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南奇观,即峄山。 在邹城市区东南12公里许,有一座奇山直插天表,与“
五岳独尊”的泰山南北对峙,这就是被誉为“岱南奇观”的峄山。古人称之为小岱宗。
相关记载
“齐鲁名山归岱峄”。峄山,又名邹峄山、绎山。后者为其本名。因其“怪石万迭,山无土壤,积石相连,络绎如丝,故名绎焉”。明
嘉靖四年(1525年)《邹县地理志》等邹县志书收录的元代邹人刘之美撰《诏祀峄山碑记》记载:“前宋名公有如逸斋玉氏《诗补传》云:‘凫绎二山皆徐国之地,绎与峄同。’李迄仲《诗解》曰‘保有凫绎之绎,即《禹贡》所谓峄阳也。’
陈大猷《书解》傍注:‘薛氏云绎山在袭庆府邹县,此山始无土壤,故山阳孤桐可贵。’程氏《春秋分记》:‘峄山在邹县东南三十里,高秀独出。’《太平御览》峄山事迹引《
尔雅》曰:‘邹峄纯石相积,连属而成山。’《邹山记》曰:‘邹山,古之峄也,孤桐之所植,邾文公之所卜。山下是邹县,本是邾国。鲁(实为邾)穆公改邹,山从邑变,故谓邹山,峄阳犹多桐树。’”金人张通在金大定十六年丙申岁(1176年)撰《绎山图记》辨析说:“《禹贡》曰:‘峄阳孤桐’;《鲁颂》曰:‘保有凫绎’……《禹贡》作峄,奠其名也;《
鲁颂》作绎,取其义也。”《史记》名峄山为邹峄山,是以地冠山之故。因孟子有“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的感慨,峄山因此又有东山之称。又因西晋太尉郗鉴(山东金乡县人,书圣王羲之岳父,两晋三贤之一)于永嘉元年至六年(307----312年)统兵5万驻守峄山,故峄山又有郗公峄、太峄之名。
简介
峄山海拔582.8米,周长10公里许,只及泰山三分之一多。但它以其怪石叠积、象形透剔、洞穴幽邃、灵泉喷涌,集泰山之雄伟、
黄山之秀奇,
华山之险峻于一身,与岱宗争奇斗艳,从而博得“灵通泰岱”、“邹鲁秀灵”、“衍岱钟灵”之美誉。
传说,人类的始祖
女娲练五色石神工补天时,而将剩下的滚滚乱石叠垒成峄山。清代江南状元李蟠歌赋曰: “此山从来天下少,怪石一一皆空悬。遍山寻来无撮土,缥渺无际滚飞泉。或如虎豹蹲而怒,或如急湍之上立轻鸢。……但得此中结茅住,逢人何须问古仙!”
形成
其实,以
奇石而著称的峄山的形成,是由于地壳的不断运动。远在25亿年前,这里形成了泥沙质和火山物质的巨厚地层,因为一次突然爆发的强烈的造山运动,地层褶皱隆起,地下岩浆向上喷发,浸入地覆盖的地层之中,并窜出地表,由此形成古峄山。随着地壳的不断运动,古峄山升出海面,在经过10亿多年的
风雨剥蚀后,抖落了披盖在身上的古老地层,巍然屹立于茫茫沧海。到距今约6亿年前,古峄山随着华北地区的大幅度下降而沉没于大海之中。而后经过两亿年,古峄山又随着
华北地区的整体抬升,在3亿年前,又再一次下降,被淹没在浅海和湖沼之中,大片森林被埋入地下而形成煤层(邹城市西部储量丰富的煤层就是这时形成的)。大约在1亿年前,又发生了一次石破天惊的造山运动,古峄山再一次被快速抬升,这是峄山第三次上升。在距今3000万年前,发生了喜马拉雅山
造山运动,地块断裂继续加强,加上各种地质作用,古峄山逐渐抖落了束缚在它身上的全部土层,终于形成了我们所看到的奇姿异态的壮观景色。
历史沿革
峄山为我国古代九大名山之一,也是我国古代立有山志的60座名山之一。《书经·禹贡》有“峄阳孤桐”的记载;《诗经·鲁颂》有“保有凫绎”的诗句。据说禹王疏导治水,洪患绝迹,社稷升平,文明兴化,要求贡献峄山桐木制琴。此桐琴,音质纯正优美,闻之犹如鹤唳风鸣,清脆嘹亮,悦耳清心,“峄阳孤桐”遂成为“千古奇绝”。及至春秋战国,峄山即已名噪海内。据传,春秋初期,大军事家鬼谷子曾带其弟子孙膑、庞涓登临峄山,研究习演兵法。尔后,鲁昭公、鲁衰公废盟征伐建都于峄山之阳的邾国。邾国君臣黎民视峄山为镇国之山,誓死保卫。春秋末期思想家、道家的创造人老子曾在此山后炉丹峪修行,今有炼丹炉、洗药池等遗迹供游人凭吊。一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鼻祖孔子,登峄问礼于老聃,并在此讲学。他昂首伫立于壁立万仞的小鲁台上,俯视旷野,浩渺无际,北眺曲阜,如丸如螺,而襟怀大开。孟子谓“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尽心上》),是为感慨系之。峄阴镌刻的“孔子登临处”、“孔子小鲁处”,字迹清晰,历历入目,并留有小鲁台等遗迹供后人瞻仰。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于公元前219年东巡齐鲁,曾率群臣乘羊车“登于峄山”,于惊叹山石神工鬼斧、风光隽秀婀娜之际,欣然命杰出的篆书大师、丞相李斯撰文刻石,颂扬其废分封、立郡县、一统天下的奇功伟业,是谓举世闻名的秦峄山碑。始皇帝曾先后5次浩荡东巡,立下7块纪功碑,而此碑是第一块。其后,历代帝王如刘邦、曹操、李世民、赵匡胤、忽必烈、朱元璋、爱心觉罗·弘历等,都曾登临揽胜,驻跸峄山。至隋唐,又相继增建寺观,构筑亭台,树碑立传,刻石纪胜,峄山香火日盛。
文学作品
数不胜数的迁客骚人,亦纷至沓来。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为撰写不朽巨著《
史记》,专门登峄山寻古,采集史料。汉末名医华佗,临山采药,留下华佗庙等遗址。被誉为“诗仙”的唐代大诗人李白,登峄揽胜,听松涛呜咽,闻泉水叮咚,诗兴勃发,赋《琴赞》一首,为历代传诵:峄阳孤桐,石耸天骨。根老冰泉,叶若霜月。斫为绿绮,微声粲发。秋风入松,万古奇绝。
接着,“诗圣”杜甫,登兖州城楼,远眺云雾缭绕的峄山五华峰,吟咏着“孤嶂秦碑在……”择路而来。“唐宋八大家”之中,豪唱大江东去的苏东坡,因变法图强而永垂青史的宰相王安石,北宋古文运动的领袖、醉翁
欧阳修,以及北宋诗人、书法家黄庭坚,南宋爱国大诗人
陆放翁,创一代“赵体”的元代书法家赵孟頫,明代大书画家董其昌,以及蔡邕、李阳冰、米芾、赵明诚等,都曾登临峄山,留下了许多珍贵的诗文墨宝、名篇佳作和具有考古、研究价值的碑碣石刻。那些星罗棋布于漫山巨石、悬崖、绝壁之上的刻石,字体雄浑,笔力苍老,如赫然于五华峰巅的“光风霁月”四个草书大字,其大如席,粲然醒目,潇洒飘逸、欲插天表……至清代,高宗驾幸邹峄,进洞小憩,遂有“形如垒卵”、“凤鸣朝阳”的“乾隆洞”;诗人袁枚,“行邹鲁邦”,惊“峄山高”,“叹沧桑变”;“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乃在峄山下”,“寒星摘盈把”;雍正五年(1727年)出任邹县县令的王尔鉴,感峄山孤桐绝迹,令百姓用弹弓射核,补种春桃,期年后,桃花盛开,王县令诵《种桃诗》一首,些有意韵:天半峄峰簇锦霞,孤桐老后补桃花。沃根不用人间水,红雨春风到万家。
景致
这些帝王将相、文坛巨擘,为何竞相“辇来于此”,醉里抒怀,勃发豪兴,神思骀荡,仅因发思古之幽情吗?“夫乾坤之秀毓于山,峄山之秀在于灵”。峄山洞石之奇巧玲珑,景色之优美峥嵘,胜迹佳境亭台庵观碑篆题咏之不可胜纪,原本有一番散乱的纯系天造地设的自然美,有一种无以言表的野趣,一种宜人的魅力!峄山的五大奇观、七龙洞、八段锦、八大山门、十二福地、二十名石、二十四景、
三十六洞天、一百四十四名洞等景观胜迹佳境,把它点缀得移步异景,处处洋溢着灵秀之气,使人目不暇接。概言之,峄山有“三美”、“三奇”。
三美
石头美
“三美”其一为石头美。那参差嶙峋、百窍千孔,被地理学家称之为当今世界奇观的海蚀岩,自不待言。“山如垒卵,高者数丈,大小亿万,以堆石为奇功”。峄山其实就是由无数块怪石叠积而成。那些山石,小者如屋宇,大者如小山,望之风光一抹,几无隙地;如禽如兽,静动有之,使峄山缺了雕琢,多了野趣。其石,如龟,如鱼,如兔,如冠,如丸,子孙石、元宝石,五巧石、骆驼石、鹦鹉石、试剑石、八卦石……象形之惟肖惟妙,远眺、近观、上仰、下俯之变幻无穷,千姿百态,使人叹为观止,无不对大自然神奇的功力所折服。明嘉靖四年(1525年)修《邹县地理志》载明文学家、隆庆进士、官至东阁大学士于慎行《峄山游记》一文曰:“观群石之胜,立者、坐者、倚者、仆者、揖者、伏者、拜者、撑者、拒者、龙者、马者、群鸟飞者、狮象踞者、虎豹怒相噬者、杯者、盂者、鼓者、弹棋者、刀者、鞭橐臣人者、累丸者,众窍相通,万形毕肖。故峄山与中华五岳等名山相比,自有其妙,是为石奇。
洞穴美
其二为洞穴美。山上磊磊巨石之下,有许多天然洞穴。“其洞府玲珑,岩窦崎峭,千态万状,他山之秀未必可与并载”。峄山洞穴相连,难以尽数,其中名洞即达144个。诸洞,大如广庭,小如斗室,纵横通达,曲经通幽,窦窦相连,“贯彻踵顶”,深邃莫测,不知端倪;或供奉神像,精雕细刻,或镌有刻石,咏物纪胜。
泉水美
其三为泉水美。峄山洞“多泉水,每东北风起,同时涌涨,不知所自来,”(清康熙五十四年《邹县志.山川》)。且洞穴之泉水,味如醇醴,清洌甘甜。而“源头活水”则是其中最负胜名的一泉。源水从石髓一龙口中喷出,洒珠溅玉;峄山西峰的天然名洞“空中楼阁”内,终年泉水叮咚,盛夏透凉沁脾,实为一处绝佳的避暑胜地。故而明万历六年(1578年),孔子62代孙孔闻德至此发出“空中楼阁,睹莫不神奇,庙貌山藏,宛若图画,诚天下之奇观,古今之胜景的由衷赞叹。
三奇
神话传说奇
“三奇”一为神话传说奇。千百年来,勤劳善良的邹峄人民,借物寄情,寓情于景,把许多美好的憧憬和愿望变成种种神话传说,曲折离奇,脍炙人口。如女娲炼石补天垒峄,梁山伯与祝英台求学于“梁祝洞”,贞妇明志的“舍身台”,“金钟化作石”,“骑鹤隐仙”升天去……言传意会,令人陶醉其中。
宫观庙宇奇
二为宫观庙宇奇。经历代千百年惨淡经营,山上建设有宫殿庵观多达288楹,其中规模宏大者为72庙宇。这些古建筑,瓦缝参差,错落山间,各抱地势,钩心斗角,绿瓦红墙,金碧辉煌,是何等气魄和壮观!
石刻奇
三为石刻奇。峄山刻石、碑碣、经文楹联,比比皆是,可谓琳琅满目,从秦汉到民国,涉及各个朝代,多出名家之手,堪称之为一座历史文化宝库。
现状
峄山,作为历史的见证,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经历了由兴盛到衰败的过程。因它地处鲁西南平原,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在历代兵燹战火摧残之下,在日本侵略军铁蹄蹂躏之后,在土匪汉奸骚扰劫掠之余,使这颗齐鲁大地上的明珠黯然失色。建国后,十年的“文革风暴”,使峄山文化再度惨遭涂炭,所剩无几的亭台庵观,又被荡涤一空,仅剩颓垣半壁,残碣断碑,一片荒芜。于山石草丛之间,碎砖烂瓦,俯拾即是,令人慨叹不已。峄山,这座历史文化名山,渐渐地被人们遗忘了!
改革开放的春风,使古老的峄山重新焕发了青春的风采。中共邹城市委、市人民政府,审时度势,及时作出了保护、开发峄山旅游资源的决定,制定了建设规划,分三期对峄山进行了全面的修复建设。如今之峄山,古路盘道新铺石阶,庙宇亭台面貌一新,服务设施高档齐全,与旖旎的自然风光相得益彰,使游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
1986年5月,邹城市举办了首届峄山笔会,海内100余位知名人士应邀参加,征集到书画艺术作品120多幅。中华人民共和国10大元帅之一的徐向前为峄山题辞为“齐鲁锦秀,兵家要地”。全国政协副主席杨成武将军题辞为“齐鲁秀灵”。全国政协副主席、
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题辞为“岱南奇观”。著名的乡村建设的倡导者、90余岁高龄的梁漱溟先生题辞为“峄阳孤桐”。全国书协主席启功先生题辞为“峄山笔会,群贤集粹。奉题俚言,以彰世瑞”。全国政协常委刘宁一题辞为“岗峦秀丽,洞府玲珑,玉峰耸翠,青莲凌空”,等等。1989年,峄山又刻就由国内著名书法家杨萱庭书写、中国当代最大石刻汉字“鳌”字……峄山,原本是一幅雄伟的历史画卷;峄山,原本是一首壮丽的历史诗篇……这座历史文化名山,而今又在这些书画精品的装点之下,珠联璧合,相映生辉,以全新的姿容展示在世人面前,这颗齐鲁大地的明珠益发生辉夺目、遐迩闻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