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山寺壁画,寺址在山西繁峙县城东南天岩村,创建于金正隆三年(1158)。现存文殊殿是金代原物。殿内四壁满绘壁画,西壁为佛传故事,描绘释迦牟尼一生事迹;东壁为
本生故事,描绘须阇提(养生)太子割肉孝养父母等故事;北壁描绘一组塔寺和五百商人航海遇难的故事;南壁两侧描绘殿阁楼台和供养人,剥蚀严重。壁画风格辙丽精细,接近北宋院体画风。壁画内容丰富,形象生动,笔力刚劲,设色浑厚。其艺术之精湛,技法之纯熟,在山西壁画中很突出,是金代壁画中的佳作。据西壁南端上方的画工题记,是金大定七年(1167)宫廷画师王逵所作。
岩山寺在山西省繁峙县天岩村,始建于金代正隆三年(1158),原名灵岩院,现仅存南殿一座金代建筑,屋顶经元代改修。殿内壁满布金代壁画,面积约97平方米。为现存规模最大、艺术水平最高的金代壁画,内有大量建筑图象。1982年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西壁壁画宽11.4米,高3.45米,画中有城池宫殿、山水树石和大量人物,穿插有
佛本生故事。画中宫殿最值得注意处是宫城正门外双阙为重檐十字脊屋顶,主殿平面呈土字形,前殿后楼,中间连以柱廊,后楼之后向北突出三间二层小楼,其北又突出三间单层歇山小殿。画左上方有金大定七年(1167)题记。壁画为宫廷画匠王逵68岁时所绘。
东壁壁画宽11.06米,高3.42米。南侧画一组较大宫殿,正门外有单檐歇山顶的子母双阙。正殿侧有砖砌高台,上建小殿。北侧画有一座水磨坊,水磨传动部分画得很准确。北壁东梢间画一重檐顶的七层塔,塔后城墙马面上画敌楼,下为木柱,上为平顶,突出城外的三面用板封闭,开箭孔,向内一面敞开,敌楼顶上有瞭望用的白露屋,形如穹庐。这是目前所见最早的敌楼形象。
东壁壁画中歇山顶子母阙反映唐至北宋前期宫殿门阙的特点,西壁壁画中十字脊阙楼则反映金代特点,并影响到元代,是研究唐至明代宫殿正门形制演变的重要史料。西壁所画土字形主殿与史载金代宫殿形制大致相合。由于宋、金、元的宫殿已毁,此图可用来探索宋元宫殿形制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