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麻黄
中药名
山麻黄,中药名。为芸香科裸芸香属植物山麻黄Psilopeganum sinense Hemsl.的全草。植物山麻黄,分布于我国湖北、广西、四川、贵州等地。具有解表,平喘,利水,止呕之功效。主治感冒,咳喘,呕吐,水肿,蛇咬伤。
别名
臭草(《植物名实图考》),虱子草、蛇咬药、千垂乌(《四川常用中草药》)
入药部位
全草。
性味
味微辛,性温。
归经
入膀胱、肺、脾经。
功效
解表,平喘,利水,止呕。
主治
感冒,咳喘,呕吐,水肿,蛇咬伤。
相关配伍
1、治感冒发烧,山麻黄10g,鱼腥草10g,枇杷叶10g,一枝黄花10g,板蓝根10g,桑白皮10g,茯苓15g,水煎服。(《中国壮药学》)
2、治虫咬伤,山麻黄适量,捣烂外敷伤口周围。(《中国壮药学》)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5g。
采集加工
4-6月采收,扎把晒干备用。
形态特征
山麻黄,别名蛇皮草《植物分类学》,裸芸香《中国种子植物科属辞典》。多年生宿根草本,高60-80cm。基部木化,自基部多分枝,直出,全株无毛,有腺点。三出复叶互生;总叶柄长达2cm;小叶无柄;小叶片卵形、倒卵状披针形或长圆状卵形,长0.7-2.5cm,宽0.3-1cm,中间小叶较大,先端钝圆,基部楔形,全缘略反卷,上面绿色,下面灰白色,有细小腺点甚多。花两性,单生叶腋;花柄细长;萼片4-5裂,卵形至卵状披针形,长约1mm;花瓣黄色,4-5,卵状长圆形,长4-6mm;雄蕊8-10,花丝长短不一;子房上位,2室,花柱1,先端浅裂。蒴果肾形,2室,顶端2裂,每室有种子5-6颗,肾形,长约1mm,黑褐色,表面有乳头状凸体。春季开花结实。
生长环境
多生于沙砾滩地及丘陵。分布于我国湖北、广西、四川、贵州等地。
相关论述
1、《中国药用植物图鉴》:“消水积病,止呕吐。”
2、《四川常用中草药》:“能解表,止呕定喘。治感冒、咳喘、水积病及蛇咬伤等症。”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2-08-24 22:53
目录
概述
别名
入药部位
性味
归经
功效
主治
相关配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