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雀科
鸟纲中的雀形目中的一个科
山雀科(Paridae)是在鸟类传统分类系统中是鸟纲中的雀形目中的一个科。山雀是常见的鸟类,性情活泼,常在枝头跳跃,喜群居,以昆虫为食,在树洞或岩缝中筑巢,巢呈蝶形。除南美洲,大洋洲和极地外,山雀几乎遍及全球,约有3属46种,我国有3属17种。
形态特征
雀形目的1科。体型略小于麻雀;第1枚初级飞羽不及第2枚长度的一半;嘴短略呈锥形;鼻孔多少被羽或须所掩盖;巢呈浅杯状,营于树洞或岩隙间及墙洞中。世界共有44种,分布于非洲欧洲、亚洲及美洲。中国有21种,各大区均能见到。大山雀(见图)为本科常见鸟类。头顶至后颈金属蓝辉黑色;背与后颈有白色横带间隔;上背黄绿色,下背至尾上覆羽灰蓝色;颏、喉及前胸黑色;腹部白色,由前胸向后中央贯从黑色纵带;尾下覆羽黑色;雌雄相似,但雌鸟腹部中央的黑色纵带较细。常在山地的阔叶林或针叶林中活动,冬季迁至平原树林中。常结小群活动。主要取食果树害虫以及其他农林害虫,兼吃少量植物。在树洞或岩缝中筑巢,距地面约2~4米。每窝产卵6~12枚。卵呈粉红白色,密布红褐色斑点,平均大小16.5×12.7毫米。雌雄轮流孵卵和育雏。大山雀几乎遍及中国各省,为留鸟。是著名食虫鸟。
大山雀雄雌同形同色,体型大小与麻雀相似,属于山雀属中体型较大的种类。但本物种的形态与麻雀有较大差别,不似麻雀那般粗笨,显得更加灵秀。成年大山雀体长14厘米,头部整体为黑色,两颊各有一个椭圆形大白斑;头部的黑色在颌下汇聚成一条黑线,这条黑线沿着胸腹的中线一直延伸到下腹部的尾下覆羽,是辨识大山雀的一个重要特征;根据亚种的不同,大山雀上背的颜色也有很大变化,从纯灰色到橄榄绿色各自不同。飞羽呈蓝黑色,大覆羽蓝灰色,端部白色,形成一条白色翅斑,依靠这一特征可以将绿色型的大山雀与近似种绿背山雀相区分,后者具有两道白色翅斑。虹膜、喙、足均为黑色。
生活习性
大山雀善鸣叫,鸣声清脆悦耳,在野外可以依靠其特征性的鸣叫来区分,鸣唱变化较多并有不同含义,但无论何种鸣唱,其基调均为“仔嘿-仔仔嘿-仔仔嘿嘿”或“仔仔嘿嘿嘿”,因而在我国华北地区,又被称为“仔仔黑”“黑子”。大山雀常栖息在山区和平原林间,在阔叶林和针叶林中都能听到它们清脆的叫声,夏季最高可以分布到海拔3000米的山区,冬季则向低海拔平原地区移动并结成小群活动。
大山雀的喙钝而短,是典型的食虫鸟,据中国鸟类学者的研究,大山雀的食物中昆虫所占的比例高达74.14%,而其他节肢动物,如蜘蛛占22.91%。它们取食的昆虫中,以鳞翅目昆虫最多,其次为鞘翅目昆虫。冬季以树皮内的虫卵为食,对森林的益处极大。
参考资料
科学数据库-.中国动物主题数据库.
最新修订时间:2024-04-27 10:19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