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酸枣(学名:Allospondias lakonensis (Pierre) Stapf)是漆树科岭南酸枣属的乔木。岭南酸枣株高;幼枝被微柔毛;叶为奇数羽状复叶,小叶长圆状披针形,幼叶上面腋被毛;花叶同放,圆锥花序,序轴及分枝、花梗、花萼均被微柔毛;果倒卵圆形,果核近方形,果核近方形;花期夏季,果期秋季。
形态特征
漆树科岭南酸枣属落叶
乔木,高8-15米;小枝灰褐色,疏被微柔毛,粗4-6毫米。叶互生,奇数羽状复叶长25-35厘米,有小叶5-11对,叶轴和叶柄圆柱形,疏被微柔毛;小叶对生或互生,长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6-10厘米,宽1.5-3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明显偏斜,阔楔形至圆形,全缘,幼叶叶面疏被微柔毛,后变无毛,叶背脉上或脉腋被微柔毛,叶面干后变暗褐色,侧脉8-10对,斜升,近边缘处弧形弯曲,不形成边缘脉;小叶柄短,长约2毫米,被微柔毛。
圆锥花序腋生,长15-25厘米,被灰褐色微柔毛,分枝疏散;苞片小,钻形或卵形,长0.5-1毫米;被微柔毛;花小,白色,密集于花枝顶端;花梗纤细,长2.5-3.5毫米,近基部有关节,被微柔毛;花萼被微柔毛,长约0.6毫米,近中部5齿裂,裂片三角形,先端钝;
花瓣长圆形或卵状长圆形,长约 2.5毫米,宽约1毫米,无毛,具3脉,开花时花瓣下倾,先端和边缘内卷;
雄蕊8-10,花丝线形,长约2.5毫米,与花瓣等长,花药长圆形,长约1毫米;
花盘无毛,边缘波状;心皮4,稀5,合生,子房4(-5)室,花柱1,无毛。核果倒卵状或卵状正方形,长8-10毫米,宽6-7毫米,成熟时带红色,中果皮肉质,味甜可食,果核木质,近正方形,4个侧面略凹,顶端具4角和9个凹点,横切面近正方形,子房室与薄壁组织腔互生,每室具1种子;种子长圆形,种皮膜质。花期夏季,果期秋季。
近种区别
毛叶岭南酸枣(Spondias lakonensis Pierre var.hirsuta C. Y. Wu et T. L. Ming):羽状复叶长25-67厘米,小叶片较大,长6-13厘米,宽1.5-4厘米,两面被微硬毛,脉上较密。圆锥花序大,长达35厘米,被灰黄色绒毛,与原变种明显不同。分布于中国云南东南部和南部;生于海拔200-900米的石山沟谷密林中。近于Spondias laxiflora (Kurz) Lace,但花丝线形,平滑,与花瓣等长,不具乳突体,花药长圆形,花柱直而连合,子房全部发育,果实4-5室而不同。
产地生境
生长环境
在中国海南低山地热带季雨林的疏林中常见,多在海拔300米以下的谷底和山溪背风的立地上生长,在土壤湿润、环境较好的立地上常成小片的群状分布,颇为茂盛。在中国广西弄岗自然保护区,常与
肥牛树、
蚬木、
顶果木、
多花嘉榄、
海红豆等混生,组成石山季雨林,岭南酸枣处林冠上层。
分布范围
分布于越南、老挝、泰国和中国;在中国分布于广西(龙州、宁明、右江区、武呜、天峨、都安和八步区)、广东(仙湖植物园(李沛琼3473)。深圳村落时有栽培)、海南和福建。
生长习性
岭南酸枣喜光,喜温暖气候,适宜酸性土壤生长。喜高温多湿气候,耐旱耐寒。性喜光,生于向阳山坡疏林中,幼苗期稍耐荫,但耐荫期不长,其大树亦常见于林冠稀疏的单层林中,树冠为宽广的伞形,生势挺秀,稀疏林下天然下种更新良好,幼苗及幼树生长正常。
育植技术
繁殖方法
一般采用播种繁殖。9-10月果熟时黄红色,熟后脱落。采回或在地上捡拾果实,将其堆放3-5天,使果肉变软腐烂,然后在水中搓洗去果皮肉,晾干,即播或沙藏。果核千粒重1150克,发芽率65%。作床撒播,覆土厚1-2厘米,盖草淋水保湿,播后15-20天可发芽。常规苗圃管理,1年苗高50厘米即可出圃造林。
栽培技术
石山造林采用容器苗,能提高造林成活率。容器育苗,待幼苗初生叶为3张复叶、苗高4-5厘米时,可移入育苗袋培育。春季或雨季造林。随起随栽,剪除部分枝叶,有利成活。成活后每年进行2-3次松土除草,并结合施肥,以促进幼树快速生长。
主要价值
经济
木材纹理通直,结构细致,材质很软而且极轻,加工容易;干燥后稍开裂,且稍有变形;不耐腐,易受变色菌和腐朽菌侵染;纵切面平滑而具光泽,横切面较难得平滑,适于作小件文具、小家具、箱板等用材。种子可榨油,种仁合油率34.28%,油青黄色,是很好的制肥皂原料,群众多用以点灯。
食疗
果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多种维生素、多种矿物质等,性味酸涩寒,具有消食滞的功效,治食滞腹痛。据《广州植物志》载:“果熟时酸甜可食,有酒香”。
园林
该树种树冠极扩散,树姿扶疏,苍翠婆娑。夏季开花时,白花与绿叶相辉映,色彩协调,素雅挺秀,为优良的庭园观赏树和绿荫树。速生,适应性强,还可作为城郊低海拔山地疏残林改造的先锋树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