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建筑有天王殿、
大雄宝殿、
观音殿三进和钟鼓楼。近代住持
妙月和尚赴
菲律宾募资重修,大雄宝殿、天王殿、法堂、库房、斋堂全部恢复,并增建钟楼、鼓楼、祖堂、报恩堂、客堂、凉亭等。“
文化大革命”期间,大雄宝殿被工厂占为车间而幸存,其余大部受到破坏。
大雄宝殿面宽五开间22.30米,六进深23.00米,占地513平方米,重檐歇山顶抬梁柱穿斗式砖木结构,檐前有四根八角形明刻龙柱,部分保存北宋木结构形式。大雄宝殿楹联,左幅:“未有此府,先有此寺,寺与府相为终始。而殿建观音,合郡邑士民,无遄不济。”
清·
道光《
晋江县志·卷12·古迹志坊宅附·城中古迹·崇福寺石塔》:“崇福寺石塔,世传是塔关城废兴。历宋、元、明变迁之时,辄欹侧若堕,平治则正。国初(清初)·戊子(顺治五年,1648年)、己丑(
顺治六年,1649年),闽海波倾,洞塔颇倾斜。有士人避地江南者,遇异僧因谈及居里所在。僧问:‘崇福寺塔犹存否?’士人以颇倾斜对。僧曰:‘寺塔未圮,泉不应兵燹也,当速返居之。’
甲寅(
康熙十三年,1674年)后,塔乃周正,复生朴树于基座。今根柢盘绕,再无倾侧之患。”应庚塔高四丈,广二丈,八角七层,花岗岩石质实心楼阁式,每面雕刻佛像,略有倾斜,但历久不坍,是泉州最早的石塔, 比开元寺东西塔还早。
其七级细长外形比例,除与近期
开元寺出土的小石塔相似外,同闽南遗存的其他宋代石塔风格迥异,属于福州、闽东一带做法。
“崇福晚钟”为古
泉州八景之一。崇福寺历史上曾以“大洪钟”闻名遐迩,北宋·至道(995—997年)年间曾因此一度改名“洪钟寺”。清·道光《晋江县志·金石志》载:“巨钟,在郡北崇福寺,以铁为之,晨夕所敲,声闻二十余里。相传宋时物也。”清·道光《
晋江县志·卷69·寺观志·城中寺观·崇福寺》载:“寺有巨钟,明时寺废,为
南安僧所得,康熙间复归。”
现存的大洪钟悬于钟楼,铸于明初·洪武二十年(1387年)崇福寺修复后,由住持和尚警凡募化资金铸造。钟面中部铸有《心经》全文、楞严神咒;钟上部铸“明·洪武二十年七月温州(平阳)黄宝起、陈显六造。”
钟鼓楼上的铜钟,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纯铜铸造,高2米,钟口直径1.27米,用纯铜1600余斤铸成。铜质清纯,钟声洪亮,相传可传十里至
洛阳桥,泉郡诸寺巨钟,无出其右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