川东兵备道”、“川东兵备副使”、“重夔兵备道”等,在1891年重庆开埠通商后,川东道还被称为“重庆海关道”。
清代专指驻扎于巴县的分巡兵备道。但见诸官书文札、史乘著述的,极不一律,如“分守上下川东道”、“分巡上下川东道”、“抚治道”、“川东兵备道”、“川东兵备副使”、“重夔兵备道”等,在1891年重庆开埠通商后,川东道还被称为“重庆海关道”。其名称之繁杂,大致因明代有守道、巡道、兵备道之分的缘故。这些道名又来源不同。统治者之所以设道治理,目的在于方便对地方的弹压和控制,或为防止地方权力过大,或由于地方疆域过大而鞭长莫及,正所谓“
直省幅员辽阔,两司鞭长莫及。初设左右布政、参政,按察副使、参议、佥事等官,分治各道”。川东道之设亦然。
(1)清代四川省五分巡道之一。康熙八年(1669年)置,治所在重庆府(今重庆市)。辖重庆府、夔州府(今奉节)、绥定府(今达州)三府,忠、酉阳两直隶州,石砫直隶厅;即今重庆全市(城口县除外)及四川省达州市(万源市除外)等地。后废。
(2)清末置,治巴县(今重庆市城区)。属四川省。辖巴县、江津、长寿、永川、荣昌、綦江、南川、铜梁、大足、璧山、涪陵、合川、江北、定远、奉节、巫山、云阳、万县、开县、大宁、达县、新宁、渠县、大竹、东乡、太平、城口、忠县、酆都、垫江、梁山、酉阳、石砫、秀山、黔江、彭水等县。1914年6月改名
东川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