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仔
闽南语中是指山寺
岩仔在闽南语中是指山寺。岩仔在福建漳州泉州地区与台湾于20世纪初之前还相当普遍,不过现今只剩下台湾保有其宗教信仰传统。
简介
岩仔,漳州人发音为(giam ah),泉州人发音为(gum ah),本来意思是山洞,后来靠近山边的就都称为岩仔。1835年刊行的《彰化县志》:“闽省漳泉南人谓寺曰岩”。可见岩仔在当时应专指佛寺
而岩仔于佛寺的正式名称又可称为岩或岩,例如台湾桃园的寿山岩、台湾嘉义相当著名的半天岩、台北市相当著名的芝山岩惠济宫与宝藏岩、中国泉州老君岩或中国泉州的岩仔妈祖等。惟因时代变迁,18世纪后岩仔的发展以台湾为主,漳泉两地几近绝迹。
历史背景
满族清朝统治中国后,大力提倡佛教闽南地区信仰发生重大变革,除了产生吸收佛教世俗化的福建道教闾山派之外,也衍生出适合汉人(闽人)民情的佛教。此阶段,观音菩萨为佛教中,最容易被汉人所接受的主神。
18世纪之后,观音菩萨为主神的佛教庙宇,大量兴建于漳泉与台湾地区。这里面也包含众多兴建于山边的佛寺,于是岩亦解释为“祭祀观音主神的庙宇”,此等分类尤以台湾为主。
台湾岩仔的现况
根据2005年台湾内政部统计,台湾的佛寺共有2227座。另又据台湾地区主神寺庙一文显示(仇德哉,1985),在台供奉观世音的寺庙共595座。另外在台湾,主祀观音的庙宇有寺、宫、阁、堂、坛、庵、岩等等的名称区分。例如,亭为地主所盖,寺为大庙,堂常为村庙,岩则通常盖于山边。19世纪末20世纪初之后,台湾岩仔除另外有寺的别名之外,也多改名。例如艋舺慈云岩改名为慈云寺,鼓山打鼓岩改名为元亨寺。虽说如此,两者之间还是有些许差异,例如岩通常比佛寺规模小,岩仔建筑多翘脊,岩可由在家众主持,岩不可如寺般设纳骨塔等等。不过这种设限,在1945年后的大型岩仔已没那么明显。
现下台湾,不包含祭祀道教主神的岩仔约有70间。较为出名的有康熙年间建的宝藏岩、18世纪所建的慈云岩、桃园的寿山岩、台北市芝山岩(即惠济寺)及高雄三大岩的林园清水岩、大社翠屏岩与阿莲大冈山岩。根据研究台湾宗教相当著名的台湾学者林美容,则将这些现下影响力相当深,与正信佛教多所差异的岩仔,称为“民间佛教”。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3-22 14:40
目录
概述
简介
历史背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