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圣寿万年寺铜铁佛像,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峨眉山市圣寿万年寺内,指的是万年寺内普贤骑六牙白象铜像以及寺内三百余小型铜佛像和铁佛像,故有铜铁佛像之说。其中普贤骑六牙白象铜像铸于北宋。
历史沿革
东晋隆安四年(400年),净土宗创始人之一慧持大师(慧远之弟)创建万年寺,初名普贤寺,为峨眉山有史可稽的第一座佛寺,因塑供普贤像而命名。峨眉山后来成为普贤道场,其源盖出于此。
唐僖宗乾符三年(876年),高僧慧通重建,改名白水寺。
南宋释志磐《佛祖统纪》载:“宋太平兴国五年(980年)正月,敕内侍张仁赞往成都,铸金铜普贤像,高二丈,奉安嘉州峨眉山普贤寺(今万年寺)之白水,建大阁以覆之。”由于普贤骑六牙白象铜像为构造复杂的大型金属铸造工艺精品,一年之内是不可能完成的。其中要经历反复设计、采购铜料、物色良匠、制作沙模、熔铜浇铸、打磨敷金、运送上山、组装焊接等程序,技术性繁杂艰难,至少需要数年时间,所以专家估算大约完成于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至大中祥符五年(1012年)之间。
北宋,峨眉山圣寿万年寺普贤骑六牙白象铜像的安奉,白水寺更名白水普贤寺,是峨眉山普贤道场形成的标志,也是官方对峨眉山普贤道场的正式确认。据清蒋超编修的《峨眉山志》记载“太宗……后遣张仁赞斋黄金三千两,于成都铸普贤大士像”,说明是大宋皇家出资铸造的。
明代,明神宗
朱翊钧赐名圣寿万年寺。后遭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和明末3次火灾,晋唐遗物已无存。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圣寿万年寺火灾,除明代砖殿外几毁坏殆尽。现有殿宇两重,系1953年重建。
1983年,国家文物局曾经组织专家,对峨眉山圣寿万年寺铜铁佛像进行深入考察。
建筑特色
佛像布局
峨眉山圣寿万年寺铜铁佛像指的是万年寺内普贤骑六牙白象铜像以及寺内三百余小型铜佛像和铁佛像,故有铜铁佛像之说。
佛像特色
普贤骑六牙白象铜像,通高7.35米,净重62吨。头戴五佛金冠的普贤菩萨,安详地趺坐于灿若黄金的莲台上,莲台下的六牙白象蒲耳下垂,长鼻勾卷,造型逼真,比例匀称。粗壮有力的四脚踏在四朵红色莲花上,似欲启步远行,动感强烈。
从细部来看,普贤骑六牙白象铜像含冠3.64米高的普贤通体敷金,面部丰满,两眼微合,唇角稍敛,神态优美,给人以慈祥、庄严、肃穆之感;袒胸饰璎珞,所披金黄袈裟衣纹线条流畅;左手执金如意,右手置胸前,手心向上。高1.07米、直径0.83米的双层金冠,边缘四周塑着佛像,花纹剔透镂空,雕饰精美,两条冠带自然垂于肩前。贴金的莲台最高处1.39米(其中普贤座下1.28米),最宽处2.22米。象身高3.13米,长5.23吗,外涂白漆,背负雕鞍,华丽的彩带辔头成“中”字形饰于象首;六牙各长0.9米;鼻围最粗处1.48米,最细处0.8米;象耳纵长1.35米;四蹄所踏红莲磴高0.3米,磴径1米。佛身、象体和莲座的中空,平均厚约0.1米。象身的肉皱真切清晰,完全是写实的风格。普贤、莲台、白象、红莲四部分浑然一体,结构严谨,形象生动,精致而朴实。
普贤骑六牙白象铜像体态丰润,花冠雕刻精致,面目慈祥随和,神态庄严肃穆。白象六牙前伸,双耳下垂,彩带辔头,双目微睁,似有欲行举步而又凝神停足之态,栩栩如生。整个铜像造型流畅,比例匀称。
峨眉普贤铜像头戴五佛金冠,这五佛分别是大日如来佛、阿閑佛、宝生佛、阿弥陀佛和不空成就佛,表示五智圆满之德。铜像所骑白象的“六牙表六度”,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和智慧等六种到达彼岸的方法。白象体态匀称,四足表四如意,就是欲如意足、念如意足、精进如意足、和慧如意足这四种可以得到神通的禅定。而普贤的莲座和白象足踏的莲花更是佛教中理想境界的象征物。普贤菩萨身披袈裟,手执如意,神态慈祥,跚趺坐于莲台,莲台为六牙白象背负,白象其腹壁中空,系多块金属焊钾而成。
铸造技巧
普贤骑六牙白象铜像采用了两种不同的铸造材料,白象为青铜,铜像自莲台以上为黄铜,系分块浇铸,每块均有子母扣,施以铆钉,再用铜汁焊缝,但是现在看不出焊痕来。象脚是分段铸造的,而象肩内有铜制的宽约20厘米、高约70厘米的井字形扯架。象鼻内安有直径约3厘米的铜条4根以支撑之。
因此,有学者认为普贤骑六牙白象铜像是在成都分块铸造,再运到峨眉山来焊接组装的。也有学者认为,青铜的象身和红莲是在峨眉山就地浇铸,莲台、佛身和金冠是在成都铸造的。它反映了宋代四川工匠高超的铸造技术和巧夺天工的雕塑艺术水平,它是古代劳动人民和僧人聪明智慧的精湛结晶,为研究中国古代冶炼技术、焊接工艺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例证。
文物遗存
1964年,经国家文物局实际调査,小佛像共三百七一个,每个佛像高24-27厘米,其中铁佛像三百三十八个,泥质佛像三十个,木质佛像二个,铜佛像一个。可见铁佛殿在毁后,没有进行修复,殿内所存的三千个铁佛像大部分都毁掉了。那些泥质、木质、铜质的小佛像显然都是后人增补的。
文物保护
1961年,峨眉山圣寿万年寺铜铁佛像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列为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文化
铸造年代
《峨眉山志》中记载了普贤铜像的铸造:“宋高僧茂真居白水寺,太平兴国五年二月奉诏入朝。太宗赐诗美之,馆于景德寺。舒王元珍以梦兆语真,真曰:’当有储嗣。’果育仁宗。既归,重兴五山六寺。后遣张仁赞赍黄金三千两,于成都铸普贤大士像,高二丈六尺。至今供养。”
对于普贤骑六牙白象铜像的铸造年代,许多宣传资料和介绍文章都根据上引《峨眉山志》将其定于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而这些表述都源于对史料的误读。据四川大学历史系胡昭曦教授的研究表明,普贤铜像应当是在宋仁宗出生之后的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1008-1016年)铸造完成,并不是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这一结论对于正确宣传普贤铜像有很重要的意义。在徐铉《大宋重修峨眉山普贤寺碑铭序》和范成大《吴船录》中还记述了峨眉山普贤不仅有“大阁”覆盖,还有三千铁佛殿与之相映衬,可见其受到宋王朝的高度重视。可是白水寺后来多次发生火灾,大阁已不复存在,铁佛像也仅余数百尊。
在《知不足斋丛书》的《吴船录》上卷中,南宋作者范成大在淳熙三年的蜀西游记里,更为详细地记述了亲身游历峨眉山,宿白水寺,谒普贤铜像的情况。书中写道:“甲午宿白水寺,大雨不可登。谒普贤大士铜像,国初敕成都所铸。有太宗、真宗、仁宗三朝所赐御制书百余卷,七宝冠,金珠理珞袈裟,金银瓶、钵、奁、炉、匙、筋、果垒,铜钟,鼓,锣,磬,腊,茶,塔,芝草之属。又有崇宁中宫所赐钱幡及织成红幡等物甚多。内仁宗所赐红罗紫绣袈裟,上有御书发愿文曰:佛法长兴,法轮常转,国泰民安,风雨顺时,干戈永息,人民安乐,子孙昌盛,一切众生,同登彼岸。......“次至三千铁佛殿,云普贤居此山,有三千徒众共住,故作此佛。”在范成大的这段记述中,把普贤铜像的铸造时代记为“国初”,铸造地点记为“成都所铸”,这就进一步说明,此铜像是北宋初年(太平兴国)的文物无疑。在这里还得说明一个问题,就是范成大还在白水寺拜见了三千铁佛殿,此殿在后来未见任何记载,殿址也不存,可能也是被大火焚毁了。殿内所残存的铁佛像,被搬到现在的砖殿中,所以在砖殿四壁上,有数百小铁佛像。。
装脏
装脏,佛教习俗,是指新的佛像落成后,为佛像装上象征性的内脏与神识,赋予佛以生命力。普贤骑六牙白象铜像中空的象腹、莲台和佛体装有经书。1949年,五台山高僧能海法师曾率徒众70多人,来万年寺与住持普超一同为火灾后的铜像“装脏”。
普贤菩萨
按照佛教的说法,普贤与文殊是释迦牟尼的左右两胁侍,并称“华严三圣”。文殊主智,称作“大智菩萨”;普贤主行实践,代表着“行”,称作“大行菩萨”。而“行之谨审静重莫若象,故骑象。”白象是他愿行广大,功德圆满的象征,因此普贤骑六牙白象。所以普贤又被称作“愿王菩萨”;所骑白象,称作“象王”。这样,普贤也被称为“象王菩萨”。其形象据《佛说……陀罗尼经》所述“如满月童子形,五佛头冠,右手持金刚杵,左手持召集金刚铃,契鬟纵缓带坐千叶宝华”。由此看来普贤骑六牙白象铜像造型大体是依据佛典来铸造的,局部受传统文化影响而有变化如佛像手持的是如意。
传说轶事
峨眉山是中国佛教圣地之一,相传东汉时山上就创建了寺院。据当地历史文献记载:“汉蒲公采药峨眉山,见鹿足迹如莲花,追至绝顶,惟见祥光,焕赫紫气,交辉成光明网。蒲公径投西域宝掌和尚,知为普贤祥瑞,因建普光殿,即光相寺也。”
此尊铜像铸于北宋太平兴国五年至大中祥符五年(980~1012)之间,通高7.35米,菩萨所骑白象高3.3米,普贤及莲台高4.05米,总重62吨。
相关人物
张仁赞,宋初宫廷内侍,据《佛教略史》卷六记载:“太平兴国五年正月敕内侍张仁训往代州五台山造金铜文殊菩萨像及万菩萨,奉安真容院,诏重修五台十寺。”
文物价值
普贤骑六牙白象铜像的整体结构和部位形制,都是依照佛经的记载而精心设计的。真可谓仪合天表,制侔神工,莲开慈颜,月满毫相,一件完美精妙的佛教艺术品。它具有重要的佛教史料价值、冶金浇铸工艺价值和艺术审美价值。
历史文化价值
在宋朝政权建立初期,统治者吸取前朝的灭佛经验,认识到佛教终不可灭,而且佛教教义还有利于巩固封建统治,所以支持佛教的发展。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促进了峨眉山佛教的进一步发展并成为普贤道场,铸于宋代的峨眉普贤铜像正是这一时期的重要标志。
科学价值
峨眉山普贤铜像不仅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铜佛像,也是现存最大的古代金属铸件之一。其硕大的体型、精致的制作在中国金属铸造史上占有突出的位置。铜像自莲台以上为黄铜,白象为青铜。分块铸成,每块都有字母扣和铆钉,然后再用铜液焊缝。有的部分是分段铸造,如象脚有四段。象肩内有铜制井字型扯架,宽约六寸,厚约三寸。为了支撑象鼻,象鼻内安有四根铜条,直径约一寸。铜像的大部分铸件估计是在峨眉山当地铸造,而如普贤菩萨头上的花冠等精致部分则在成都铸造,最后运至佛堂现场组装,分段浇注铜水。
这尊佛像身躯庞大、造型精美,即使在今天,其制作过程都是非常复杂的,这样的大型铸件也反映出宋代金属冶铸业的生产规模与技术水平。宋朝在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上是一个相当重要的朝代,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有三项都是在宋朝完成。在宋朝的一些手工业特别是采掘冶炼手工业等,规模扩大了,技术改进了,产量较诸前代成倍地或成若干倍地增长起来。关于冶铜,《宋会要辑稿•食货》三四之二七载:有的地方“常募集者十余万人,昼夜采凿得铜铅数千万角力,置四监鼓铸,一岁得钱百余万贯。”从这一记载中可见当时冶铜业的规模。铜像中所用的黄铜也是在宋代崔仿《外丹本草》中才有冶炼的明确记录。根据相关研究,普贤铜像采用了分段铸造的方法,每块都有子母扣、有钢钉,在成都铸造后,运至目的地后再用铜汁焊缝。象肩内有井字型扯架,亦为铜制,宽约六市寸,厚约二尺。象鼻内有四根铜条,直径约一市寸,用来支撑象鼻。普贤像、象腹、莲台内部是空的,原用以放置经卷。峨眉山普贤铜像是一件从艺术与科学上都有代表意义的作品,又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铜佛像,它的铸造可以说是佛门的空前盛举,也是中国古代金属冶金铸造史上的一大奇迹。
在宋代,中国的黄铜生产还不普遍,峨眉山却在当时铸造了如此庞大的黄铜铸件,这不仅是佛门空前盛举,也是中国古代金属铸造史上的一大成就。它不仅显示了西南冶铸工艺的精湛水平,也显示了西南寺庙金属造像的高超技能。峨眉山铜像在现存的大型铸件中,是时间最早体积最大的铜铸件,有关其铸造方面的技术问题,对研究中国古代文化史尤其是四川古代文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峨眉山圣寿万年寺铜铁佛像位于四川省乐山市峨眉山市圣寿万年寺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