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锣鼓
山西省传统鼓乐
山西锣鼓是一种传统鼓乐。古老的黄河文化,铸就了动人心魄的民间艺术,它以粗犷、剽悍、雄奇、自然的地域特色,表现了黄河儿女纯朴、率直、激昂、豪迈的情怀,因而被誉为“中国第一鼓”。
简介
绛州鼓乐据史籍记载可追溯至初唐。619年(唐武德二年)十一月,李世民率兵从龙门渡黄河,屯兵柏壁秦王堡,讨伐刘武周。新绛县还遗存着李世民屯兵柏壁时用的擂鼓台。据说当时的人们为庆祝秦王在各个战役中取得的胜利,创作了一部表现李世民部队的车轮声、马蹄声、人喊马叫声,并具有气壮山河气势的乐曲 《秦王破阵乐》。1988年,在北京举行的“全国龙年音乐周”中,新绛县农民业余鼓乐队上京演出,得到了国内外舆论的一致称赞。绛州鼓乐素有“地动山摇”、“闻声十里”之誉。绛州是山西锣鼓音乐的一方宝地。花庆鼓、汾南车鼓、穿相锣鼓,皆在此诞生;《秦王点兵》、《老鼠娶亲》、《厦坡上滚核桃》等都在这里升华。2012龙年春晚,绛州鼓乐团有幸参演,以《鼓韵龙腾》擂响龙年,气势磅礴恢宏。
以霍州、洪洞等五县市组成的临汾威风锣鼓队,曾赴京参加了第十一届亚运会开幕式,太原钢铁公司锣鼓队曾出访海外,并参加了柯受良飞黄和香港回归的文艺表演。当那些赤裸上身,头系黄巾,身挂彩带的演奏者们排开方阵,众臂齐挥,随着一声震天般的呐喊,进场擂鼓时,那动人心魄的鼓声,如波澜冲击九霄,似雷霆滚过天宇,以其雄浑壮阔的气势和撼天拔地的伟力,一展中华民族的阳刚之气,擂出了中华民族激昂奋发,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伟大精神。这正是威风锣鼓一鸣惊人、享誉海内外的根本原因。
作为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文化。山西的锣鼓文化有着悠久的渊源。《山海经·大荒东经》和《太平御览》 582 卷引《帝王世纪》都记载了这样一则上古神话:黄帝与蚩尤作战时,蚩尤非常厉害,“铜头啖石,飞空走险”,长着一副铜头,把石头当饭吃,可以飞空走险。后来,黄帝得到了一种奇特的野兽,其名曰夔,“以其皮为鼓,撅以雷兽之骨,声闻五百里,以威天下。”最后通过“声震三千八百里”的鼓声,使蚩尤为之震慑,终于将其降服。这里,夔并非实有的动物,而是像龙、凤、麟一样虚拟的动物。人们认为,夔这种动物神奇无比,用它的皮制作的鼓,其响声具有震慑力,可以除妖降魔,使人避灾趋利。这体现了古老的动物崇拜。
山西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这种原始崇拜意识也必然成为锣鼓文化的深层内核。在山西屯留县,传说当地“瞪眼家伙”这种锣鼓艺术,最早用于敬神祭祀活动,或天旱求雨,锣鼓手擂鼓时赤着身体,以示虔诚。在霍州一带,传说尧王时代当地便有以鼓乐祭神的习俗。在临汾、洪洞一带,有关于尧王把两个女儿嫁给舜后,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女儿回娘家,四月初八再到婆家,当地百姓都组织庞大的锣鼓队迎送,并相互竞赛,于是“威风锣鼓”应运而生。由此可见,山西锣鼓文化里积淀着丰富的神话、传说及图腾、巫术等古代宗教意识。它既富有新时代的风采,又是研究古代文化的活化石。
山西锣鼓种类繁多,内容丰富,总体风格以节奏强烈明快、场面壮阔见长。
种类
《威风锣鼓》、《花敲敲》、《瞪眼家伙》、《牙鼓》、《花鼓》、《转身鼓》、《扇鼓》、《黄河锣鼓》、《五虎爬山》、《太原锣鼓》等,达18种之多,各具特色。尤其是《威风锣鼓》、《黄河锣鼓》、《太原锣鼓》、《花敲敲》更为突出。
威风锣鼓
《威风锣鼓》主要流行在晋南的洪洞、霍州、临汾、浮山、襄汾、河津等地。最早表演人数一般为30人,分工是四人挎扁鼓,三人拍铙,四人击钹,一人敲小斗锣,18人敲锣鼓,表演时可原地、可行进,姿势变换灵活。后来人们逐渐扩大阵容,由30人发展为百余人,重大节日还专门组织几百人的大型表演。参加人员除青壮年外,还有老年和少年,近年还出现了不少“巾帼女子威风锣鼓队”。表演时演奏者身着民族服装,或黑色武士服,配戴墨镜,跨开双腿,挺起胸膛,仿佛有使不完的力量,气势磅礴,威武雄壮,擂出了黄河的“威风”。其曲牌也根据需要不断变换翻新,有以花草命名的,如《刺带花》、《乱插花》等;有模拟自然音响的,如《风搅雪》、《七虎下山》、《狮子滚绣球》等;有以鼓点和曲牌顺序取名的,如《一点子》、《五点子》、《七点子》、《七排》、《十三排》等;还有借历史故事命名的,如《单刀赴会》、《六出祁山》、《七擒孟获》、《唐王点兵》、《金沙滩》等。浓郁的地方气息,鲜明的民族风格、强烈的时代风韵有机融合,观赏后令人激动万分。
黄河锣鼓
晋南平陆县的《黄河锣鼓》,在秦、晋、豫黄河三角地带颇有名气。它源于春秋时虞国的宫廷锣鼓,迄今约有2000余年的历史,演奏队由120人组成,以黄河渡船形式出现,表演的内容有黄河春潮、黄河涛声、八面来潮、砥柱鸣澜等,用锣鼓钹铙模拟黄河的声响,惟妙惟肖,创造了完美的艺术境界。如表演黄河涛声,先是各种乐器轮番奏鸣,接着鼓点逐渐密集、激烈,敲到高潮,猛打猛收,演奏者的身体也前颠后扑,左摇右晃,表现了黄河波涛汹涌,帆船颠簸的情景,也表现了“弄潮儿”力挽狂澜、搏击风浪的英雄胆略。
太原锣鼓
《太原锣鼓》,阵容整齐.大气磅礴,所用乐器有大鼓、大铙、大钹,要求拍铙、击钹的两组人数对等,表演的曲目有“单一二五”、“双一二五”、“农村一二五”等。指挥者手中的红蓝旗仿佛象锣鼓队的眼睛,随着指挥的动作,队员们有节奏地表演着,其表演招数令人眼花缭乱。奏至高潮如江河大潮,浊浪排空,似阵阵春雷,震撼大地。女队与男队摆开阵势,竞赛高低,大有不获全胜不罢休的气概,博得了观众的喝彩。近年来,太原禁炮,每逢商家开业庆典,总要请上一两家锣鼓队助兴,总能引来路人围观叫好。
花敲敲
《花敲敲》,又称花庆鼓,流行于新绛县一带,演奏时以竹、木乐器为主,整个锣鼓队由30余人组成。有鼓24面,代表21个节令。中间四个主要演奏者,传说分别代表牛、虎、狮子、麒麟,以镇邪恶。代表曲目是《秦王点兵》。表现历史上秦王屯兵绛州.军民一片欢腾的热烈场面。
山西锣鼓艺术家
山西锣鼓以粗犷、剽悍、雄奇、自然的地域特色,表现了黄河儿女纯朴、率直、激昂、豪迈的情怀,因而被誉为“中国第一鼓”。
30年来,山西籍的锣鼓艺术家们继承传统、不断创新,把锣鼓事业敲到了世界的许多角落。
王秦安、王全惠、王绍曾、王平华、王治太、冯连宝、李建平、李春生、邢明轩、张晓鸣、寇玉锁、韩继生、裴光明、潘献英、樊贵锁荣获“山西锣鼓艺术家”称号。
常峰、李京利等15人荣获“山西锣鼓艺术杰出人物”称号。于秀伟等39人荣获“山西省锣鼓协会先进会员”称号。
对山西锣鼓艺术做出巨大贡献的国家一级演奏员淮海荣获“山西锣鼓艺术大师”称号。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3-31 23:00
目录
概述
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