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立第三中学旧址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山西省立第三中学旧址,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西岩山下的五周川,是民国时期的建筑遗存。
历史沿革
山西省立第三中学始创于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初名“大同府中学堂”。
山西省立第三中学前身是“大同府中学堂”,是在当时大同城内的“云中书院”的旧址上创办的。民国元年(1912年),学校迁入城内东街的“贡院”内,更名为“大朔中学”;民国二年(1913年),改称“山西省立第三中学校”;之后由于学校的发展需要更大的教学空间,而城内用地紧张,无法扩建。民国六年(1917年),政府决定由省库出资八万余元,在大同城西十里河畔购地500余亩兴建学校,新校舍与民国十年(1921年)建成迁入,投入使用。
1949年,山西省立第三中学改名为“察哈尔省立大同中学校”。
1952年,山西省立第三中学改称“大同市第一中学”。
1972年,山西省立第三中学更名为“大同师范学校”。
2003年,山西省政府撤销中师建制,山西省立第三中学设立为雁北师院大同分院。
2006年4月,山西省立第三中学更改为大同大学大同师范分校。
建筑格局
山西省立第三中学旧址,建筑平面布局中轴对称,总体布局规整有序。整个校园沿南北中轴线展开,主入口位于南面,依次布置着大门、办公楼、礼堂、十二间普通教室、图书馆与实验室,在整个建筑群西面布置着操场以及一些附属用房——学生食堂、澡堂等(现已不存),建筑占地面积约3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7401平方米。整个校园建筑中西结合,既继承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风貌又吸收了西方建筑的特色。校园从大门到主教学楼之间,依据功能空间的不同分为四个错落有致的院落。
大门到一层办公楼前,是一个开阔的院落,几何形规整对称的花园布局是借鉴了西方园林的造园手法。整个办公楼建筑贯通东西,对外遮挡了人们的视线,避免扰乱课堂秩序,对内与其身后的礼堂形成建筑体量上的对比,一层的办公室建筑不远处矗立着学校的礼堂,南北纵向布置的礼堂与东西横向布置的办公楼形成鲜明的对比;办公楼到12间普通教室之间,是以礼堂为中心建筑形成的院落,礼堂在中轴线上,将整个院落一分为二,分成东西两个花园,礼堂有四个出入口,这样的布置人流从四面都可以疏散,符合公共建筑的疏散需求,两边的花园也是几何形状规整形式的院落;礼堂再往北是由12间普通教室围合形成的方形院落,八横四竖布置的教室,围合成一个正方形的院子,各个教室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学生课间活动集中于中心的庭院;图书馆和实验室围合成一个院落,两栋建筑形制相同,轴线对称,平面呈L形,形成一个横向开阔的小院落。
主要建筑
校门
校门由八根方形砖柱组合而成,形成正门和侧门。正门两柱最高,侧门两柱次之。角柱最低,柱由基座,柱身和圆球形柱顶三部分组成,在两部分的交接处,使用多变的线角,既分隔又联系,起着过渡衔接的作用,使造型上显得更加完整。相间除正门和侧门外还夹有低矮的反拱型墙壁,上镶铁花栏杆。校门两侧的八字墙建筑,形成半开半敞,庄严开阔的空间。
办公楼
办公楼位于主入口后,是一栋典型的中西结合的立面形式。南侧主入口借鉴于中国古典建筑亭台的元素,像是一个改良版的中式“八角亭”,但屋顶的形式又类似于西洋穹顶的建筑风格,建筑立面的装饰元素又充满了西方几何式的砖雕元素在内。办公室楼是一个平面上中轴对称的建筑。办公楼长约91米,宽12.6米,为单层建筑,正面楼外有半出檐的中式廊柱雨棚,门廊为突出的亭式建筑。檐部和门窗均为西式作法。前后门贯通,后墙为碹柱式洞口,壁柱和倚柱式样为罗马塔司干柱式。门外加以中式面阔三间之抱厦,山花部分饰以二龙戏珠浮雕图案。旧行政办公区办公室大厅的屋顶采用蒙古包设计,且有装饰性图案,在屋顶还加有一个凉亭一样的小蒙占包,八角形的图案环绕四周,灵巧而朴实。整个屋顶的颜色为金黄色和红色。圆形房顶与方形的办公室形成一种对比,暗含“天圆地方”的哲学理念和“天人合一”的思想。
展览室
原实验室和图书馆后期用作展览室,硬山屋顶形式,平面呈T字形,单层建筑,建筑面积大约320平米。建筑横竖的两部分各设一个主出入口,形制相同,主入口前设有月台,月台上立着两根仿古希腊柱式的柱子,月台之上的雨棚也极富西洋色彩,雨棚的檐口立面从上至下分为三个部分,最下面是几何图形纹样的装饰;中间的纹样是仿照中国古典建筑元素——斗拱的砖雕纹样;最上方立有一段石栏杆,转角处有一高起的立柱。主入口的立面处理手法很细致独特,即像是中国古典建筑的山墙结构,又与西洋建筑的山花结构类似,中西结合的特点明显。
礼堂
礼堂是整个校园建筑中建筑单体体量最大,建筑装饰最复杂建筑。礼堂总体面阔五间,进深九间。礼堂原为三层,顶端建有一白色钟楼,于1951年翻修时拆除了,现存二层。礼堂位于整个校园建筑群的中央偏前段的位置,在围成花园的十二座普通教室和办公室中间。礼堂的建筑面积大约为760平方米,有六个出入口,东、西两个出入口造型相对朴素,拾六级台阶而上,门的左右两边为两个简单的立柱,门洞上方为半圆拱的造型,东、西入口对称布置,造型相同。整栋建筑的主入口位于南侧,南立面建筑风格庄严稳重,整个立面造型中轴对称,门洞上部为半圆的拱形,位于整个立面的正中,入口月台三面踏步通行,台基上立有四根汉白玉质地的科林斯柱式立柱,支撑在雨棚的入口处。雨棚檐口上方是西洋几何图案的砖雕和混凝土栏杆组成的矮墙,礼堂正立面一层窗户的样式为方框拱顶形,窗户上下都有纹样装饰,以弧线的云纹装饰为主;二层的窗框是由矩形窗框和向上凸起的尖角组成的,周围没有其他的装饰,一层窗框柔和而精美,二层窗框简约而大方。在南立面的转角处由壁柱做装饰,一二层也分别呈现不同的形态,一层为简单的方形柱式,二层为古罗马的“多立克柱式”,在南立面的屋檐转角处还有雕刻的大象样式的装饰物,一二层之间的壁柱靠叠涩和线脚衔接过渡。整个立面从立面风格到细处的装饰纹样都呈现一种中西结合的形式。
礼堂的北立面入口处的踏步是呈曲线的形态展开,模仿了西方建筑的踏步设计方式,踏步平台的下方还有一拱洞。北立面的入口处门楣上刻着的“立志”二字为当时的校长苑友梅所提,在北入口五边形的每一个转角处都装饰有一个类似垂花门檐柱样式的小壁柱,突出了北侧主入口的地位;北立面主入口的两边各有一个次要入口,设简单的雨棚和踏步;一层窗户为下方形上拱形的窗框,二层开假窗,无窗洞,有一个装饰性的三角形山花突出墙面。
礼堂的东、西立面对称布置,九开间,入口位于第五开间,无雨棚,有入口处踏步;窗户形制不同于南、北立面,但一、二层表现为两种不同的形制,一层为纯西方样式,其装饰元素取自于西方的“双圆心尖券”的元素,嵌在一个下方上半圆拱形的窗洞中,并退后,窗间墙上的方形壁柱突出于墙面;二层也是基本同样的手法窗框为分开的两个条窗的造型,窗框上方有突出于墙面的三角形“山花”,在三角形“山花”和矩形窗框之间还有疑似模仿中国古典建筑最著名的斗拱的造型,二层窗间墙上的壁柱为圆形的。
历史文化
革命斗争
民国十三年(1924年),中共北京区执委派党员来大同,加强在学校的学生中开展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于是大同和张家口铁路工人中的地下党员和进步分子积极地在大同学生中开展活动,他们与山西省立第三中学及省立第三师范的进步学生多次开会,研究如何进行革命工作;民国十四年(1925年)6月初,上海五卅惨案消息传来,王振翼、杨凤楼等组织工、农、商、学、兵各界人士代表30余人在省立三中礼堂召开声援五卅运动筹备会,省立三中学生代表王孟樵、省立三师代表兰连成、付道彝兄弟,山西省立第五女子中学代表王振节等人积极参加。会议决定成立“大同各界沪案后援联合会”,并一致通过了在大有仓广场召开民众大会以及会后游行示威,组织募捐义演活动以救济死难同胞家属等各项决议;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5月,山西省立三师学生联合省立三中、省立第五女师和大同县乡村师范学校的同学,举行集会,声讨阎锡山和大同国民党当局镇压学生运动的罪行。会后进行游行示威;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山西省立三师学校学生组织起抗日救国会,发动师生及各界人士捐助抗日将士。7月间吉鸿昌攻克多伦等地的消息传来时,省立三师抗日救国会还派马太和等十多位学生代表携带募捐的钱物前往张家口前线进行慰问;1949年4月,大同师范学校校友刘永茂到四牌楼一带张贴欢迎解放军的巨幅标语时遭到警察的毒打,全校师生联合三中、女师校友,一连几天袭击警局,围攻国民党大同领导组。
价值意义
山西省立第三中学旧址是山西近代教育快速发展时期的成果,其校园整体布局整齐有序,单体造型新颖独特,细部装饰精致,且保存完好,在山西省近代建筑史上也是一组地位重要的建筑。同时,山西省立第三中学也是重要的革命遗址。
保护措施
2006年5月,山西省立第三中学旧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旅游信息
地理位置
山西省立第三中学旧址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西岩山下的五周川。
交通信息
自驾:自山西省大同市平城区人民政府开车前往山西省立第三中学旧址,路程约9.5千米,用时约21分钟。
最新修订时间:2025-01-08 09:09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