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嵌绿松石象牙杯
商晚期牙雕
商嵌绿松石象牙杯为商晚期牙雕,1976年在河南省安阳市殷墟妇好墓出土,现收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
文物特征
商嵌绿松石象牙杯高30.5厘米,口径11.2厘米,口壁厚0.1厘米。牙质作米黄色。杯身似觚,圆口薄唇,中腰微束,底较小,装鋬处有上下相对的小孔,口、颈、腹、足各饰兽面纹三组,在兽面纹的眼、眉、鼻或尾上各镶嵌有绿松石片,均以雷纹为地。鋬作夔龙形,龙头向上,眼睛镶嵌绿松石。宽尾,尾垂至杯底,同样以雷纹为地。在龙背中部雕一突出的兽头,双角竖起,眼睛和眉毛均镶嵌绿松石。鋬上有上下相对的小圆榫,插入杯身,制作精致,纹饰繁缛。
流传历史
1975年冬天,安阳考古工作站在小屯村北约100米的岗地上,进行了勘查,发现岗地南部的断崖上,有连续不断的夯土基址,这里显然是一处古文化遗址。考古工作站在遗址的东南隅开挖探方六个,揭露出殷代房基数座。
1976年,继续在这里进行发掘,发掘面积约1000平方米,共发现殷代房基10余座、灰坑80个、殷墓10余座。其中,妇好墓是这次发掘的主要收获。妇好墓共出土象牙杯三件,其中两件镶有绿松石,商嵌绿松石象牙杯是其中之一。此件藏于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另一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出土环境
妇好墓位于河南省安阳市,于1976年被考古工作者发掘,是殷墟唯一保存完整的商代王室墓葬。妇好墓为长方形竖穴,南北长5.6米,宽4米,深8米。墓室上部的地面上有一块与墓室口大小相等的夯土房基,可能是用于祭祀的建筑。葬具为木棺、木椁,椁长5米,宽3.6米,高1.3米。椁室在潜水面下,大部分塌毁。漆棺与墓主遗骸均已腐朽,棺上附一层麻布和薄绢。填土中有陶爵、玉簋、石磬、象牙杯、玉臼、石牛、骨笄、箭镞等。椁内放置铜礼器。棺内主要放置玉器和贝等器物。
创作技巧
象牙工艺首先雕好杯身及錾,将杯内外打磨平整光滑,然后描绘好纹饰,用刻刀雕出各组纹饰。用配制好的绿松石镶嵌表面,器身的纹饰雕刻,结构十分巧妙,图案花纹采用平面减地的雕刻方法,线条浅,再镶嵌上绿松石。
文物鉴赏
象牙雕刻,又叫牙雕,是指将象牙雕刻成各种实用器或工艺品的技术,也泛指各种象牙制品。中国象牙雕刻的历史可追溯到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商代的象牙器物,多模仿铜器的纹饰而雕刻,嵌绿松石象牙杯就是一件巧夺天工的商代艺术珍品。
商嵌绿松石象牙杯是当时的饮酒器。杯的主体是用象牙的根部制作而成,腹腰中空。杯右侧的錾是用另一块象牙板制成镶嵌上去的。敞口薄唇,杯腹微收敛,下部嵌有圆形底。杯身一侧靠近口和底的两个小圆孔,插入錾榫。杯身通体饰满花纹,纹饰分为四段。第一段为杯口下部,刻有兽面纹三组,两侧有身、尾、口,均向下,眉、眼、鼻镶以绿松石,其下镶绿松石和细带纹一周。第二段为颈部,饰兽面纹三组,口、眼、鼻也镶绿松石,在口下雕大三角形纹,两侧分别刻对称的倒夔纹。第三段为腹下,刻变形夔纹三组,眼以绿松石镶之,其下绿松石镶细带纹三周。第四段近切地处,亦饰兽面纹三组,目字形眼,大鼻翘目,口均向下,镶绿松石。錾部形状呈夔形,头向上,宽尾下垂。錾上端两面雕鸟形纹,勾喙短冠,眼镶绿松石,錾背中部雕一兽面,下有一突起的兽头,双角上竖,口、眼、眉均镶绿松石,錾近杯身一面有上下对称的小圆榫插入杯身。
文物价值
商嵌绿松石象牙杯器体高大,图案富丽,工艺精巧,体现了商代象牙雕刻工艺的卓越技巧。它显示了古代匠人的工艺才能,为中国古代工艺美术史增添了新的光辉。
2002年1月18日,国家文物局将商嵌绿松石象牙杯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
重要展览
1990年8月1日至11月30日,商嵌绿松石象牙杯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40年研究成果展览”中展出。
1993年4月20日至9月19日,商嵌绿松石象牙杯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日本大阪、福冈、东京三个城市举办的“中国王朝的诞生展”中展出。
2017年10月27日至2018年3月4日,商嵌绿松石象牙杯在“殷商王后——纪念殷墟考古发掘九十周年·妇好墓出土文物特展”中展出。
社会评价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夏商周研究室主任杜金鹏《国宝》:这件嵌绿松石象牙杯是我国古代象牙雕刻工艺中的杰作,工匠的智慧和技艺使它宛若天成。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中央民族大学人类学研究所副所长潘守永《博物馆里的中国——藏在指尖的艺术》:这件象牙器采用了浮雕、线刻、镶嵌等多种手法,是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1-09 01:21
目录
概述
文物特征
流传历史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