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西五大家
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广西五位“桐城派”古文学家的合称
岭西五大家是指清代嘉庆道光年间广西五位“桐城派”古文学家的合称。
吕璜
吕璜(1777-1839):广西永福人。他家境贫寒,但自幼就酷爱读书。嘉庆六年(1801),中乡试第二名,35岁中进士踏人仕途。先后在浙江、庆元、奉化、镇海、山阴、钱塘等地任知县。道光五年(1825),吕璜获罪罢官,自此潜心于学问,诗文理论渐趋成熟。道光八年(1828),吕璜以文就质于姚鼐弟子宜兴吴德旋,在杭州畅谈古文义法二十余日。后来吕璜将这次学术探讨内容整理成书,即著名的《古文绪论》,它基本上反映了姚鼐的古文理论。从此吕璜埋头精研“桐城家法”,返乡后又将其传至粤西,直接导致了桐城古文在广西的兴起。道光十八年(1839),吕璜因肺病逝世。著作有《月沧文集》《年谱》《初月楼古文绪论》等。
朱琦
朱琦(1803-1861):广西临桂人.其父朱凤森是嘉庆六年(1801),进士,他自幼随诗父亲身边,深受父亲思想影响。道光十一年(1831),朱琦以乡试第一名中举,十五年(1835)中进士.官至监察御史。作为谏官,朱琦敢于直言,不畏权贵,后因与当权者不合,于道光二十七年(1847)愤而告归。咸丰十一年(1861)太平军攻破杭州时,朱琦死于混战之中。朱琦的诗和古文深得桐城嫡派的学问根柢,他学宗程朱的理学思想,重视桐城古文,义理、考据、辞章”三者兼长相济,始终把“严于义法”作为恪守不变的原则,敢于直言的“经世致用”的政治思想,“汉宋兼采”的学术主张为其创作理正辞醇的桐城古文以思想和理论上的指导、他最先响应吕璜学桐城的倡导,在其余四人中惟他的文章可。与永福吕璜齐名”,在“岭西五大家”中起承前启后的作用。著作有《怡志堂集》《台垣奏议》等。
彭昱尧
彭昱尧(1809-1851):广西平南人。从小丧父,由母亲甘氏抚养教育。道光十五年(1835),彭昱尧被广西学使、国子监司业池生春聘为幕僚。道光十九年(1839)冬,彭昱尧入京会试名落孙山,只好出京辗转回到广西,此后又四次入都赴试,均无功而返。不过,在京师游学期间,在王拯引见下,他有幸见到梅曾亮,并经常伴随左右出入文宴诗会,学习古文。在彭昱尧的古文中,有许多篇章都留下了梅曾亮宝贵的点评意见。彭昱尧一生先后五次会试却始.终没有成功,也不曾出仕为官,但他的才气在“五大家”中却是最突出的。他的古文风格历经三次转折,这和他先后从学的三位老师池生春、吕璜、梅曾亮有着直接联系。有著作《致翼堂文集》等。
龙启瑞
龙启瑞(1814-1858):清古文学家、目录学家、诗人。字翰臣,广西临桂人。道光二十一年(1841)状元。他自幼胸怀大志,勤奋好学,十一岁就中了秀才,官至江西布政使。他一生给后人留下了大量著作,内容涉及音韵学、文字学、历史、地理等各个方面。他于经学用功甚深,其音韵学尤为突出,他还曾从吕璜与梅曾亮学习古义法,故文宗桐城,但又不满归有光、方苞“唯成迹之是循”的门径。龙启瑞的文章立论较通达,文字亦明快流畅,如王先谦的《续古文辞类纂》就选他所著的史论多篇。著作有《古韵通说》《尔雅经注集证》《经籍举要》《经得堂诗文集》《浣月山房诗词抄》等。
王拯
王拯(1815-1876):原名锡振,由于钦佩北宋名臣包拯,故改名拯。广西马平人(今柳州市)。他自小父母双亡,由其姐姐抚养长大;王拯十岁即专心治经,成年后则郡城求学,虚心向乡里才学之士请教。道光十四年,池生春督学广西,王拯得以到桂林学习,这也是他人生的重要阶段。在广西“五大家”中,王拯经历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五朝,也是桐城派在广西的最后一大家。在“五大家”形成时期,王拯与朱琦、龙启瑞、彭昱尧等人虚心向吕璜,梅曾亮学习,为“五大家”地位的确立作出重要贡献。后吕、彭、朱、龙等先后逝世,他则更多从事诗词的创作,从此“岭西五大家”的古文创作高峰陷入低潮。著作有《龙壁山房诗文集》《茂陵秋雨词》《归方评点史记合集》《谈艺录》等。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26 23:44
目录
概述
吕璜
朱琦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