颞骨岩部呈锥形,位于蝶骨和枕骨之间,斜向前内方,构成颅底的一部分。整个颞骨岩部分为基底部、尖部及3个面与3个缘。基底部向后外方,连接乳突部,以乳突小房与鳞部和乳突部相隔,尖部也叫作锥体尖,此处粗糙不平,嵌入枕骨底部与蝶骨大翼内缘,构成破裂孔的后外侧界,有颈动脉内口开口于此。在颞骨近尖端处,有一指状压迹,叫作三叉神经压迹 (Meckel窝),容纳三叉神经半月节。在尖端外展神经与三叉神经第1支由此前行。
岩尖综合征具备三个重要特点:①中耳炎或
乳突炎,极常见,见于急性或
慢性中耳炎,常有鼓膜穿孔,一般岩尖症候群多在鼓膜穿孔后 1~2个月内出现。②三叉神经受损征:中耳炎鼓膜穿孔后经历一定时期,出现耳部疼痛,多呈发作性三叉神经痛,性质为刀割样、撕裂样、搏动性剧痛,夜间增重,白天减轻,常位于眼球后部或在三叉神经眼支与上颌支分布区,晚期在此分布区有
感觉障碍。三叉神经运动支很少受侵,如果受损时,则在同侧出现咀嚼肌、颞肌、翼内及外肌肌力减低,下颌偏向患侧,伴有上述
肌肉萎缩。③眼肌麻痹。由于外展神经受损,出现外直肌麻痹,眼球处于内收位,伴有复视。
岩尖综合征的病因,除中耳炎或乳突炎之外,还见于原发的颞骨岩部炎症。此时没有中耳炎,症状与中耳炎引起者无区别。颞骨岩部原发炎症极为罕见,有时为颞骨岩尖肿瘤如胆脂瘤、脑膜瘤、三叉神经纤维瘤等,或外伤骨折均是岩尖综合征的病因。可根据各自的临床表现特点和影像学所见明确诊断。
三叉神经及其半月神经节附近常为多种病变的所在,包括脑膜瘤、
神经纤维瘤、
神经鞘瘤、
胶质细胞瘤、转移瘤、肉瘤、胆脂瘤(上皮样囊肿)、
脑囊虫病,其中最常见的原发肿瘤为脑膜瘤。
Raeder在1924年描述了三叉神经疾患伴有同侧眼部交感神经疾患的一种症候群,被命名为三叉神经旁综合征。三叉神经旁区是指三叉神经半月节与颈内动脉垂直部,有时将岩尖也包括在内。
三叉神经节病变时,于刺激期出现整个三叉神经分布区发作性剧痛,有时疼痛呈持续性。根据自发性疼痛有时对病变的定位或定性有参考价值。凡原发于
三叉神经根的肿瘤(神经瘤),在三叉神经分布区或无疼痛,或疼痛很轻。三叉神经节的脑膜瘤,首发疼痛者少见,起始多在面部出现感觉异常,以后为痛性感觉丧失。
但不是三叉神经节的原发肿瘤,如由颅底扩散而来的肿瘤,或来自鼻咽腔、垂体、蝶窦及转移癌侵及此神经节时,此时与原发于三叉神经根或神经节肿瘤的不同点在于:三叉神经分布区的全部或一部分中有非阵发性、不可缓解的,不能忍受的疼痛,疼痛部位深,以后出现痛性感觉丧失。
岩尖脑膜瘤患者多为中年人。起病症状常为患侧三叉神经分布区的感觉异常、疼痛和感觉减退。随病情的发展,出现三叉神经运动功能减退,随后出现嚼肌群萎缩。当肿瘤压迫海绵窦时,可出现眼肌麻痹、睑下垂和单侧突眼等;当侵入岩骨,压迫耳咽管时,有耳鸣和听力障碍、耳内胀满感等;当侵入后颅窝时,引起桥小脑角、小脑和脑干症状。由于肿瘤引起许多局灶症状,就医时多无
颅内压增高。颅内压增高的出现,是由于导水管或环池受压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