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溪待渡图
五代关仝创作绢本水墨画
《山溪待渡图》是五代画家关仝创作的一幅绢本水墨画,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画作内容
画面上数峰并起,主峰耸立,山峰峭拔,山势雄伟,林木丰茂,石体坚凝。此画是夏季风光:山头杂树点染,所以山头和谷间有繁密的树木,两山间飞瀑倾泻,流水闻声。左侧积流汇成河泊,水波动荡。山下烟林掩映,古刹柴关,隐约可见一茅舍掩映其中,杂树簇拥,坡岸之侧溪流击艇,山坡脚下岸边有一叶小舟;山脚农舍交错,树木丛生。对岸有策驴唤渡者行于岸上,正意待渡。
此幅无名款,右上有乾隆丁亥御题、诗题篆书“关仝山溪待渡图”亦无款署。
鉴藏玺印有:“八玺全”、“乐寿堂鉴藏宝”、“五福五代堂古稀天子宝”、“八徵耄念之宝”、“宣统御览之宝”。
收传印记有:“群中玉秘”、“张氏蓬山珍藏”、“囗囗之后”。
创作背景
关仝因创造不同的风格而自成画派,且源于荆浩,并表现北方中原地区高山巨壑雄伟劲拔的特色,其画派被称为五代宋初山水画中的“北方派”。《山溪待渡图》就是关仝表现北方山水画派的典型风格。
《山溪待渡图》以“待渡”作为题材,“待渡”题材包括行旅孤艰、桃源理想、君子处世、贤士待召、佛教之度等意蕴。待渡的行为可以发生在不同的情境中——归乡、出行、送别、归隐、入仕,或是去往神仙仙境等。人的心境也会随之有所不同,有急切彷徨、孤独衰愁之人,亦有闲适自如之人在绘画领域中,《山溪待渡图》就是以“待渡”作为主题的绘画作品。
艺术鉴赏
构图
《山溪待渡图》强调的是山和溪,山体正面主峰突危,两峰环抱之。山势直立,占构图中轴线,相当稳定。这种构图方式在古代早期山水画中常见。作者将厚重的景物集中在画面右侧和下部,左侧以突兀大石为主,割断上方远山和下方溪水组成的淡色块,取得了均衡变化的效果,稳定中求险势,峻拔中取墩壮。近处平坂体现了山岩的一个平面,使矗立的峰峦有了一个明确的基座。
技法
作者用勾染和皴法的技巧语言表现了由近处平坂逐级登高、变换上升,直达山巅的深远和高远韵势,宛如一首浑壮响亮的交响乐曲,节奏鲜明地推向高潮。溪水的表现则像交响曲中清晰流转的弦乐演奏,它由两峰相接处飞流而下,泻入深渊,又从岸边巨石夹缝中流出,汇入溪涧,溪涧水势浩繁,颇具清寒深湛之意。这里山与溪的表现融为一体,不可分割,它们既有鲜明的黑白对比,又有盘折曲屈的紧密联系,各领阳刚阴柔之美,汇成一幅大自然的壮丽画面。
在山体的处理上,关仝采用了由他和荆浩首创的皴法技巧,使之更加结实浑厚,更富立体感。此图皴法相当细密:其皴法变化根据景物而为之,山石皴法根据质量、形体状貌而施以不同轻重、粗细、疏密走向的皴点;各种树木的皴法,依据树种、远近、老木、新枝等变化。
名家点评
烟台大学建筑系美术学教授李鸣:此图以写实的手法,通过描绘大自然的英姿,充分表达了作者对自然本身的崇拜和对生活的热爱。这也正是这幅图美妙的意境所在。《山溪待渡图》虽不一定是关仝的真迹,但它仍是一幅不可多得的水墨山水画的杰作。
历史传承
据“群玉中秘”、乾隆诸玺,可知此图曾入藏金内府和清宫。《石渠宝笈续编》著录,历代定为关仝真迹。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作者简介
关仝,约907—960间,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五代后梁画家。一作关同。关仝画山水早年师法荆浩。关仝喜作秋山、寒林、村居、野渡、渔村山驿的生活景物,他所画山水在立意造境上能超出荆浩的格局,而显露出自己独具的风格,被称之为关家山水,是荆浩画派的有力继承者,与荆浩并称为荆关。与李成、范宽形成五代、北宋间北方山水画三个主要流派,并与荆浩、董源、巨然并称五代、北宋间四大山水画家。传世作品有《山溪待渡图》、《关山行旅图》等。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4-08-30 17:49
目录
概述
画作内容
创作背景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