崆峒山,传说中
广成子所居地,位于河南
禹州、
汝州地界。史载
黄帝曾问道广成子与崆峒之山。
崆峒问道
广成子,黄帝时期住在
汝州崆峒山上。为道家创始人,位居道教“
十二金仙”之首。古代汉族传说广成子
活了1200岁后升天,在崆峒山留下了两个升天时的大脚印。《庄子在宥》云:
黄帝闻广成子在空同之上,故往见之,问以至道之要。
关于黄帝问道的崆峒山,史籍多有记载:
清,
蒋廷锡编《(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崆峒山,在州西北五十里,山前有观,名逍遥,盘旋而上,悬崖绝壑,石洞瀑布淙淙有声,为一郡之胜。旧志云,黄帝问道于广成子处。
清,光绪二十八年
田文镜《河南通志·山川》:“崆峒山,在州西北五十里,山前有观名逍遥。 清,张元方《
小方壶斋舆地丛钞》:“崆峒山在州西南,汉司马迁尝西游至此。相传崆峒山有三:一在安定,一在临洮。庄周述黄帝问道崆峒山,遂游襄城(
襄城县),登
新郑之具茨而访大隗诸山,皆于此山相接壤,禹州之崆峒当为近。”
清,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崆峒山在汝、禹二州境,上有大仙观,盘旋以上,悬崖有瀑布,水正下石涧,淙淙振林木。崖巅有石洞,中有白犬,常游洞外,因号其冢为玉狗。峰上有广成子庙及崆峒观,下有广成墓及城,即黄帝问道处。平凉、临洮各有崆峒山,各云广成子隐地。庄子言黄帝问道崆峒,遂言见大隗,迷于襄城之野,其为此山无疑。”
历史记载
李学勤、
张岂之总主编,
罗琨主编《炎黄汇典·方志卷》引《(民国)禹县志》:“按黄帝都于有熊,为今
新郑。空同、
具茨在禹、密、新三县之交,近于有熊,当即此山,而非
陕西之崆峒明矣。
黄希曰:“按《寰宇记》:禹迹之内,山名崆峒者三:一在临洮,一在安定,一在汝州。黄帝问道之所,专指汝州。
宋,刘攽,《崆峒山赋》: “临汝西有崆峒山,其下即广成泽。按,《庄子》黄帝闻广成子居于崆峒之上,故往见之。庄子虽多寓言无实,然此崆峒、广成适皆同处,意其真有,所谓广成子者也。又,大隗居具茨之山,黄帝至襄城之野而迷,皆与崆峒相近,事未必皆虚也。予因作《崆峒山赋》。
宋濂作《空同外史传》,言心中之崆峒。文中云:“空同外史者,倏然物外人也,故以‘空同’自号。 “或者疑之,曰:‘空同,山名。在禹迹内有三,曰临汝,曰临洮,曰安定。虽其名相符,而其实则异。外史为人,善养生。昔轩辕氏问广成子养生之道于汝之空同。外史之所志,岂谓是耶?’
”明,成化年间《河南通志》:“崆峒山,在钧州西北五十里,上有
逍遥观。”
清,
蒋廷锡编《(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崆峒山,在州西北五十里,山前有观,名逍遥,盘旋而上,悬崖绝壑,石洞瀑布淙淙有声,为一郡之胜。旧志云,黄帝问道于广成子处。按《史记》:‘黄帝披山通道,西至崆峒。’其山在陕西,今据
庄周所云,命驾于襄城之野,禹州近襄城,或即在此地欤。” (三百八十卷)
清,
雍正九年《河南通志·山川》:“在州西北五十里,山前有观,名逍遥。旧志云:黄帝问道于
广成子处。”(卷之八)
清,光绪二十八年
田文镜《河南通志·山川》:“崆峒山,在州西北五十里,山前有观名逍遥。旧志云,黄帝问道于广成子处。”
清,
张元方《小方壶斋舆地丛钞》:“崆峒山在州西南,汉
司马迁尝西游至此。相传崆峒山有三:一在安定,一在
临洮。庄周述黄帝问道崆峒山,遂游
襄城,登新郑之
具茨而访大隗诸山,皆于此山相接壤,禹州之崆峒当为近。”
清,
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崆峒山在汝、禹二州境,上有
大仙观,盘旋以上,悬崖有瀑布,水正下
石涧,淙淙振林木。崖巅有石洞,中有白犬,常游洞外,因号其冢为玉狗。峰上有广成子庙及崆峒观,下有广成墓及城,即黄帝问道处。平凉、临洮各有崆峒山,各云广成子隐地。庄子言黄帝问道崆峒,遂言见大隗,迷于襄城之野,其为此山无疑。”
问崆峒山
故事简介:
黄帝是中原各族共同的祖先,居五帝之首。姓姬,号轩辕氏,有熊氏,生有二十五子,为后世十
二姓的共祖。曾战胜
炎帝,被诸部落拥立为天子。相传文化制度如文字、算术、医学、养蚕、衣裳、舟车、弓矢等都创始于黄帝时期。现存的《素问》一书,即黄帝与岐伯、雷公讨论医学所著。在他为天子的第十九年,曾到颍水流域的崆峒山向广成子拜师求教。
5000年前,颍
河流域雨量充足,颍河水面10几里宽。禹州西部崆峒山当时是个小岛,岛上有个天然石洞,洞里住着一位叫广成子的老者,他知识渊溥,知治国和养生的道理,整日与仙鹤相伴,以钓鱼为乐。
崆峒山四季如春,百花争艳,每逢春秋时节常有轻雾从水面升起,轻雾在阳光照射下常形成海市蜃楼现象。崆峒山被人们当成神岛,广成子被认为是岛上的仙人而倍受敬仰。
我们的老祖宗轩辕黄帝在部落首领大会上听到了广成子的事情。在位的第十九年带着大队人马从新郑出发,来到
禹州,沿途向西北崆峒山拜会广成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