崴泥
汉语词语
崴泥(崴了),天津当地方言,相当于普通话里的“坏事了”,表示事情糟糕,但糟糕的程度不严重的意思。
相关解释
来源于歇后语“兔儿爷掏耳朵——崴泥”。金受申在《北京话语汇》中对这两个字的解释是:事情糟糕,但糟糕的程度不严重。
泥塑的兔儿爷是老北京的传统的民俗形象,很多孩子的玩具是兔夜的形象。“兔爷”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耳朵特别长。因此会引起儿童的遐想:兔儿爷怎么掏耳朵?如果掏耳朵不是只能掏出一堆泥吗?这里的“崴泥”两个字,表面上是往外挖耳朵里的泥,实际是北京的土语、比喻把事情办坏了,或者是办事过程中遇到了问题,碰了钉子。例如“地里活儿这么忙,这两天偏偏下雨,您说崴泥不崴泥”。
崴泥(崴了),方言,天津当地方言,相当于普通话里的“坏事了”。wai三声,不是上面的wei.
早期天津北塘一代的渔民在近海滩捕鱼,天津海滩的地址构造是淤泥滩,潮水又不十分稳定,往往晚上停好船转天再看,海潮将淤泥翻卷上来。渔民需要将船从淤泥中弄出来,于是就有了“崴泥”一词,代表“麻烦了”而且从感情上还包含了些许无奈。
“崴泥”,应该称之为是“棘手”。棘,是一种枝上带刺儿的灌木,譬如酸枣树。《诗经》“园有棘,其实之食”。说的就是带刺儿的灌木,那上面结出的果实,可以吃。但是,如果把带刺儿的灌木握在手里,那就要扎手了,所以,古人才把生活中遇到的麻烦事,说成是棘手。
棘手二字,于先人的文章中常常可以见到,清人龚自珍文章:“署中因循,惮于举事,若再积数年,难保案牍无遗失者,他日必致棘手。”说的是官场的杂乱无章,迟早要丢失文件,到那时就麻烦了。把龚自珍的文章变成口语,那就不严肃了。
民间俗语,自然就比官方的规范语言形象,给人的印象也深,说“棘手”,有人就听不懂,常常听人说“这件事有点扎手”,就是棘手一词的通俗化演变,“扎手”还不形象,“崴泥”,好懂了,说起来也上口了。比“崴泥”更尴尬的境地,“崴稀泥”,那就更形象了,双手在一团稀泥中耍。
什么麻烦事让人“崴稀泥”?又有一个天津词儿:“罗罗缸。”怎么就是“罗罗缸”?说得明白,写不出来。张家借了李家的房子住着,李家又把张家的房子租了出去,租房子的把人家的房子卖了,卖了之后,又把钱借给了老刘家,老刘家拿着人家卖房子的钱,跑了。一环套着一环,“罗罗缸”,打不清的官司,各方还都找到街道代表,街道代表还不能不管,“罗罗缸”、“崴稀泥”,这种事情真是没有办法了。
参考资料
崴泥.千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1-14 13:05
目录
概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