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山的岭头节活动从农历八月初二开始,持续到十一月中旬,以一个社每年举行一次,节庆日期分别固定,但各地的排期不一。
节日起源
百科名片
来 源 地:灵山
日 期:从农历八月初二开始,持续到十一月中旬
简介
有一个村场单独举办的,有几个村场同时举办的,还有的一个地方因有几个社坛,所以以各社在不同日子又依次举办的。人们认为是亲友间探访会聚的佳期,互相往来,热闹非凡。过节的村场村民们家家户户必备一种叫做岭头的点心,这种点心古代叫做糯果。糯米粉混入少量粘米粉煮熟坨作皮,饭豆作馅,用冬叶、竹叶或芭蕉叶二只一串包裹再蒸,用来待客和回馈亲友。许多客人是不请自来,不期而遇的。主人家往往是餐具凳桌不敷应用,席地设宴,盛况空前,宾主尽欢。一如跳岭头的唱格所言状的那样:一只簸箕圆又圆,六亲百客坐旁边,齐齐共饮丰收酒,丰收美酒入心甜。入夜酒醉饭饱后,相邀到岭头地去看民间艺人表演跳岭头。岭头地是傍村山岭设有社王的开阔场地。
庆祝活动—跳岭头
百科图片
跳岭头
跳岭头详解
灵山跳岭头是郊野祭祀中所跳的一种面具舞蹈,由歌和舞两部分组成,歌一般只穿插在各舞段之间进行,歌时不舞,歌词内容大多都唱神的身世和故事;舞蹈时以打击乐伴奏,具有浑朴、刚劲、自然之美。
表演跳岭头的民间艺人组织叫老师班, 他们大都各自有一个堂号 ,青一色男性,统称老师佬,互称老师 ,群众则直呼其岭头佬或者鬼师佬。一个村场节庆应邀来跳岭头的往往不止一堂的老师佬。各自尽施浑身解数较劲,所以过去叫赛社。节庆前一天的晚上,老师班的班首,就带一两个助手先期到来设坛安师收地头,意思是请祖师爷来保护节庆活动。用五色彩纸剪粘龙船备用,做彩旗装饰坛屋。坛屋是用竹木条和茅草搭成的简易棚屋,也有利用现成庙宇的。又由于岭头节这一异常隆重的节庆各地排期不一,因此灵山南部地方一直沿称跳岭头,中部和西部一些地方叫跳庙,东部一些地方则叫大排。节庆那天,老师班的人马齐集, 开场沿例表演娱神的节目。首先是《 开坛 》, 第 二 个节目是《 踢灯》, 而这个时候村民们正忙于款待来客,没空看也不乐意看。晚上情形则不同了,岭头地四周支架起来的火篮或电灯一齐亮了起来,表演的节目从《 跳三师 》、《 扯大红 》、《 操兵》、《跳四帅》、《跳忠相》、《跳仙姑》依次进行。男女老少都可以自由自在地前往观看,人头攒动,并且不时燃放鞭炮助兴。在过去, 跳岭头 活动又刚好给长期受到封建伦理制度禁锢的青年男女,提供了一次跟异性认识交往的难得机会,在他们眼里,岭头节不但是民间艺术节,也是情人节。跳岭头表演通宵达旦,老少乐而忘倦,宾主尽兴,皆大欢喜。第二天清晨,表演《捉精》,气氛达到高潮,小孩子们的啪铳纷纷向首扮妖精的舞者发泄。鞭炮啪铳劈劈啪啪, 岭头锣鼓打击骤急, 转入尾声《玩界》、《赶龙船》的表演 ,妖精被捉到坛前虚拟表演放进龙船后,扛到河边焚烧,表示让妖魔鬼怪、瘟疫瘴疠随水流逝,往后年景安康。至此岭头节和跳岭头活动圆满结束。
跳岭头的构成要素
“灵山
跳岭头”由傩舞蹈、锣鼓点(器乐)和唱格(声乐)三大要素构成。
傩舞蹈有独舞、双人舞、三人舞、四人舞、集体舞,集体舞《操兵》的人物角色多至二十几个,主要舞段有《开坛》、《抛云梯》、《跳三师》、《扯大红》、《操兵》、《跳四帅》、《跳师郎》、《跳忠相》、《跳仙姑》、《捉精》、《耍界》、《送精 》、《赶龙船》、《罢坛》等十多个,舞师概据各舞段角色的类别、性别,穿戴相应的面具和服饰,表演其人物个性的情绪舞蹈,一般没有故事情节。初期舞蹈形式只有跳神,舞者戴面具表演各种道教神话人物,后来角色阵容增至三十多个。传统的
舞蹈动作比较古拙刚劲,头部和双手的动作特点鲜明,常用的舞步有慢步走、 舒胯转、快跳跃、疾屈伸等快慢相参、刚柔并济的动律。以传统旧习代表舞段《跳三师》为例,基本动作有迎笏,甩带、踢带、赶鸡等。舞者表演迎请的动作, 慢至四拍才迈一步,走动时上身绷直,状若劲松。而头部上下左右微微晃动,以交替做 ㄩ、ㄣ、—三种手势,给人以庄重、肃穆的观感。双人舞段扯大红的基本动作有扬袖磨谷、收袖作掬、拔腿退步等。跳四帅戴邓保益、赵光明、马胜光、关云长这些幻真互参的人物面具,角色扮相的基本动作则有跳凳、抖铃、左右卷袖、黄牛穿鼻、观音坐莲、姜公钩鱼、乌鸦捎翼、游台等。其中的邓帅邓保益,老艺人说是《封神榜》中的雷震子,民间说他就是雷公,因此,他的舞蹈主要是表演马步、绕斧、偏斧、雄鹰展翅、水底捞月等刚健有力的动作。而关帅关云长则突出挽刀、拖刀、左右偏刀、莲花盖顶的特征舞蹈。《跳忠相》的康帅康乾元, 即后来捉精的陈锋,这个角色的动作中还有拎相、拎剑、拍剑游台、弄雌鸡尾的亮相。《捉精》是唯一接近于小舞剧有比较简单情节的舞段,那东躲西藏的精头(妖王),舞蹈中多有踏跳、蛙跳动作。其他角色也分别有表现其特定性格的舞蹈动作。相对而言,《跳三师》和《跳师郎》这两个舞段的动作简洁精炼,节奏缓疾有致,舞姿流畅自然。其间反复出现慢步走、舒胯转、快跳跃、疾屈伸等基本动作。慢步走迈步动作迟缓 ;舒胯转的抬胯转身不强调起落节奏,从容舒展,连贯自然,不露痕迹;如基本动作三合一中的舒胯转身,与前后动作衔接浑然一体 ,几乎无法析解;而快跳跃速度快、动作幅度大、力度强,如 三星罡、七星罡的跳跃动作是在原节奏基础上突然加快舞蹈速度,连续急速跳跃,给人以轻健、刚劲的震撼感;配合平掌揖、托掌揖和叉腰揖动作的疾屈伸,双膝作间隔性快速屈伸,看起来如蹲似颤。
声乐配器只有打击乐器锣鼓。主要的锣鼓点有《开坛》、《洗脚》、《三师》、《四师》、《中相》、《捉妖》、《赶龙船》,以及慢间鼓和快间鼓九种。
声乐即伴唱称为唱格,记录唱格歌词的本子叫《岭头科》。配合舞段中唱咏的一个人物角色或叙述的一种事象叫一格,实际上是一首起解读舞段的叙事民歌。灵山南部的艺人至今仍有沿用其古称咏古的,顾名思义,就是叹咏古时候的故事。每格唱词少则4行,多则上百行,内容比较复杂。有《社王格》、《观音香火格》、《铲路格》等酬神驱邪的,有《孙权格》、《千岁格》、《康熙王格 》、《光绪王格 》等为 有德于斯者歌功颂德的,有《关帅格》、《薛仁贵格 》等根据历史典故改编的,有《五雷格》、《北府格》、《目连救母格》等演绎神话传奇的,有《白米三姑格》、《鲁班格》、《牛郎织女格》等取材于民间故事传说的,还有《油麻格》、《杜婆酿酒格》、《榨油格》、《茶司格》等贴近百姓现实生活或反映农事或行业事象的。更有意思的是,竟有揭露道士贪婪虚伪的《奸修鬼格》:奸修鬼,鬼奸修, 油盎势利挂裤头。甲首有钱交与我,灯光火亮我添油。甲首无钱交与我,灯暗火减我偷油。偷得半斤并四两,寄给阿妹去搽头。搽得髻子光亮亮,搽得辫子滑油油。蚊子飞来跌断脚,蜜蜂飞过跌断头。造句大多是方言俚语, 二乐句或四乐句歌谣体结构,常见比兴、比喻、对比、排偶、拈联、谐音等修辞手法。一般是一个唱格用一个调子,也有一调数格或一格转调的。音域比较窄,一个曲调往往是四度,最宽的也不超过八度。声乐演绎不是随唱格的叙事情节变化而变化,而是随各舞段的气氛变化起伏。如《日午格》、《三师格》属于咏叹慢板速度, 《五雷格》、《千岁格》、《白米三姑格》等属叙事中板速度,而《开坛格》、《捉精格》、《赶龙船格》则由于配合场面紧张气氛,用快板速度。曲调韵律以五声羽调式和六声宫调式为主,也偶有四声调的。灵山跳岭头曲调大量吸纳当地民间歌谣小调, 用方言演唱, 总的来说旋律流畅优美,但各地的唱腔有一些变化,如南部、西部地方多拖腔较悠扬,中部、东部地方的相对而言少拖腔较浑厚。
灵山跳岭头是古代乡傩的遗存,特别是与宋朝静江(桂林)傩的渊源较深,但是与广西师公戏在结构上有着明显的差别。它的傩舞蹈、器乐伴奏、声乐伴唱三者的结构关系, 伴奏乐器蜂鼓领军, 舞蹈与器乐的结合较紧密,闻乐起舞,乐停则止,亦步亦趋。而声乐与舞蹈则是相对分开互为补充的,每完成一个舞段动作,唱师们才穿插歌唱那个段落的事象,跳时不唱 ,唱则不跳。由于 灵山跳岭头起初是附生于道教酬神活动而发展起来的,尽管后来舞蹈、歌唱分别以武坛、岭头科的形式逐渐从道教分离开来, 但夹杂其中的道教元素如影形随,仍是有迹可寻的。
傩舞面具分为师和相两类。师,竹编纸糊或皮封的平面面具,有三师和判官共4只。三师即跳岭头艺人信奉的道教 三真君 唐文明、葛文度、周文刚。相,木雕的立体面具,全套的相有36只。师祖玄天镇武大帝,十大元帅:帝下都同邓帅、玄坛都督赵帅、灵官拷鬼马帅、地祇道果康帅、上珠铁笔辛帅、义勇武威关帅、斗中番解颛帅、神威隺落王帅、地司统煞殷帅、顾帅, 三元:上元、中元、下元,三品案主仙官: 文官、九官、四官、五官,金钟执法千岁朱统鉴,六方护界土地、社王 、三界、佛子, 女相:土地婆、侯氏、朱孛娘、三娘、七娘、九娘、中娘、小娘,以及精头、歪嘴李养、猪头和小妖。面具均精工釉彩,神祇、人物按类别、性别、性格和身份地位,形象夸张,脸有红蓝黑白,状态美丑忠狡,表情喜怒衰乐,特征明显,有相当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各种角色相应使用的道具有刀枪剑戟、斧凿锏铃等。伴奏乐器只有蜂鼓和铜锣两种打击乐器,其中蜂鼓1只,蜂鼓俗称象鼓,熟砂陶鼓桶两头大中间细小黄蜂腰,两端羶山羊皮鼓面用弯钩弦绳交接对应绷紧,声响激越悠场;铜锣为高边锣,有武锣,面径30-80厘米不等,音色雄亮浑厚,适宜烘托气氛。由于跳岭头多在旷野表演, 因此最少配备3 面武锣,动用12面武锣是最大的阵仗。还有马锣1面,面径不足20厘米,声音清脆悦耳,搭挂在蜂鼓上作点板用 。演奏时,坐着的掌板乐师将蜂鼓横放在双腿上,右手掌拍打鼓面,左手拿小木棍敲击马锣。他身后的掌锣乐师按头锣、 二锣、三锣……尾锣的次序一字排开,随着鼓点的起止缓急鸣锣,协调合奏。
跳岭头的深意
岭头节到来之时,主办村便请来一班鬼师(巫师)来跳岭头,意在酬神祈福。届期远近村民咸集,主办村杀牲设宴,盛情款待,一连两日或数日在岭头跳舞唱歌,通宵达旦鼓声不绝,场面非常热闹。跳岭头的鬼师班一般由二三十个民间艺人组成。头一天晚上,鬼师先在村旁矮岭或草坪所立的庙地设坛安师,俗称收地头,旨在请祖师(北帝)诸神收禁五方妖邪。安坛时用色纸写上神名和国泰民安、五谷丰登的偈联分别张贴在神坛中和庙坛门楣上。接着打一阵锣鼓,这样就算是开庙。次日早上,鬼师班全体人员齐集神坛,用竹蔑、色纸制作成的龙船、牙旗等物供放神坛上,然后跳高脚师:由一人带上面具,穿上龙褂,手执系铃、朝筒,打一阵锣鼓唱一句歌词,松明火把照得庙场通亮,村民聚集庙场周围观看表演。灵山县现有跳岭头的老师班127个,其师承基本上都与邓阳村清河堂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