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蛭
蛭纲动物
山蛭俗称旱蚂蟥,,蛭纲(Hirudinea)环节动物的1属。山蛭常栖息于我国南方潮湿的山区草地或竹林里,是山林中有名的“吸血鬼”。又称草蛭。蛭纲,水蛭科。体略呈长椭圆形,长约3cm。常栖息在山林中,当人畜行经其旁时,就附着于胫股部,或钻入皮内吮吸人畜血液,被螫之处易生疮肿,如日本山蛭(H.japonica)。
简介
山蛭也叫旱蚂蟥,在动物分类上,它和蚯蚓同属环节动物。山蛭常栖息于我国南方潮湿的山区草地或竹林里,是山林中有名的“吸血鬼”。
山蛭身体分成27节,头尾各有一个吸盘,前吸盘的中央是口,口内有三个肉颚成“Y”形,每个肉颚的纵脊上有一列小齿。当人或动物在山林中行走时,山蛭就不知不觉地爬到腿上,乘机拦路打劫。它用两个吸盘牢牢地吸着皮肤,再用口中的颚在皮肤上切开“Y”形的伤口,吸食血液。由于山蛭口里能分泌抗凝血的物质,破坏了血液中血小板的凝血功能,因此被山蛭咬过的伤口常血流不止。在医院里,医生也常利用这一特性,用山蛭或其他蚂蟥来治疗病人的局部充血。
除此之外,还有生活在水里的水蚂蟥,如吸血的医蛭和牛蛭,寄生于人畜呼吸道中的鼻蛭,危害鱼类的鱼蛭等等。虽然蚂蟥都不是好家伙,但水蛭却能准确地预报天气,因为它对水中缺氧十分敏感。在下雨前,气压低、湿度大,水中缺氧,水蛭呼吸十分困难,所以在水中焦躁不安,上下翻滚,预示暴风雨就要来临。
形态特征
体呈亚圆柱形,后端粗大,从后向头端渐尖,口腔内有肌肉质颚,后吸盘有明显的放射肋,肛门区有呈三叶状耳状突起。山蛭身体分成27节,头尾各有一个吸盘。前吸盘的中央是口,口内有三个肉颚成“Y”形,每个肉颚的纵脊上有一列小齿。
生活习性与繁殖
山蛭是陆地吸血的蚂蟥,在中国主要的有日本山蛭(H.japonica)、天目山蛭(H.tianmushana)、海南山蛭(H.hainana)、盐源山蛭(H.yanyuanensis)等。
日本山蛭体长25~36毫米,体宽2~3.5毫米,体色黄褐,有深绿色背纵纹3条,广布于滇西、西南部,喜欢在草丛基部潜伏,如人畜走过,日本山蛭会用尺蠖式运动,迅速爬上人畜,在脚、小腿、颈等处吸血,在15~30分钟内吸饱掉落而去,伤口流血要继续1小时以上才停止,可因抓痒引起继发炎症化脓。日本山蛭清晨与雨后极为活跃,中午前后及干旱时较少活动,繁殖季节5~10月,6~8月数量最多。山蛭所产卵茧是圆的,茧壁分两层,内层光滑,外层为蜂窝状或海绵状。
种类
森林山蛭(学名:Haemadipsa sylvestris)为山蛭科山蛭属的动物。分布于印度尼西亚、缅甸、印度、越南以及中国大陆的云南等地,主要栖息于水附近或水中。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缅甸长林山。
海南山蛭(学名:Haemadipsa hainana)为山蛭科山蛭属的动物。在中国大陆,分布于海南等地,多见于山区的山溪旁、竹林及低洼地、隐藏在潮湿的石块、腐木以及干牛粪、草丛基部、土壤裂缝中。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海南。
危害
在存在山蛭的山区,山蛭是人、畜的主要虫害之一。
盐边县内山蛭,主要生活在海拔1550-3650公尺的林区、牧场、人畜通道、耕地、沟坎的草丛枝叶上及泥团、石块下部。当人畜经过时,它即由隐蔽处运动到暴露部位。一般虫口密度1-17条/平米,最高密度123~155/平米,一颗草上常栖息着5-60条。人畜每行100公尺,将受到150-300条山蛭攻击。
山蛭以吸吮人畜血液为生。它一年吸血1-3次,每次吸血为自身体重的3-15倍,最高达30倍。吸血时还分泌一种止痛剂,一种抗血凝剂,故人、畜被叮吮时既无疼痛感,又流血不止。山蛭离体后,人、畜伤口继续流血40-330分钟,随之发生痛、痒。据调查,牛羊群在山蛭分布区放牧,平均每头每天被叮吮2-30次。人、畜被叮吮后皮肤往往感染,奇痒,疼痛,烂,眼周或眼角被叮后可以双眼失明,重者母畜流产,甚至出现全身败血症或脓毒血症。在择木龙彝族乡一些严重地区因山蛭危害,牲畜死亡率和繁殖率相近,牲畜发展缓慢,是群众生活贫困的原因之一。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9-26 21:38
目录
概述
简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