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师范学院(Lingnan Normal University),简称“岭南师院、岭师(LNU)”,位于广东省湛江市,是一所具有百年师范教育历史的广东省属普通本科院校,由广东省人民政府举办、广东省教育厅主管;学校先后获得“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教育部依法治校示范校”“教育部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示范校”等荣誉称号。
历史沿革
湛江师范专科学校
学校前身可追溯到1636年(明朝崇祯九年)始建于雷州府城的雷阳书院。1903年改为雷阳中学堂,1904年开设简易师范科,是为岭南师范教育之始,后历雷州中学校、广东省立第十中学,1913年更名为雷州中学校。
1926年更名为广东省立第十中学。1935年成立广东省立雷州师范学校,1954年迁入至广东省
湛江市赤坎区寸金路29号。1958年改名为湛江师范专科学校。1968年改称湛江地区雷州师范学校。1978年升格为雷州师范专科学校。
湛江师范学院
1991年改为湛江师范学院。2000年,学校是全国第一所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的师范院校,2007年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等级,2010年被列为广东省新增硕士学位授权立项建设单位。
更名岭南师范学院
2014年更名为岭南师范学院,2016年列入广东首批普通本科转型试点高校、省市共建高校和广东省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示范校,2017年被推选为广东省特殊教育教师发展联盟理事长单位,2018年列入广东省高等教育“冲一流、补短板、强特色”提升计划建设高校,2023年发起成立全国海岛教育发展与乡村振兴联盟,成为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湛江)(简称“湛江湾实验室”)共建单位。2024年3月22日,入选广东申请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推荐高校。
办学条件
院系设置
截至2024年3月,学校设有32个二级学院(含挂靠),开设本科专业76个,学科专业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和艺术学等10大学科门类。
师资力量
截至2024年3月,有教职员工250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教师600多名,博士近600名,双师双能型教师810名。1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4人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150人入选广东省“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136人被聘为兄弟院校硕士和博士生导师,近100人获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优秀教师、省级教学名师和南粤优秀教师等称号;48人被遴选为广东省“扬帆计划”人才;9人被遴选为广东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教师培养对象;30人被评为省级“强师工程”资助对象。聘有一批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为客座教授和兼职教授。
教学建设
截至2024年3月,5个专业(汉语言文学、化学、小学教育、体育教育、物理学)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1个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过IEET工程与科技教育认证。拥有国家级特色专业2个(汉语言文学和化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2个,省级特色(重点)专业14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4个。
截至2024年6月,学院在职业教育类有两项教学成果。
学科建设
截至2024年3月,学院拥有省级重点学科6个、省“冲补强”重点建设学科3个、特色专业4个。
合作交流
1998年开始招收外国留学生,已培养培训长短期留学生1000余人。截至2024年3月,同美国、英国、白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国家以及港澳台地区近130所高校、教育机构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学术交流、专业合作、教育培训、教师互聘和学生跨文化学习交流活动。与爱尔兰大西洋理工大学合作举办烹饪与营养教育本科专业;与亚洲潜水联合会合作举办“亚洲潜水学院”;与白俄罗斯国立体育大学合作举办以中国武术和体育康复保健为特色的孔子课堂,被评为全球“先进孔子课堂”并升格为“孔子学院”;与白俄罗斯国家科学院哲学研究院联合成立“中白哲学-文化研究中心”;加入中泰高等教育合作联盟、中国—白俄罗斯大学联盟、中爱中外合作办学联盟、粤港澳大湾区孔子学院合作大学联盟和粤港澳高校联盟。与全国工商联水产业商会等合作举办“水产国际商务学院”;与广东东岛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联合成立“东岛清洁能源材料产业学院”;与紫光集团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广东伟泽智能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成立“智慧教育产业学院”。充分发挥在人才培养、科技研究、智力支持等方面的优势,与地方政府部门、企业、科研机构、驻地部队等紧密协同,在教育、科技、经济、文化、法律与政策研究等方面开展全方位合作,积极拓展办学资源,不断提升学校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率。
学术研究
科研平台
截至2024年3月,学院建有广东省特殊儿童发展与教育重点实验室等省级科研平台35个以及湛江市科研平台9个。设有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研究院、红树林研究院、教育数字化转型研究中心、岭南文化研究院、中白哲学文化研究中心等校内研究院(中心)9个,其他校级研究所等平台84个。
科研成果
截至2024年3月,近五年来获批各级各类科研项目1011余项,其中国家级项目58项,省部级项目309项;2020年获国家社科后期资助项目4项,位列全国第65位;2021年获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重点项目1项;2023年获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一般项目8项,位列全国121位。获授权专利近820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250余项,获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奖励及全国行业学位协会奖励20余项。
学术资源
截至2024年3月,图书馆拥有纸质藏书340多万册,中外文纸质现期刊600多种,各类电子文献数据库62个,电子图书340万册,电子期刊4万余种、140万册 。
《岭南师范学院学报》(原《湛江师范学院学报》)于1980年9月创刊,1992年起面向中国国内外公开发行。文科主要反映文学、语言、哲学、政治、经济、历史、法学、教育等哲学社会科学各基础学科的最新科研成果;理科主要反映数学、物理、化学、生物、体育、工农业技术等自然科学各科的基础理论及应用开发研究。学报先后荣获“首届全国优秀社科学报”“广东省第二届优秀社科期刊”“广东省高校优秀学报二等奖”“全国优秀社科学报”、“全国地方高校优秀学报一等奖”,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维普期刊网”“万方数据”等,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并被评为“CAJ-CD执行优秀期刊”。
校园文化
学校标志
校徽
学校校徽是圆环徽标,主色调为深蓝色。外环上半部是学校校训,外环两侧以三层蓝色枝叶为主要构图元素,外环下半部是学校的英文校名;内环图案是组合图形,以古钟为主,古钟的中间围着蓝色飘带,蓝色飘带上有学校的中文校名,古钟的下方“1636”为学校前身雷阳书院的创建年份。
校旗
学校校旗为长方形旗帜,旗长与旗高的比例为3:2,底色为白色,旗面中央是学校校徽和学校的中、英文校名,校名颜色为深蓝色。图示:
精神文化
校训:崇德 博雅 弘志 信勇
崇德:崇尚、重视道德,进而提高自己的道德品质。
博雅:既具有渊博的知识,又有着高雅的志趣,温文尔雅的风度。
弘志:恢宏大志,理想高远。
信勇:既有自信而又能诚信待人,且能勇于探索,敢为人先
社团文化
2023年5月20日至5月28日非教学活动时间,岭南师范学院在尚体馆前大运石周围、各学生社团自定活动地点,举办第十九届“五月风”学生社团文化节。
校区情况
截至2024年3月,学院校园占地面积2580亩,建筑面积近70万平方米,共有三个校区,分别为:寸金校区、湖光校区、椹川校区。
寸金校区
寸金校区(现校区)位于湛江市赤坎区寸金路29号,侧重布局文科、艺术、商科和教师教育等学科以及今后的研究生教育,以利于优质师资的培养培训和文科、艺术、商科等学科专业的发展。
湖光校区
湖光校区选址位于麻章区麻章镇湛江教育基地二期内,占地1560亩,总投资估算28亿元,按容纳18500名学生的规模建设。新校区建设原定位为“新工科”分校区,以广东省和湛江市重大需求为导向,积极融入“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拟建设20~30个高质量新工科专业,培养行业企业所需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湛江乃至粤西实现跨越式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建筑以“新岭南风”为主,静谧理性的理工蓝灰色调中穿插砖红色廊院,与校本部(寸金校区)交相辉映、和而不同。校园各组团建筑各显特色,立面以横向线条为主,与“起伏变化”的屋面,共同形成寓意海洋文化的自然意趣。
椹川校区
椹川校区位于湛江市赤坎区椹川大道北89号,侧重布局社会服务相关项目为主,开展继续教育、社会培训及科技孵化、创新创业等,满足社会服务需求。三个校区协同发展、互相依托,为岭南师范学院加快建成与区域教育、产业高质量发展高度融合、服务能力突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师范大学提供重要支撑。
行政管理
校园环境
校内种植了大量的树木和花草,校内建筑也是充分融合了岭南建筑风格与现代建筑风格,给人一种充满活力和创新的印象。
主校道
教学大楼
树人广场
雷阳书院
岭南师范学院于2007年,在百年参天古榕旁仿建原“雷阳书院”棂星门,门旁坊柱书有岭南才子书院老山长陈乔森撰写的楹联,中间还有一个神龟伏驮的文字碑,碑上记载了雷阳书院的发端与概貌。
陶壁《问渠》
陶壁《问渠》是台湾著名陶壁艺术家朱邦雄博士在大陆的首件作品,藉此激励师生努力追寻中国传统教育和文化精神的“源头活水”以此滋养自身的学业与事业、学术与人生、教育与智慧、臻至凝才聚智、返本开新、立己树人和兼善天下。
校友情况
所获荣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