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鹧鸪》是唐代诗人
白居易创作的一首诗。此诗描绘山鹧鸪啼声凄凉,影响外乡人的心情,以此抒发思乡之苦。全诗多次换韵,使得语言表达灵活变化,似与啼声相应。
③苦竹岭:泛指长着苦竹的山岭。苦竹,竹的一种,笋味苦难吃。《
琵琶行》中亦有句曰“黄芦苦竹绕宅生”。
此诗约作于元和十年(815),白居易时在江州。诗中描绘山鹧鸪啼声凄凉,影响外乡人的心情,以此抒发思乡之苦。诗将山鹧鸪置于秋天的环境中,渲染凄清的气氛。“迢迢不缓复不急”以下,写山鹧鸪由山野转向居人,其啼声令人感伤。“山鹧鸪,尔本此乡鸟”以下,角度变换,作者直接责问山鹧鸪,怪其使北方迁客发愁,于无理中表达思乡之苦。诗为杂言体,多次换韵,使得语言表达灵活变化,似与啼声相应。
白居易(772—846),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新郑,其先太原(今属山西)人,后迁下邽(今陕西渭南东北)。贞元进士,授秘书省校书郎。元和年间任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后因上表请求严缉刺死宰相
武元衡的凶手,得罪权贵,贬为江州司马。长庆初年任杭州刺史,宝历初年任苏州刺史,后官至刑部尚书。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其诗语言通俗,人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和
元稹并称“元白”,和
刘禹锡并称“刘白”。有《
白氏长庆集》传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