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浆岩是熔融状态的岩浆冷凝而成的岩石。岩浆是地下深处形成的具有高温(800~1000℃)、高压(大约在几百个兆帕以上)的熔融状态的硅酸盐物质。岩浆的主要成分是SiO,此外还有其它元素、化合物和挥发组分。岩浆沿着地壳的薄弱地带上升(侵入)或喷出地表,在这个过程中岩浆会逐渐冷却,造岩矿物依次结品,最后凝固形成岩石,即岩浆岩。根据岩浆冷却凝固成岩的环境,可以分为深成岩、浅成岩和喷出岩三类,深成岩是岩浆在地壳深处冷却而成的;浅成岩是岩浆在地壳表层(通常是0~3km)冷凝面成,深成岩和浅成岩又合称为侵入岩;喷出岩是岩浆喷出地表后冷却而成的,是火山作用的产物,也称火山岩(称火山岩时则包括因火山作用而被破碎并堆积在火山附近的碎屑物形成的岩石)。岩浆岩又称火成岩,占地壳总质量的95%,在三大岩类中,岩浆岩占有重要的地位。
形成原因
火山岩产状 它与火山喷发型式有关,常见的有3种:
①熔透式(面式)喷发形成的产状。这种型式首先由美国岩石学家R.A.戴利提出,他认为花岗岩浆大规模侵入上升时,由于较高的温度及化学能,顶盘岩石熔透,因而岩浆大量溢出地表。其特点是火山岩分布范围很大,火山岩和侵入岩过渡相连,喷出通道大,而且不规则。这种喷发型式的形成机制还有争论。
②裂隙式喷发形成的产状。岩浆沿某一方向的大断裂或断裂带上升喷出地表,火山口常呈带状或串珠状分布,向下则连成岩墙状通道。玄武岩浆沿裂隙溢出,向四周广泛流动而形成熔岩被,面积达几千至几万平方公里,个别可达50万平方公里,厚达几百米至1000~2000米,称为熔岩高原。流纹质火山碎屑物沿裂隙喷发,由于富含挥发分(主要为CO2)沿斜坡广泛流动,而成火山碎屑(灰)流,分布面积和厚度都很大,构成流纹质的
火山碎屑岩高原。
③中心式喷发形成的产状。岩浆沿颈状通道喷发的一种产状型式。这种产状的火成岩体在地表常有一个上陡下缓的火山锥,由熔岩构成的称为熔岩锥,由火山碎屑物构成的称为碎屑锥,由熔岩和火山碎屑物互层构成的称为复(混)合锥。火山锥中间有一个盆状的凹陷,称为火山口。也有少数火山口周围没有火山锥。由于大量火山物质喷出,岩浆房空虚及上复岩层的压力,火山口周围岩层沿环状断裂向下塌陷,形成破火山口。破火山口也可由于火山猛烈爆发破坏或侵蚀扩大而成。
塌陷破火山口最常见,一般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大于1.5公里,多数为10~15公里,个别可达20~30公里,常形成火山洼地。有的火山口中蓄水,称为火口湖,中国吉林长白山白头山天池就是著名的火口湖。
侵入岩产状:指其形状,大小,展布方向及其与围岩的关系。
1.岩脉:狭长形的侵入体。当围岩是成层的岩石时,它切割围岩的成层方向。其规模变化大,宽由数厘米(或更小)到数十米(或更大),长由数米(或更小)到数公里或数十公里。它是岩浆沿围岩的裂缝挤入后冷凝形成的。
2.岩床:围岩为成层的岩石,侵入体为层状或板状,其延伸方向与围岩层理平行,它是岩浆沿围岩的等间空隙挤入后冷凝形成的。岩浆的成分常为基性,其规模差别很大,后常为数米到数百米。
3.岩盆:围岩为近于水平延伸的成层的岩石,侵入体的展布与围岩的成层方向吻合,其中间部分略向下凹,似盆状者,称为岩盆。其底部有管状通道与下部更大的侵入体相通。
4.岩盖:如果侵入体底平而顶凸,并与围岩的成层方向吻合,似磨菇状者,称为岩盖。
5.岩株:横截面积为数十平方公里以内的侵入体。其形态不规则,与围岩的接触面不平直,边缘常有规模较小,形态规则或不规则的分枝侵入体贯入体围岩之中。岩株的陈分多样,但以酸性与中性较为普遍。
岩基:规模较大的侵入体。其横截面积大于100km,长达数百到数千平方公里。形态不规则,通常略向一个方向伸长。其边界弯曲,其边缘常以较小规模的岩脉或岩株形式穿插到围岩中,岩基主要由花岗岩组成,常有花岗岩岩基之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