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献英芝图》是清朝
郎世宁为雍正祝寿而创作的一幅绢本设色画,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画作内容
画面正中是一只兀立于石上的白鹰,鹰首转向画的右侧,鹰目炯炯,利喙弯曲,鹰爪紧紧抓住石头。画面的右边是一棵弯曲盘绕的老松,苍老斑驳的树干和前后掩映的松枝仿佛可攀可抚,一棵藤萝攀绕着松树枝干,凹凸玲珑有致,松树的根部和石头的缝隙之间有灵芝数株,其边沿卷起,表现出了灵芝的厚度。画幅左边为坡石,一条急湍的溪流顺势而下,在山石隙谷中曲折绕行,激起无数的水花。
画幅上署款“嵩献英芝,雍正二年十月臣郎世宁恭画”。
创作背景
根据画上的署款,此图画于雍正二年(1724年)十月,雍正皇帝的生日在十月份,这是一幅专门为皇帝“万寿节”(皇帝的生日称为万寿节)而画的祝寿图。
艺术鉴赏
风格
《嵩献英芝图》造型准确、精细,以素描和明暗效果让画中物体具有了强烈的立体感。弯曲盘旋的松树,枝叶掩映,树皮斑驳,画面中央挺立的白鹰则极为突出,羽毛的质感很强,呼之欲出。郎世宁以他扎实的写实功底、注重明暗效果的绘画特色。同时又融合了传统中国画的写意风格。
技法
图中作者运用了欧洲的明暗画法,光线从画面左侧上方照射,故而树石的右半边均处于暗部,树干上还留下了阴影,白鹰则刚好位于最显眼的中央,明暗交织,立体感极强,似呼之欲出。
色彩
在色彩上,作者将鹰的白色、松树的绿枝、棕红色的灵芝、粉紫色的藤箩花、绛色的土坡等都处理得十分鲜明、绚丽、浓重,与传统的中国水墨画面貌和趣味迥异。
寓意
这幅《嵩献英芝图》轴虽然有着明显欧洲画法的因素,但是其画中所含的内容却完全是中国的。图中的白鹰、松树、灵芝、巨石、流水等均是中国绘画中习见的物象,画家们经常用以为人祝寿、祈福。中国传统的花鸟画中,并不单纯将花和鸟作为植物和动物来加以描绘,而是赋予这些自然界中的生物以某种喻意,也就是说寄托了画家或观赏者的理念和感情。很显然,郎世宁画中的白鹰、松树、灵芝、巨石也都含有歌颂、祝福的意思,画幅的名称“嵩献英芝”,其实就是松、鹰、芝的谐音,这些动植物在中国人的喻意中象征着长寿、强壮、灵敏、吉祥等等。
名家点评
英国考古艺术家
杰西卡·罗森:“这幅创作于1724年的作品乍看好似一幅花鸟画。但是,它结合了中国题材和西方表现方式。松的粗壮枝干、岩石上的戏剧化阴影和画面整体的光影对比均来自西方构图。白鹰本身带有双重意义:它一方面代表了皇帝的权威;另一方面,它象征着君权天授和胜任统治。”
重要展览
2005年11月12日,“中国:1662~1795年盛世华章”展览在英国伦敦皇家艺术学院开幕,《嵩献英芝图》在其中展出。
作者简介
郎世宁(1688年~1766年),生于意大利米兰,青年时期受过系统的绘画训练,1715年(康熙五十四年)抵达中国,同年底赴北京,以绘事技艺进入清宫如意馆成为宫廷画家。郎世宁自康熙年间入值内廷,于乾隆三十一年病逝,历经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在中国从事绘画达50余年。专家介绍,郎世宁作于康熙朝的画迹皆未存留,雍正元年(1723)因为皇帝登基绘制《聚瑞图》而受到赏识。他精于肖像、花鸟、走兽,尤工画马,用六年的时间完成了《百骏图》长卷巨制,这些作品皆运用西洋技法,注重物象写生与焦点透视,表现中国传统审美观与祥瑞思想。乾隆时期(1736~1795),郎世宁运用中国传统纸、绢、颜料、毛笔,并与如意馆内的中国画家合作,共同创造出“中西合璧”的院画新体,题材涵括帝后肖像、奇花异卉、珍禽走兽、重要庆典活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