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星纪年法是古代纪年法名称,是星岁纪年法的一种。根据木星(即岁星)在天体中运行的规律来纪年的方法。木星在天体中自西向东运行一周天约需12年,天文历学家把它运行的轨道分为12等分,岁星每年运行一星次,就以岁星在该年所在的部位为岁名。岁星运行到星纪,就称这年为“岁在星纪”,运行到玄枵,就称这年为“岁在玄枵”等,以此类推,12年周而复始。这种纪年法,通行于春秋战国。
据古书籍记载,天皇始制干支之名以定“岁”之所在。十干曰阏逢、旃蒙、柔兆、强圉、著雍、屠维、上章、重光、玄黓、昭阳。十二支曰:困敦、赤奋若、
摄提格、单阏、执徐、大荒落、敦牂、协洽、涒滩、作噩、阉茂、大渊献。在后来的传承中,把干支之名简化为一个字。在《
史记》《
尔雅》等均有对照关系的记载。
西汉末年的刘歆根据上古
资料整理出岁星在天区中停留的十二个位置,称为“十二次”;这“十二次”分别是:
星纪、玄枵、
娵訾、降娄、大梁、
实沈、鹑首、鹑火、鹑尾、寿星、大火、
析木。并将“十二次”用以对应各地域。
十二次是将黄道附近的
一周天按由西向东的方向平均划分为十二等分,具体位置则以二十八宿中的某些星宿为标志。“十二次”
纪年法的表示方法是:如岁星在某一年运行至星纪区域,这一年
就记为“
岁在星纪”。翌年岁星又运行至
玄枵区域,该年就记为“岁在玄枵”,以下类推,十二年循环一次。《国语·晋语四》“君之行也,岁在大火”就是用岁星纪年的例子。
星纪(丑);玄枵( 子);
娵訾( 亥);降娄( 戌);大梁( 酉);实沈 (申)
鹑首(未);鹑火 (午);鹑尾 (巳);寿星 (辰);大火 (卯);析木 (寅)
亦有将
木星当作岁星用以纪年,木星围绕太阳的
公转周期为11.8622年,古代中国天文学家以地球为
观测点,以相对不动的恒星为背景来观测岁星(也包括日、月及其他四颗行星)在天空的运动,正好约十二年绕天一周,也就是说,木星每年要行经一个特定的星空区域。每一星空区域都有一个特定的名称,共有十二个这样的星空区域,即十二次,这样用“岁在××”就可以纪年了,十二年周而复始。
事实上木星并不是12年绕天一周,而是11.8622年,每年移动的范围比一个
星次稍微多一点,渐积至86年,便会多走一个星次,这种情况叫“超辰”或“超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