骶骨的腹侧角连接脊椎骨的地方
骶骨的腹侧角连接脊椎骨的地方。
骶岬距左右最近的大血管
位于骶岬两侧且与之距离最近的大血管在左侧以髂内静脉为多;在右侧则多是髂内动脉,统计数据以及在骶岬水平它们与骶岬的距离(表1)。
骶中血管上段
骶中动脉均由腹主动脉终点的后上方发出,经左髂总静脉后方进入骶岬周围区域,走行于前纵韧带的前方,骶岬中点左、右侧各占45。9%(17例)、54。1%(20例),骶岬水平管径1。02mm。骶中静脉弯曲迂回,变异大,有1支者占51。4%(19例),有2支变异者占32。4%(12例),缺如者占16。2%(6例);走行骶岬中点左、右侧各占44。2%(19支)、55。8%(24支);其中62。7%(27支)汇入左髂总静脉,4。7%(2支)汇入左髂内静脉,25。6%(11支)汇入右髂总静脉,7。0%(3支)汇入下腔静脉,管径平均为2。53mm。走行于骶岬中点左侧的骶中静脉主要分为两种情况:一是伴行骶中动脉的两支静脉之一,二是异常粗大支,走行在左侧远、近骶岬段交界的区间,全部汇入左髂总静脉,管径平均达5。67mm,距骶岬中点平均距离13。26mm;走行于骶岬中点右侧的骶中静脉无明显规律。骶中动静脉上部经过骶岬段的占71。5%(57支),经过左骶岬段(图1B段)、右近骶岬段(图1C段)的分别占6。3%(5支)、18。8%(15支),经过左、右远骶岬段的分别占2。5%(2支)、1。2%(1支)。
骶1横干静脉
骶1横干静脉横行于骶1椎体前纵韧带前方,管径平均为1。5mm;8。1%(3支)汇入髂总静脉,86。5%(32支)汇入髂内静脉,5。4%(2支)汇入腰升静脉;骶1横干静脉与骶岬水平的平均距离为5。75mm。
讨论
骶岬周围区域是由左、右髂总静脉,左、右髂内动静脉和骶1横杆静脉围成的五边形区域,并被骶中血管分割成左右两个部分;BVPSP即是由上述血管组成,位于腰5骶1前纵韧带前方,其静脉在骶岬筋膜后方,缺少静脉瓣膜、弹性较差且被筋膜局限,血液可以自由流动,因此盆腔内手术尤其在直肠癌行Miles术、直肠脱垂行Orr术及各种改良术时容易被伤及,是造成骶前出血,且难以止血产生严重后果的原因之所在。
由于双侧髂总和髂内、外血管在腹盆部的走行并不完全一致,因此骶岬距左右最近的大血管也不尽相同,我们的观测发现:左侧以髂内静脉为主,右侧变异稍大,以髂内动脉多见,且距骶岬稍远,双侧大血管平均距离为43。50mm,这提示在骶岬水平的操作不应超过这个范围,否则可能损伤到大血管。
骶中血管变异较大,这使Orr术及各种改良术式选择无血管区悬吊点较困难。动脉走行可偏左或偏右;静脉多走行在骶岬右侧,且以位于动脉右侧者居多,有2支者一般伴行于动脉两侧。本组37具标本,共80支骶中血管,有57支,占71。2%在骶1椎体上缘水平从骶岬段经过,左、右远骶岬段尽管少有血管通过,但是在此悬吊,直肠的位置关系改变较大,所以它们并不宜作为悬吊区域。
两侧近骶岬段相比较,经过右侧(图1C)的骶中血管多于左侧,且无规律可循,而经过左侧的骶中血管支数少(5支占6。3%),与骶岬中点的距离较远(平均13。26mm),因此我们认为左侧近骶岬段(图1B段)作为悬吊区域较右侧相对安全。此外术者要注意骶中静脉有2支的可能,否则容易造成避开一支而损伤到另一支。另外,在解剖中发现骶中静脉多汇入左髂总静脉。
骶1横干静脉位于骶1椎体前方,位置相对较深;交通骶中静脉、双侧髂内静脉,并通过骶椎体前穿通支静脉与椎体静脉系统相交通,还可能直接汇入同侧腰升静脉,构成了其在术中易于受到损伤引发出血的解剖学基础。在Miles术中,熟悉骶前层次,在骶前间隙内直视锐性分离直肠后壁,遇纤维束带粘连时宜锐性剪断结扎,勿强行钝性分离,可以减少对包括在骶1横干静脉的骶前静脉丛的损伤。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8-22 11:17
目录
概述
骶岬距左右最近的大血管
骶中血管上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