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楂花腐病
植物病害
山楂花腐病是由山楂链核盘菌引起的、发生在山楂的病害,主要为害叶片、新梢和幼果。叶片上初为短线条或点状小斑,后扩展呈红褐色至棕褐色病斑,病叶枯萎。天气潮湿时在病斑上有灰自色霉层。新梢多发病呈红褐色病斑。幼果产生褐色斑点,后扩展到整果,病果变暗褐色腐烂,溢出粘液,最后脱落。
病原特征
山楂花腐病病原为山楂链核盘菌(学名:Monilinia johusonii (Ell. et Ev.) Honey),属子囊菌亚门真菌。子囊盘肉质,初为淡褐色,后变为灰褐色。子囊盘的发育过程,由丝状逐渐发育呈火柴梗状、高脚杯状,最后形成完整的子囊盘。成熟子囊盘径3~12毫米,平均5.4毫米;子囊盘柄长1~18毫米,平均9.7毫米。柄的长短与越冬病果上面覆盖物厚度有关,无覆盖物的柄短,有覆盖物的柄长。盘上着生棍棒状子囊。子囊无色稍弯曲,大小为(84.0~150.7)微米×(7.4~12.4)微米,平均126.6微米×9.1微米。子囊孢子单胞,无色,椭圆或卵圆形,单列,大小为(7.4~16.1)微米×(4.9~7.4)微米,平均10.7微米×6.4微米。子囊间有侧丝。
图注:1.子囊盘;2.分生孢子;3.子囊及侧丝;4.子囊及子囊孢子
为害症状
山楂花腐病为害山楂的叶片、新梢和幼果。展叶后4~5天的幼叶受侵染,初为短线条状或点状褐色小斑,扩展后垒红褐色或棕褐色大斑。病班扩展迅速,从开始发病经6~7天即可扩展到叶片的1/2~2/3,病叶遂即萎缩枯死。天气潮湿时,病斑上生出一层灰白色霉状物,即病菌的分生孢子。通常以一个叶片上产生一个病斑的居多,有的叶片也能产生2~3个病斑。叶上病斑可扩展到叶柄,严重时直达叶柄基部。病叶最后焦枯脱落。新梢发病多在树下部萌蘖枝上,系由新梢顶部叶片病斑扩展所致,即新梢顶部叶片发病后,逐渐向下扩展至叶柄基部,再蔓延到幼嫩的枝梢上。病梢的症状,初为褐色斑点,后变红褐色,病斑环绕枝条一周后病梢即枯死。新梢从发病到枯死只需3~4天。幼果发病多在落花后10天左右,在果面上出现直径1~2毫米的褐色小斑点,病斑发展迅速,2~3天后即扩展到整个果实,幼果变暗褐色,腐烂。病部表面有粘液,并有酒精气味。幼果发病7~8天后即开始脱落。剖视初显症状的幼果,果肉至果心的腐烂部分,远远超过外观症状的范围,幼果发病是从果心开始,逐渐向外扩展,亦即病菌分生孢子在开花期由柱头侵入造成的。
侵染循环
病菌以菌丝体在落地病僵果上呈假菌核形式越冬,翌年春季,地面潮湿处的病僵果上能长生子囊盘。据中国辽宁省鞍山地区调查,子囊盘开始出现在4月下旬,5月上旬达到盛期,5月下旬以后停正发生。子囊盘发育适宜温度为8~14℃,土壤含水量为30~40%。子囊孢子借风力传播,是初侵染来源。先造成嫩叶、新梢发病,在病部产生分生孢子,孢子萌发后经花器与柱头侵入。再造成果腐。
流行规律
山楂花腐病的发生,与当地气候条件有密切关系。若山楂展叶后至开花期间多雨、低温,则叶腐、果腐往往大流行。通常展叶后多雨,叶腐较重;开花期多雨,易造成果腐流行。温度是影响物候期早晚的重要条件,也左右着发病期的早晚。高温、商湿出现早的年份和地区,发病早;反它则晚。同时早春温度偏低时,延缓了展叶开花时期,增加了病菌侵染机会,发病也重。
一般山地果园发病比平原果园重,沟谷地又比坡上地病重。晚熟品种比早熟品种发病重。如大金星、小金星、丰收红等早熟品种发病较轻,四方头、辽红为中感品种,而二猴头为高感品种。
防治方法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4-24 10:15
目录
概述
病原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