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中医流派史上,有南
孟河、北
山阳之说。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山阳县城(即淮安城)作为水陆交通咽喉,作为州、郡、路、府治所,作为漕督署、淮北盐运分司署、淮关监督署所在地,以及盐商巨贾聚居地,同时也就成为医家悬壶济世营生的首选之地,因而呈现名医云集、世代延续的局面。
温病家、医学家
继吴鞠通之后,又相继出现两位代表人物,分别是
李厚坤和
韩达哉淮安市人民政府批准为首批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代表人物
石寿棠,又名湛棠,字芾南 (公元1805年——1869年卒),,江苏安东人 (今涟水县 ) ,淮北名孝廉,文武全才(曾主持团练护卫家乡1860年——1865年),七世事医。清咸丰十五年(1865)表奏淮安府候选同知。同年被江苏巡抚李鸿章招募苏州幕僚,1869年卒于苏州,翌年,遂家人回迁安东涟城北小李集,安葬于高台村。石寿棠自幼读书即朝儒夕医 ,历经数十年 ,“才识既高 ,学术并茂”。于清咸丰十一年 (1 861 )著成《医原》。全书二卷二十篇 ,对于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望闻问切及临床主要科目 ,无不论及。另辑有《温病全编》一书(1867年)。尚有多部医著未流传于世。石氏精擅温病、内科、妇科、儿科等。
李厚坤,字小亭。同治二年(1863年)秀才。从刘金方习医,精研温病。著有《温病赋》9篇,《温病汤头歌诀》1册,医界传抄,脍炙人口。李氏医术精湛,痼疾沉疴,悉应手而愈,就诊者踵相接,户常挤满求医者。
高映青(1850-1910),世居河下盐河北大街,刘金方弟子。为人清介不拘,精通文史。施医擅治温病、妇女病及伤寒杂症,常有千里以外的病人闻名而至。
韩达哉(1867-约1934),字达卿,号淮阴道人,淮城镇人。他的父亲是淮安名医,继又拜李厚坤为师。光绪十九年,应太医局选,名列榜首,被授予太医院医士。二十八年夏,京畿流行霍乱,贫苦无力医治者转瞬毙命。为此,韩氏特创治霍乱灵验方一则,患者每用此方一二剂,立刻见效,有起死回生之妙。著有《医学摘瑜》。
应金台(1873-1930),淮安人,施医以大方脉著称。尤精治湿温病。民国初期,知名度极高,常被美国教会医院请去会诊,还常去扬州、海州等地出诊。
高行素(1886-1960),河下人。长于内、妇各科,尤精于温病学。著有《温病杂谈》等。
汪小川(1870-1947),名九成,字仪廷。太学生,幼即习儒习医,秉承家学,以中医外科擅长兼精内、儿科。先被清江西坝盐务公医药局聘用,后创办山阳医校,组织医学团体,发行康健月刊。历任山阳医学研究会、淮安中医师公会会长、名誉理事长之职。其门墙桃李遍布大江南北,皆佼佼不群,声誉出众。
刘树农(1895-1985),淮安人。出生于公元1895年12月5日,享年九十一岁(虚龄),曾任上海中医学院专家委员会委员、上海中医研究所顾问,是我国近代著名中医学家,也是苏北地区山阳医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刘树农医论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