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文社学
鸦片战争初期由二十四乡捐资兴建的组织
清末,番禺县茭塘司崇文二十四乡,中心在西塱,但决策权力机构,是建于西塱大桥乡的崇文社学,崇文社学建于鸦片战争初期,由二十四乡捐资兴建,一般人叫它“三圣堂”。
行政区域
这二十四乡,即当时湛涌、永安、南安、江夏、麦村、螺涌、大桥、鹤洞、东塱、新爵、南滘、沙涌、壑头、坑口、西坑、招村、钟秀(涌口)、东漖、南村(黄墩)、大坚、汾水、茶滘、策溪(花地)、芳村等二十四个村乡。社学组织由每乡派一人参加理事会,公推三人作为值理,处理社学日常工作。
事迹作用
崇文社学在鸦片战争时期,它确曾起了组织乡民,抵抗外国侵略的作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1843年开埠,英国人一直希望在十三行对面的河南及芳村石围塘、寺岸村等地取得地皮.曾开展土地勘察与租地洽商的活动,但都遭到各地乡民的抗拒。崇文社学还为此发出揭帖,这张揭帖义正词严,痛斥了汉奸走狗,表示了乡民的抵抗决心。英人慑于民众之威力,也不敢强购芳村之地。由此可见,当年崇文社学确起了保卫乡土的重大作用。
崇文社学的另一个作用,是调解乡里的民事纠纷。一般是乡中发生纠纷,由乡中自行解决,但有些较为重大的问题,乡中不能解决的,则提请社学,召集各乡理事(乡绅)作出裁决。乡与乡之间有矛盾瓜葛,社学就要出头,辨明是非,加以调解。
崇文社学的第三个作用是联防护卫地方治安及抗击外来侵略。平时各乡都有自已的丁壮民团,以保护自己的乡村,一旦有事则互相支援。如当时约定的告警信号,是“铛、铛、铛”两点连续的锣声。那个乡有事发出告警信号,附近乡听到警号,也要敲响警锣,一路传去。这时,各乡民团则向出事地点集中,团总等社学头人,都要亲临以统一指挥调度。
衰落
后期的崇文社学作用已经减弱,甚至走向反面。民国初年,崇文社学属下的西塱、沙螺两堡联防团局,迁到招村东面的“棉州书院”。钟秀乡的彭础立担任团总时,仇视蓬勃兴起的农民运动。一九二四年,广州市郊一区农民协会,在芳村中市谢家词成立,当年十二月十三日,彭础立派出反动武装,袭击农会干部,杀害了市郊一区农民协会委员长林宝宸。此事发生后,引起芳村地区,人民的极大愤怒,纷纷要求惩办凶手。当时的广东省政府也觉得事态严重,将彭础立拘留,令其交出凶手,并将两堡联防团局封禁。此后崇文社学名存实亡,完全失去它原有的作用,日本侵占芳村期间,社址被当地封建势力拆毁,曾经发挥过重大作用的崇文社学,再也找不到它的痕迹了。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10-11 11:22
目录
概述
行政区域
事迹作用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