嵩溪豆腐皮传统制作技艺,
福建省三明市清流县传统技艺,福建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历史渊源
清流县嵩溪镇素有“豆腐皮之乡”的称号。嵩溪豆腐皮制作始于清嘉庆六年(1801年),最初称“笋皮”,他是黄豆浆在煮熟时,产生一种漂浮的块片,捞起晾干而成。其产品经过几代人的摸索、磨练而日益完善。
1956年,在胡成生(已故)等人精细加工下的豆腐皮呈状透明,有清凉、滋阴之效,成为宴席佳品。
工艺特征
嵩溪豆腐皮的制作过程中不添加任何辅料,为纯天然绿色食品。该产品具有香、醇、甜、韧等特点,易熟而久煮不糊,食用方便,是高蛋白低脂肪的绿色食品。
工艺流程
嵩溪豆腐皮的制作从选料、浸泡、碾磨、烹煮乃至挂浆都有严格的工艺要求。首先嵩溪选择本地种植的“浙春3号”大豆,经石磨碾磨后,簸去豆皮,使其成2至3瓣,清洗2至3遍再用清水浸泡;浸泡时间不宜过长,水温不宜过高,中途换水2至3次,当手捏泡豆鼓胀即可。之后,把浸泡好的黄豆按1:2加水,用石磨磨成浆,以手指捻捏浆汁有粘着感为宜。再按1:1比例往磨好的豆浆里加60℃左右温水,搅拌均匀后进行过滤。撇出豆浆上的泡沫,用强火迅速煮沸,有效杀灭豆浆里的细菌并除去豆腥味和泡沫。数分钟后锅内表面即可形成薄膜,待出现小皱纹时即可用剪刀从中间对剪揭起,揭皮应迅速敏捷,一气呵成;旋转成扁条形挂在竹竿上,即为成形腐竹。当锅内豆浆无法形成完整的皮膜,就慢火慢熬锅内剩余豆浆,不断搅拌,防止焦糊,呈糊状时停止供热。将晾好的湿皮放入熬好浆的锅内,均匀地把浆挂在豆腐皮表面,也称挂浆。豆腐皮宜烘干不宜晒,日晒易发霉。将上好浆的豆腐皮挂在竹竿上放入炉灶内,利用剩余的炭火烘烤大约11小时,期间翻动2至3次,防止烤焦。腐竹性质较脆,要摊凉、自然冷却后再包装,同时又要注意防潮,以免影响产品质量。
传承保护
传承价值
嵩溪豆腐皮传统制作技艺是一项具有实用性的技艺,具有一定的工艺价值。
传承人物
巫财旺,1962年2月生于清流县,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嵩溪豆腐皮传统制作技艺”三明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巫财旺生长在豆腐皮制作世家,其技艺自先祖一路传下,直到巫财旺一辈,再由他传给巫根稳、陈林妹等5名徒弟。
兰爱珍,女,畲族,1973年11月生于清流县嵩溪镇罗坡岗村,福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嵩溪豆腐皮传统制作技艺”三明市级代表性传承人。
社会影响
荣誉表彰
2000年12月8日,嵩溪豆腐皮获福建省“名特优”新农产品展销会金奖。
2006年11月8日,嵩溪豆腐皮获第二届海峡两岸(福建三明)林业博览会金奖。
2009年,嵩溪豆腐皮经国家质检总局批准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地理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