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不我与
汉语成语
岁不我与(拼音:suì bù wǒ yǔ)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先秦·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阳货》。
成语出处
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涂。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先秦·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论语·阳货》)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岁不我与”。
成语典故
春秋时期,季氏几代都把持着鲁国的政权。季氏有个家臣名叫阳货,他手握权柄之后,就想利用孔子做他的助手,以稳定政局。为此,他要孔子去拜会他,可是孔子不去。于是他便想了一个方法,即趁孔子不在家的时候,送了个蒸熟的小猪去,这样使孔子不得不去道谢。
孔子不愿见到阳货,也想了一个方法,即打听到阳货不在家的时候去拜谢他。没有料到孔子去的时候在路上碰见了阳货。阳货叫孔子道:“来,我给你说。”孔子无可奈何,只得走过去。阳货以奉承又带责备的口吻说:“国家乱纷纷的,你有一身本领,对国事却不闻不问,这难道叫仁爱么?”孔子听了,没有吭声。阳货接着又说:“一个人喜欢做官,却又屡次错过机会,这叫做聪明么?”孔子仍不吭声。阳货无法,只好自言自语地说:“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意思是:“不行,光阴一去不复返啊!时光也不会等待我。”
成语寓意
与浩渺的太空相比,人们拥有的空间如同是沧海一粟;与漫漫的历史长河相比,人们拥有的时光更是无比短暂。爱迪生、法拉第他们珍惜时光,勤奋工作,用电和电灯照亮了人类的黑夜。苏格拉底、孔子他们珍惜时光,教书育人,用思想照亮了人类的心灵。一寸光阴一寸金。时间宝贵,一刻千金,浪费不起。虚度年华,最终将一无所获,一事无成。浪费时间,时间将最终抛弃他们。
成语运用
成文用法
“岁不我与”指岁月不等待我了。感叹时光流逝得很快,应抓紧时间做事。主谓式结构,在句中一般作谓语、分句。
应用示例
唐·房玄龄晋书·束皙传》:“且岁不我与,时若奔驷,有来无反,难得易失。”
唐·房玄龄《晋书·赵至传》:“时不我与,垂翼远逝,锋距靡加,六翻摧屈,自非知命,孰能不愤悒者哉!”
清·俞樾《汪莲府兵部六十寿序》:“日月如流,岁不我与,离群索居,忽忽不知老之将至。”
清·王文治《送张煦生归桐城因寄姬传二首》诗之二:“秋飘鸣纸窗,白月下西阁。岁时不我待,襟抱焉所托。”
曹靖华《智慧花开烂如锦》:“忽而念及时不我待,只得像拉起一根‘葛条’,不顾首尾,匆匆割取眼前一段,以救燃眉之急了。”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7-03 20:03
目录
概述
成语出处
成语典故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