岐山
陕西省岐山县北部山脉
岐山,千山余脉,当地俗称北山,即《国语·周语》“周之兴也,鸑鷟(凤凰之别名)鸣于岐山”之地。广义的岐山指位于陕西省渭河北岸岐山县扶风县北部与麟游县交界的系列山岭,狭义的岐山指其主峰箭括岭。岐山县以境内有岐山而得名。
位置境域
岐山,六盘山东延支脉千山余脉,岐山县民俗称北山。位于陕西省宝鸡市渭河与其支流漆水河之间,西起沩水河支流横水河东岸,东至漆水河西岸,北至漆水河南岸,南至渭河谷地北缘。
岐山北麓为麟游县,南麓为岐山县、扶风县,西麓为风翔县。其中,岐山县境内面积222.677平方公里,含西方乡的孟家山、牛家山、西方、祝家河、涝川、南沟,蒲村乡的崛山沟、冢子河,祝家庄乡的曹家沟、南木川,京当乡的交界及县属崛山林场。
地质地貌
岐山山体组成物质以分水岭为界,北为石灰岩及二迭纪(约2亿8千5百万年前至2亿3千万年前)砂页岩;南为奥陶纪(约5亿年前至4亿4千万年前)石灰岩。全区大部为黄土覆盖,太白山、凤凰山、莲花寺、野狐岭、铁橛山一带则岩石裸露地表,出露厚度250~300米,呈厚层状,表面有岩溶及风化现象,走向西北,倾向西北或东北,角度40°~60°。节理发育:二组节理斜交,为风化节理,沟谷近山口部分,两侧及沟底部有厚层的洪积物质堆积。
沟壑纵横,主梁呈西北东南走向,海拔960~1651米,起伏明显,深山山势陡峻,浅山梁脊较宽,多属直斜形斜坡,坡面黄土覆盖厚薄不一。山坡地占92%,仅涝川、祝家河等处有少量川地。是发展林牧业生产基地,
主要山峰
岐山县境内
首阳山,位于县城东北30公里,京当乡西坞村北,为岐山向东南突出的一个山梁,底宽约800米,长约1000米,顶部缓平,形似丁字坝,山脚人工林带围绕,上为草甸,制有水准点。相传为伯夷、叔齐不食周粟而饿毙的地方。
岐山,俗称箭括岭。《汉书·地理志》载:“岐山在扶风美阳县西北。”唐代学者颜师古在《汉书注》中说:“岐山在美阳,即今之岐山县箭括岭也。”位于县城东北约30公里,祝家庄乡岐阳村北,有东西二峰,中为缺口,形似箭括而得名。东峰海拔1594米,西峰海拔1549米,缺口有一古道,宽约10米,是隋唐帝王去九成宫的必经之路。断崖有摩崖刻字,遒劲有力。山体由石灰岩组成,峰峦耸翠,绿草如茵。山之阳平原广漠,土壤肥沃,村落棋布,此即“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的地方——周原。
铁橛山,位于祝家庄乡杜城村西北约0.5公里。南北走向,海拔1059米,石质坚硬,基岩裸露,植被较少,远望像座黑铁塔。顶巅制有水准点,眉麟公路绕西侧而过。东侧有一小岭,名兔儿嘴,亦名兔儿岭,相传为文王回西岐时所经之“兔儿坡”。
三龙山,在箭括岭西北,崛山之东。群峰簇拥,三巅独露。
崛山,位于县城东北约20公里,蒲村乡崛山沟村之北。据清嘉庆十五年(1810)《重修珍珠洞碑记》:“此山灵空窾窍。多石室穴窟,故称崛山。”一说东晋时龟兹高僧鸠摩罗什于此译经,观此山与印度释迦牟尼说法处之耆阇崛山相类,故以名之。《一统志》名曰耆阇山。两峰对峙,巨壑中分,故有东、西崛山之分,均为南北走向。东崛山长1.5公里,主峰海拔1530米;西崛山长约2公里,海拔1651米。两峰相距约2.5公里,壑中有通往麟游人行小道。山势陡峭,断崖迂回,树林茂密,奇观胜景无穷。循崛山沟而上,先东山,后西山依次排序,其名胜有:洞沟门、龙凤坪、瘦驴岭、景阳洞、八仙台、二阳洞、三阳洞、珍珠洞、三皇洞、莲花洞、皇经台、伽蓝殿、天王殿、睡佛殿、罗汉崖、朝佛殿、梳妆楼、东石碣、西石碣、舍身崖、文殊殿、香山殿、梅花石等,为岐山县旅游胜地,旧志列“崛山名刹”为吱山八景之一。
独山,位于县城东北故郡乡画图寺村北0.5公里,为一椭圆形土丘,顶宽坡缓,全为耕地。
四方山,位于独山北侧约0.5公里。东西走向,长约0.5公里,东麓脚下为黑沟口,形似头西尾东面南之卧虎,顶巅较平,故名。
莲花山,在独山西北侧约1公里,其下稍东有刘家村,层峰叠翠,迂回数里,中间凹下,有泉水清澈见底,登高俯视,形若莲蕊含珠。
神农山,位于县城东北故郡乡索王村北约1公里,南北走向,东西宽约0.5公里,翠柏环绕,微露顶巅,远望似一雄伟的绿色金字塔。
北太白山,位于西方乡涝川杜家东侧,为群山中的一个独峰。东西长1公里,南北宽1.2公里,海拔1336米,山顶缓平,面积约30亩。有太白庙、戏楼等建筑,农历七月十二日有庙会。“文化大革命”中此建筑被拆毁,庙会今废。
天柱山,位于县城正北约5公里,山势高峻,萃出群峰,如柱擎天,故名天柱山。《括地志》、《太平寰宇记》、《读史方舆记要》等书,均误称岐山。
书卷山,在天柱山北侧,层叠耸秀,疑似书卷,故名。
凤凰山,亦称凤鸣岗,在县城西北7.5公里处,西北东南走向,西高东低形似卧蟾,俗名蟾岭坡。植被较好,《国语·周语》“周之兴也,鸑鷟(凤凰之别名)鸣于岐山”,相传即此处。下有唐代所建周公庙,风景幽雅,是旅游胜地。凤凰山:在县城西南,山前小峦桀出。端部一石岛,延至杜河岸,形若凤头,状若饮水。隋文帝游幸仁寿宫,相传凤鸣于此山而得名。山腰有甄侍郎坟,近年来已故的县委书记甄富等相继葬于此。山上有县级机关营造的刺槐林,并间有松柏,相互掩映。
五将山,在县城西北、西方村北5公里处,因山上有五将庙而得名。南北走向,山体长3.5公里,主峰海拔1640米,山势峥嵘,为岐山、麟游两县的界山。前秦王苻坚避燕兵于五将山,被后秦王姚苌部将吴忠所擒,即此处。
麟游县境内
主要有:
石臼山,位下九成宫镇东岭村附近,距县城10公里,海拔1539米。突兀陡峭,巨石嶙峋,绝顶有一巨石,中有一臼,直径60公分,深14公分。相传为仙人捣药之臼,因此而得名。
青莲山,位于九成宫镇永安村东,距县城7.5公里,俗名青凉山,又名笔架山。海拔1523.5米。此山有五峰,状若莲花半开放,故名。
四堆山,又名无双山,海拔1503.7米,位于九成宫镇东南与扶风县交界处,距县城20公里。山有四峰,形势险要。明末。张一明领导农民起义军在此山抗击官兵月余。
五将山,海拔1640米,位于良舍乡康家沟老附近,距县城20公里。相传东汉初。光武帝刘秀因派五将到康家沟老接娶逃难时所订之妻姜康娘,其时康娘已半老,途中愧怒而猝亡,五将恐惧上山自缢,后人在山上修五将庙,山下有康女坟。据《资治通鉴》载:东晋孝武帝太元十年(385),西燕皇帝慕容冲攻克长安,前秦帝苻坚,应战失利,求签云:“帝出五将久长得”,即率数百骑与妻、子出奔于此山,旋即被姚苌(后秦开国皇帝)部将吴忠所掳,缢死于新平佛寺。
扶风县境内
岐山,在扶风县境内称乔山。是岐山向东延伸的支脉。
乔山,古名美山,俗称北山,亦称野河山。位于县境最北部,距县城25公里,东西长13.7公里,南北最宽处6公里。北与麟游县以四嘴山为界,南至乔山南麓的天度、南阳、黄堆3个乡沿山地区,东邻永寿县店头镇地界,西连岐山县京当乡北部。面积约149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19.8%。乔山主峰瓦罐岭,海拔1579.8米,长宽各2公里。峰顶西南东北走向,山梁呈雁列状分布,山顶系层层青石,山腰天然牧草,山脚人工林木。山沟多呈V形,切割深度200~300米,自然形成梁沟相间形地貌。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基岩裸露,缓坡为石灰岩风化残积土覆盖,厚度0.5米左右。局部有风化岩溶,厚度0.5~1.0米,其余大部分为黄土覆盖。清代进士刘承缨《瓦罐岭》诗:“吴双路近五六堆,缥缈中天翠黛开,为少八峰非楚岫,因多一岛不蓬莱。紫竹时吐林中秀,红药多从石上栽,近有法僧新构宇,朝间驱虎夜驱雷”。
其它主要山峰有:
明月山,又名凤泉山,俗称中观山(今南阳乡),山壑有清风洞。古时山上建有净光寺和集仙观,已废。
龙泉山,位于明月山之西,俗称西观山(今黄堆乡)。隋时山上建有龙泉寺,已废。寺中有隋时舍利塔铭一方,存县博物馆。
马泉山,位于明月山之东,俗称东观山(今天度乡)。
梁山,位于马泉山东,与永寿县交界。周太王迁岐逾此山。
明月、龙泉、马泉、梁山均属乔山南脉,海拔均在1000米以上。
四郎山,因山顶有四郎庙而名。海拔1350米,由西向东延伸,长1公里,宽0.5公里。
四嘴山,本县与麟游县界山,古称吴双山。清河州训导刘泾《四嘴山》诗:“何事崇冈断复连,峰峦岚气逼长天。危岭高下如联袂,运岫参差效比肩。遥指层峦朝斗宿,仙着飞阁绕云烟,蚕丛迩日无人到,惟有仙人任往还。”
火石山,亦为扶、麟界山。
四郎、四嘴、火石山和姜家岭、刘家梁等,均属里山,海拔1079.4~1450米。一般坡度30°~60°。梁峁坡表层系石块、石片、石粒和土粒组成,低凹缓坡系红土、料礓红土、石渣土、碳酸盐褐土组成。
主要沟塬
北原,位于岐山南麓,横水河、河以北,为山前洪积扇,东宽西窄,西北高,东南低,坡度3~10°。东西长约28.5公里,南北宽约11.3公里。含益店镇、凤鸣镇、大营、故郡、北郭、蒲村、祝家庄、青化、京当7个乡。北部沿山一带,沟壑纵横,土壤脊薄,但质地较好。中南部原面起伏不大,土层深厚,土质良好,冯家山水库北干渠横穿其间。
佛指沟,又名凤鸣沟,在县城西2.5公里处,与凤翔县横水乡交界,南北走向,北自周公庙,南至凤鸣镇陈家河,全长7公里。自北至南依地段名为东沟、杜家沟、佛指沟、凤鸣沟等。内有小溪,可灌沿沟农田。
砚瓦沟,位于县城东6公里处,南北走向,北起岐山南麓,南至庞仪村,纵贯故郡乡西部,全长8公里,上段名底寺沟,下段名砚瓦沟。有泉数眼汇流成溪,1960年后于底寺沟、千集村各筑水库1座。
龙尾沟,在县城东10公里处,南北走向,北起太白峡,南至河,全长15公里,主沟道深30至40米,宽约100米,沟底比降1/40。上段名孔头沟,下段名龙尾沟,分筑水库3座,总库容1136万立方米。有清泉2眼,春初冰消,溪流遂以兴波,故有“龙尾春波”之称,为岐山旧时八景之一。
马尾沟,在益店镇西1.5公里处。初名谷,后因沟内有野生大麻又称麻叶沟,南北走向,北起岐山南麓,南至益店镇侯家湾,主道长10公里,深30米,宽约30米。沟内有泉2眼,水库2座。
矿藏资源
岐山山区,石灰石藏量大,易开采。分布在北部山区,岩石裸露且已开采的有西方乡(距县城18公里处)、祝家庄乡的大石沟、小石沟及秦岭北麓落星乡黑沟河等处。白垩土:分布于恢弘山一带,可作烧制水泥原料。砚石:在崛山的南沟,石质较细。
气候特点
岐山地区地处内陆,属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四季冷暖干湿分明。春季(3至5月)大地回暖,降水增多,冷空气活动频繁,气温日较差大,易出现寒潮、大风、霜冻和春旱天气;夏季(6至8月)气温最高,降水量最大,光照充足,但因地形和热力作用的差异,降水分布不均,夏初和伏天多旱,后期常有大风、暴雨、冰雹出现;秋季(9至11月),初秋阴雨连绵,气温缓降,湿度较大,光照减少,后期秋高气爽,气温猛降,干旱少雨,季风显著,大陆性强。冬季(12月至来年2月)气候寒冷,干燥少雨。
水文特征
岐山地区平均径流深68.5毫米,分布不均,由深山区向浅山区两边递减。最高值区为丘陵山区,可达100毫米。降水丰富,蒸发量小,地面坡度大,渗透系数小,径流系数0.15,有利于产流;最低值区为黄土台塬,50毫米,其条件与丘陵山区相反。因此,岐山是宝鸡一带多条河流的源地。
漆水河,古称漆水,在岐山北麓。古时水侧有较大湖泊,曰西水浒。湖中养有鳇、鲜、白条、黄鳍、鲇、鲤等鱼。周先民以这些鱼为祭品,祀奉祖先,漆水以澄水和御家河会流点为界,上游称杜水,下游为漆水,亦有通称为漆水。杜水源出麟游县招贤乡的宁里村至堡子山纳麦衣沟水。经招贤镇折向东南,全流汇入的溪流有南沟河、板桥河、消水沟河,至麟游县良舍镇向东流,纳庙底河、寒北河、曹渠河、西方河、后亭子河诸涧流水,至九成宫镇附近,北马坊河、清水河汇入。经九成宫镇南,流向东南,又纳三善沟水、至祈家河北,受五龙泉水后与澄水汇入,始称漆水,后纳孙家河、马家河、董家河、史家河、武申河(马家河、董家河等右岸边支流亦源于岐山)等水出境,经乾县过武功南流入渭。长201.3公里。
湋水,古称沮水,由横水河、雍水河于大营乡河交村汇合而成,横水河源于岐山西麓凤翔县,沿岐山南麓而东,西由凤鸣镇孙家河村入境,雍水河西由孝子陵乡河北堡入境,汇合后东流,于枣林乡香房村入扶风县境,流长共33.5公里,年产径流量1824.0万立方米,平均流量0.58立方米/秒。河流曲折,洪、枯水量变差较大。
七星河,在岐山南麓。发源于岐山县祝家庄、京当两乡的岐山南麓,南流经青化乡于赵家村入扶风县境汇入沩水河。境内流长7公里,年产径流量642.3万立方米,平均流量0.2立方米/秒。
苜蓿河,在岐山北麓。发源于岐山县祝家庄乡岐山,北流至交界入麟游县汇入漆水河,境内流长4.5公里,年产径流量145.7万立方米,平均流量0.05立方米/秒,流域内全是山地。
润德泉,在岐山南麓。在岐山县县城西北7.5公里的周公庙内。唐大中二年(848)宣宗李忱赐名。泉口直径20厘米,深3公尺,每小时涌量126立方米,上有石砌八角形栏槛,水中硫酸盐、铁等含量很低,游离二氧化碳较高,含人体所需的微量元素及稀有元素多种,水色清莹,水味甘甜可口。主要由岐山裂隙水补给,有时裂隙受阻泉水即涸。为县旧时八景之一。
土壤植被
岐山深山、中山区海拔1300~1670米,以石灰岩上发育的普通褐土为主;浅山区海拔约1000~1300米,为普通褐土,并有较多古土壤和在红棕色古风化壳上形成的红土及红胶土;山前坡耕地海拔300~1000米,主要由更新世古土壤发育的红土为主,新黄土残留不多,但故郡乡、北郭乡及京当乡的山前坡地也覆盖有不同厚度的新黄土。其上发育的土壤有白墡土、黄墡土和二合土;山麓和洪积、冲积扇上部,坡度较缓,多修成梯田,新黄土和老黄土混杂一起为二合土。山麓下部洪积冲积扇海拔650~800米为红紫土、褐墡土和淤墡土;冲积扇向南过渡到黄土台原,其分界在凤鸣镇附近,黄土台原区主要土壤为红紫土和黑紫土,沟坡和原坡为白墡土和黄墡土。
岐山北麓地区属灌木草原植被类型区,主要以天然森林、灌木自生林和草本植物为主。隋以前古森林生长茂盛,隋帝修建仁寿宫,将今县城直至崔木以东树木砍伐殆尽。唐代继续修建,再加上历代兵荒、水、火灾害。古之森林和自然植被受到破坏。嗣后,荒山、林地任其垦荒。建国后,县人民政府提出还林还牧,历年植树造林,有计划的垦荒和采伐林木,植被有所恢复。山梁阳坡、半阳坡多为草本群落。山梁阴坡,半阴坡多为乔木、灌木群落,沟坡多为灌木群落。漆水河以南的岐山、凤山天然林灌木林分布广,占全县总面积的50%,植被类型主要是杂灌。北部和中部残塬地区,农耕地比重大,占总面积的32%,植被差,唯有村庄道旁之零星树木。
南麓岐山县一侧,气候温和,有利植物生长,早自商代(约公元前11世纪)就有“周原”的美称。周成王六年曾“大蒐于岐阳”。唐贞观六年(632)太宗李世民于“冬十一月丙辰,狩于岐山”。可见那时岐山县境,还是森林茂密、珍禽异兽云集的地方。后由于垦植、滥伐、放牧等使自然植被逐渐缩小,至建国前,全县林木覆盖率仅为0.3%。此后通过办林场,封山育林,“四旁”植树,至1981年,林木覆盖率已上升到18.9%。北山区为13~31%,川原为9.9%(不包括农作物覆盖度),改善了生态环境。岐山深山属刺槐、油松水土保持林区;岐山浅山为刺槐柿子水土保持经济林区。
文物胜迹
南麓
周原遗址,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东到扶风许家河,西到眉麟公路,北到岐山脚下,南到扶风的纸白、岐山的范家营”(周原遗址标志碑文)。1976年,国家文物局组织力量在周原遗址进行科学发掘时,在京当乡凤雏村南发掘出一座大型宫室建筑基址。此基址南北向,偏西北10度。南北长45.2米,东西宽32.5米,面积1469平方米。房屋都建筑在高1.3米的夯土台基上。有东西门房、前堂、后室、东西厢房、过廊等约32间。大门南向、外有影壁。大门内至前堂为中院,前堂至后室之间以过廊分隔为东西两小院。整组建筑规模宏大,布局谨严,左右对称,在当时是相当富丽堂皇的。据古建专家研究,这组建筑,其性质应是先周王室所建之宫室。其始建年代远在武王灭商之前。它的发现为研究古代宫室制度及我国建筑史提供了物质依据。
周公庙,在岐山县城西北7.5公里处凤凰山南麓。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庙区东西北三面环山,地形如箕似囊,与《诗·大雅·卷阿》首句“有卷者阿,飘风自南”所述相似,庙区古木森森,泉流潺潺,环境清幽。庙北有山,形似卧蟾,群众呼为蟾岭,而旧省、县志均称作凤凰山,以为《卷阿》“凤凰鸣矣,于彼高岗”、《国语·周语》“周之兴也,鸑鷟鸣于岐山”,都指此山而言,此山坡上万木丛生,四季长青,远望之景色颇佳,异于他山。
周公庙东院之润德泉,旧志称作“周邸治泉”,列为岐山八景之一。泉水清莹如镜,味甘如醴。泉之渊池周围八角形石栏槛上有浮雕藻饰,并有龙吻、鳌头、奇神、怪兽等立体造形。泉水由龙口喷出,玉浪滚滚飞溅,沿渠道南流以出庙区。渠岸两旁,花木丛林,绿草如茵,风景如画。润德泉水出庙区南流十余里,即与横水汇流。1956~1959年,北郭公社农民在县、社党政领导下,先后在周公村、董家台一带修筑水库四座,引蓄泉水,浇灌农田,获益甚大。但润德泉水源来自地壳浅层裂隙之流水,由于地壳运动之故,水道时通时阻,泉水亦随之时出时涸,不能保证经常使用。因此,1973年宝鸡市地下水工作队在周公庙大门外打成两眼自喷井,使100米深处的地下水沿着30厘米粗的钢管子从井口滚滚喷出,日夜不息。
崛山景阳洞,在东山的瘦驴岭上。深20、宽25、高15米。洞内旧有无瓦房21间,并有岩缝溜水积聚所成的滴泉一眼,盈而不溢,清澈可饮。其东北悬崖间有八仙台、二阳洞、三阳洞等石窟,无路可通,必须攀索登梯而上,险不可言。
崛山珍珠洞,在东山顶的西部。其境峭壁千仞、危崖若坠。崖半有石洞多所,俱西南向。昔人凿崖架设栈道以通各洞,但须匐身缩足而过。其最西一洞,名珍珠洞。洞内有椭圆形巨石,高大约丈余。表面满身锈结小石子,状如米粒成串,又如蜡融汁淋,颇似珍珠簇聚其上,故名珍珠石。站立石上,南望山外,则相距百里之遥,且隔以崇山峻岭的渭河、秦岭之水光山色隐约可见,故称奇观。珍珠洞的左方,又有皇经台、三皇洞,均在陡壁危崖间,下临深沟,茫茫莫计寻丈。欲至其境,必须攀素猱升而上,或缘木蟹行而过。
崛山西山诸胜。西山万木丛生,穿林而上,有羊肠鸟道七十二盘。山上五峰拱罗,势若戟列。南峰有天王殿、睡佛洞、十八罗汉洞等。中峰有梳妆楼、琉璃殿等。东西二峰称为东石碣、西石碣。东石碣突出如塔,高耸插天。其南崖幽深险僻,鸟迹罕到。俗传妙善公主尝舍身于此,故称舍身崖。北峰称为香山,其上有妙善公主殿,殿壁有连环悬塑,工艺可观。岐境旧多僧寺,而以崛山僧寺最为著名,故称崛山名刹,县旧志列为岐山八景之一。
北麓
玉女潭,位于麟游县九成宫南15里之鱼塘峡,潭深2米许,宽7米,长10米,水清如镜,旧志载:隋文帝幸仁寿宫时,常在此晏群臣观涛。唐高宗避暑万年宫,武则天在此沐浴,并赋诗“山窗游玉女,间户对琼峰,,岩顶翔双凤,潭心倒九龙。酒中浮竹叶,杯上写美蓉,故验家山赏,,惟有风入松。”唐代以后常有诗人、游客到玉女潭观赏、赋诗。唐代诗人杜甫诗云“绝谷空山玉女潭,深源滚滚出青莲。冲开巨峡千年石,泻入成龙百尺澜。惊浪翻空蝉恍若,雄风震地鼓滇然。翠华当日时游幸,几度临流奏管弦”。
九成宫(遗址),为隋开皇十三年(593)在麟游县城所在地(九成宫镇)营造的帝王避暑离宫。隋命名仁寿宫,唐贞观五年(631)更名为九成宫,永徽二年(651)改名为“万年宫”,乾封二年(667),复九成宫原名。其建筑秀丽壮观,为隋唐离宫之冠。乾封二年增建太子宫以后再未修葺,九成宫日渐败落。开成元年(836)一场暴雨,冲毁了九成宫正殿,营造至水毁241年。九成宫遗址,地面上仅存《醴泉铭》、《万年宫铭》两尊记事石碑,和20世纪末考古工作者发掘出的殿、阁、廊基、柱石、水井等遗迹。
社会经济
历史
岐山南北,是周人的发祥地。周的始祖后稷,十数代传至公刘,迁居于豳。公刘九传至古公亶父。商小乙二十六年,古公亶父率姬姓周氏族二千乘,循漆水逾梁山来到岐山(箭括岭)下的周原。豳和其它地方的自由民,视古公为仁人,扶老携幼皆来归附。
古公亶父率众在周原建邦立国,三月成城郭,一年成邑,三年成都,并改革戎狄旧俗,设立官司;采用助耕制,开垦荒地,发展农业;定国号为周,粗具国家雏形。“民皆歌乐之,颂其德”(《史记·周本纪》)。周文王称圣以后,追尊古公亶父为“太王”。
农业
岐山南麓粮牧林区位于岐山南麓沿山坡地带,包括京当、祝家庄、蒲村、故郡、凤鸣、北郭6个乡镇的23个村,182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94810亩,占全县耕地的13.1%。本区土地坡度较大,土壤瘠薄,质地较好,以三、四等地为主;降水较少,光热条件较好;地下水开采困难,农田灌溉以抽灌为主,有效灌溉面积18260亩,占全区耕地的19.7%。
交通
岐山,为渭河沿岸岐山、扶风、风翔与麟游之间的交通阻碍。历史上,麟游为周人早期居住地,扶风、岐山为后期周原居住地。所以当时越岐山之路主要是周人的迁徙之路,即”周人之路“。即夏末时,周代先祖不率族人由邰(武功)出发,溯漆沮水(漆水河,此水在麟游上游称杜水,下游称漆沮水,入乾县称好畴河,入武功称武亭川)而上,越梁山,至豳亭之路。后又沿此路入南山“取历取缎”,商武乙时又沿此南下迁周原。
隋路。隋文帝开皇十三年(593),在麟游建仁寿宫,多次游幸。据麟游旧志称“箭括山在县南五十里,险峻为南来门户,隋文避暑乃伐山通道”,由长安经武功,扶风至麟游。经考察,箭括岭以北交界至永安,尚有部分路段路形隐约可见。
唐路。唐贞观四年(630),唐太宗诏改仁寿宫为九成宫,太宗、高宗相继游幸。据麟游康熙志称“尉迟涧在县东三十里,入长安便道。两山险阻,中横一涧,太宗幸九成宫时,尉迟敬德开修辇路左右盘旋以达山上”。即沿周人之路,由长安起,经武功,溯漆水向上至麟游,后来又沿隋路通行。高宗时又多从武功、好畴至麟游。但沧桑变化,今时杜水河谷路形莫辨,不通车马。当时又开辟了麟凤古道,此路为唐王驻跸九成宫时,驻凤官员与南来使节奏对朝贺必经之道。其具体路线由凤翔县城过老君顶、姚家沟、亢家河,上十八岭坡,经石门关、三官庙、良舍至麟游。
岐山达麟游古道。由岐山县治出北门,折而东北至南吴邵村,即不通车马,为人行小道。里许至干河沟,逾桥又东北至李家沟,逾沟上吴邵坡即北山麓,小涝川、大涝川,上晒药岭,又东北至西崛山,又北至四湾里,又北至五将山,接麟游南界,路约计25公里,此即入北山之路。此路所经崛山沟隘口,位于岐山县东北20公里祝家庄乡马家河,隘内分崛山沟和曹家沟,直伸山内,是通往麟游的交通要道,山头密布,地势险要,战时便于防守。
眉(县火车站)麟(游县)公路,原名麟岐路,由麟游镇头至麟岐交界之一段,长11.5公里;岐山县段由京当、祝家庄、益店、枣林4个乡(镇),越岐山,至麟游县九成宫镇。岐山县长42.2公里,其中山路12公里。后因此路延伸至眉县马家站,遂改名眉麟路。
凤翔麟游道(麟凤路):与凤灵道叠至狼沟桥,经糜杆桥、老君顶、姚家沟、亢家河铺、石门关、三官庙、良舍至麟游县城。隋代驻凤翔府官员去仁寿宫贡奏经此道。民国始称麟凤路。
林业
岐山山区,丘陵起伏,土质较差,水土流失严重;光热条件较差,降水较多但分布不均;水资源缺乏,水利条件很差。宜重点发展林牧生产,建立林牧业基地。
主要的林区,有岐山县崛山林场,1963年在西方牧场的基础上建立。初设柳滩、槐庄、冢子河和洞沟四个工区,1970年增设苜蓿河、箭括岭和崛山沟三个工区。1987年在祝家庄设木材销售站。经营面积138000亩,林业用地77000亩。属造林林场。
建置
岐山,主要分布于麟游和岐山县、扶风县之间。
岐山县以境内有岐山而得名,是中华民族古老文化发祥地之一,为古炎帝生息、周室肇基之地。商代末期,古公亶父率周部族由豳迁岐,在岐下周原地区建邦立国。秦汉时,岐地属雍县。北魏置周城县,北周置三龙县。隋开皇十六年(596),三龙县治西移40里,更名岐山县。西周早期,周文武伐戎狄,逐猃狁,战密须,败耆(国)灭崇(国),开拓疆土,强固国力,而后东进翦商。蜀汉建兴十二年(234),诸葛亮率师出斜峪,屯兵五丈原,与魏将司马懿大战于渭滨,师未捷而身陨。东晋义熙十一年(415),夏将赫连建与后秦将领姚弼战于龙尾堡,兵败被擒。唐中和元年(881),黄巢起义军5万之众,与唐军争锋于龙尾沟,义军轻敌中伏,2万多战士壮烈牺牲。西周有文王姬昌、武王姬发、周公姬旦、召公姬奭。春秋时期有协助秦穆公固国强兵、开拓疆土的丞相蹇叔。唐代有故里在凤鸣镇李家道村的我国著名天文历算学家李淳风,有胆识超人、不辱使命的和逢尧。至于宰地方、治州县、勤政廉洁、为民称颂而见于旧志者则举不胜举。
扶风县,扶风县古称美阳,是中国黄河流域古文化重要发源地之一。相传4000年前的上古时期,以炎帝神农氏为首领的姜氏部落在这里定居,建立了有邰氏部落。商代后期,周人在古公亶父率领下,从邠地迁居“岐邑”,历经三代,灭商而建立西周。此后250余年间,这里一直是西周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之一。战国时期,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始在这里置美阳县,北魏太平真君七年(446)废,境域西半部归周城县,东半部归武功县。孝文帝太和十一年(487)复设美阳县,后又废,归岐山县。唐武德三年(620)设川县(今县址)。贞观八年(634)改名扶风县。南宋金时改称扶兴县,旋复原名。此后至民国年间,均称扶风县。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58年12月并入兴平县,1961年8月分出。扶风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境内有古遗址168处,古墓葬14处,古建筑24处。其中以周原遗址和古刹法门寺最为著名,还有隋文帝杨坚泰陵,汉伏波将军马援墓,汉史学家班固墓,明代建筑群城隍庙等。
岐山北麓,麟游县是历史悠久、文化古老的县。远自旧石器时代已有人类活动,仰韶文化时期,氏族部落在此聚居。商周时,为周部族繁衍生息之地。秦汉时西置杜阳县,东置漆县。隋义宁元年,置凤栖郡,寻以宫中获白麟,更郡名曰麟游,并以名县。唐武德初改为麟州,贞观元年,废州以县属府。宋、金、元、明、清至今一直置县,皆无更改。
麟游开发较早,大禹治水时与后稷“治漆及岐”,“漆沮既从”,麟游居民皆习后稷之业,农业初有发展。夏末,后稷后裔公刘,从邰(武功)迁豳(彬县),踏遍杜地,一度居此,设置堡寨曰杜林,作为周氏族的居民点之一,后始定都于豳,又沿漆沮水(今麟游漆水河)南下渡渭,入南山取材。商代中叶,周氏族传至古公亶父,受北方民族侵略,去豳逾梁山(页岭一带),以杜地为居点,垦荒兴农,故有“天作高山、大王荒之”之谓,然后,“率西水浒”,南迁周原,以岐阳为中心,发展农业。当时又把杜地作为北防獯鬻的前哨阵地。故旧志称“麟介彬岐之间,实太王发祥之基,礼明乐备,俗厚民淳,自古称最”。先秦在雍建都395年,麟地有墓葬遗迹。汉时所用之铁萃、铁铧、铁铧土,有发现,证明当时属农耕地区,亦属周秦祖先发祥之地。
隋唐时,以其“东望翦华,西瞻陇坂,南府荼原,北临石柱”,形势险要,难攻易守;距京都长安较近,行旅方便;南靠关中平原,供应无乏,遂成为隋唐离宫九成宫之所在地。隋文帝来仁寿宫时在箭括岭斩山修道,以达麟游。
经济
岐县为农业县,粮食作物以小麦、玉米、水稻为主,兼种谷、豆、薯类;经济作物有油菜、辣椒、烤烟、大葱、大蒜等,尤以秦椒、大蒜最为著称。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之一。2017年实现生产总值188.63亿元,全县人均生产总值40405元。全年农林牧渔及农林牧渔服务业完成总产值(现价)40.85亿元,全年共播种农作物86.37万亩,全年粮食总产量25.86万吨。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4151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380元。
麟游县是传统的农业县,农业生产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种植业各类农作物常年播种面积40万亩,其中粮食面积32万亩左右,主要是小麦和玉米,占粮食面积的80%以上,此外还有高粱、豆类、荞麦、糜谷等杂粮。经济作物常年种植8万多亩,主要是烤烟、蔬菜、药材。畜牧业发展主要是牛、羊、猪养殖,是中国布尔羊之乡和陕西省秦川牛养殖基地。2017年,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6.54亿元,同比增长13.1%,增速列全市12个县区第一位;地方财政收入3.3亿元,同比增长47.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85.97亿元,同比增长17.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21.82亿元,同比增长24.1%;畜牧业总产值5.51亿元,同比增长3.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935元,同比增长9.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496元,同比增长9.4%。先后荣获中国避暑养生休闲旅游最佳目的地、中国最佳文物古迹旅游胜地、中国最美乡村休闲旅游示范县等多项荣誉称号。
扶风县是全国商品粮基地县、国家优质苹果生产基地县、全省粮食主产县、优质小麦生产基地县。全县优质粮食面积35万亩,粮食年产量30万吨。苹果24万亩、猕猴桃3万亩、核桃等杂果1.1万亩,果品年产量35万吨,已形成北部苹果产业带、南部猕猴桃产业带、中部杂果和苗木繁育基地产业带的“工”字型果业发展格局,年生产销售各类苗木2亿株,是西北地区最大的果树苗木基地。2018年扶风县全县地区生产总值:139.87亿元,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6.11亿元,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2.67亿元,全县地方财政收入:31169万元,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9524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647元。
军事
周伐戎灭崇商小乙二十六年,西北方的戎狄进攻周人,掠夺财富,占领土地,为避其侵扰,古公亶父率族人翻梁山,循漆水,来到岐山之下周原定居。并打败尾追而至的戎狄,势力日渐壮大,为开创周室奠定了基础。
诸葛亮屯军五丈原建兴十二年(234),诸葛亮修栈道,以木牛流马运粮集斜峪口,率大军十万,由斜峪至眉,开始了第五次攻取关中的战争。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2-16 18:13
目录
概述
位置境域
地质地貌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