峡路
北宋行政区划
峡路,今四川盆地东部峡江一带,北宋曾为一级行政区单位。
历史沿革
唐宋时期,四川盆地东、中、西部曾分别旧称“峡路、东川、西川”。
“西川”特指以益州(治今四川成都)为中心的今川西平原及其周边一带;“峡路”特指以夔州(治今三峡奉节县)为中心的今川江水道以及川东鄂西一带;两者之间的盆地丘陵地带则为“东川”。
“东川”或并入西川、或归入峡路,无常态。
北宋初期,川峡盆地曾以【峡路】名,置一级政区:
乾德三年(965),北宋灭后蜀,改“节度使司政区”为“转运使司政区”,初置成都府“西川路”。
开宝六年(973),分“西川路”置“峡路”(非峡西路),川峡盆地遂分为东、西两大政区。《长编》载:
①“峡路”治夔州(又名云安郡,今三峡奉节县),领“遂、合、渝、泸、昌、开、达、渠、巴、蓬、资、戎、涪、忠、万、夔、施十七州及广安、梁山、云安三军” 。
②“西川路”治成都府(又名蜀郡,今四川成都市),领“黎、雅、眉、嘉、邛、蜀、成都府、彭、绵、汉、简、梓(今三台)、陵、维、茂、荣、果、阆、龙、普、利(今广元)、兴、文、剑、兴元府(今汉中)、壁、集、洋二十八州府及永安、怀安二军”。
太平兴国二年(977),再分“西川路”,在利州(今广元)置“东川路”。川峡盆地并列为“成都西川路、广元东川路、奉节峡路”三个政区。其中,梓州(今三台)隶属成都西川路,而兴元府(今汉中)则隶属广元东川路。太平兴国七年(982),东川路重新并入西川路。
《长编》载:至道三年(997),天下定制十五路:“一曰京东路,二曰京西路,三曰河北路,四曰河东路,五曰陕西路,六曰淮南路,七曰江南路,八曰荆湖南路,九曰荆湖北路,十曰两浙路,十一曰福建路,十二曰西川路,十三曰峡路,十四曰广南东路,十五曰广南西路。”。其中,川峡地区循旧制,仍置【成都西川路】、【奉节峡路】两路。
咸平四年(1001),再分【成都西川路】为“成都益州路、广元利州路”;分【奉节峡路】为“三台梓州路、奉节夔州路”,且“四路”政区统一以各自行政治司所在地命名。即:
益州路(治益州,今四川成都)
利州路(治利州,今四川广元);北宋末期,才迁治陕西汉中
梓州路(治梓州,今四川三台);南宋初期,才迁治四川泸州
夔州路(治夔州,今重庆奉节)
至此,原“川峡两路”最终裂为“川峡四路”,合称“四川”路,“四川”作为地理区划由此得名!【奉节夔州路】因位于四川盆地之东,后逐渐演变今天地理上的“川东”地区。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24 23:24
目录
概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