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鹧鸪
唐代白居易诗作
《山鹧鸪》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创作的一首诗。此诗描绘山鹧鸪啼声凄凉,影响外乡人的心情,以此抒发思乡之苦。全诗多次换韵,使得语言表达灵活变化,似与啼声相应。
作品原文
山鹧鸪①
山鹧鸪,朝朝暮暮啼复啼,啼时露白风凄凄。
黄茅冈头秋日晚②,苦竹岭下寒月低③。
畲田有粟何不啄,石楠有枝何不栖④。
迢迢不缓复不急⑤,楼上舟中声暗入。
梦乡迁客展转卧⑥,抱儿寡妇彷徨立⑦。
山鹧鸪,尔本此乡鸟。
生不辞巢不别群,何苦声声啼到晓。
啼到晓,唯能愁北人,南人惯闻如不闻。
注释译文
①鹧鸪:生活于南方的鸟。古人想象其啼声为“行不得也哥哥”,常借以抒发行旅感慨。
②黄茅岗:泛指长满黄茅草的山岗。
③苦竹岭:泛指长着苦竹的山岭。苦竹,竹的一种,笋味苦难吃。《琵琶行》中亦有句曰“黄芦苦竹绕宅生”。
④石楠:一种常绿小乔木,生长在淮河以南山地。
⑤迢迢:形容长久。
⑥迁客:贬谪到外地的官。展转卧:在床上翻来覆去,不能入睡。
⑦彷徨:走来走去,形容心神不安。
作品鉴赏
此诗约作于元和十年(815),白居易时在江州。诗中描绘山鹧鸪啼声凄凉,影响外乡人的心情,以此抒发思乡之苦。诗将山鹧鸪置于秋天的环境中,渲染凄清的气氛。“迢迢不缓复不急”以下,写山鹧鸪由山野转向居人,其啼声令人感伤。“山鹧鸪,尔本此乡鸟”以下,角度变换,作者直接责问山鹧鸪,怪其使北方迁客发愁,于无理中表达思乡之苦。诗为杂言体,多次换韵,使得语言表达灵活变化,似与啼声相应。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新郑,其先太原(今属山西)人,后迁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语言通俗,人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和元稹并称“元白”,和刘禹锡并称“刘白”。有《白氏长庆集》传世。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10-13 21:47
目录
概述
作品原文
注释译文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