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叠肚(Rubus crataegifolius Bunge)是蔷薇科悬钩子属植物,直立灌木,高1-2(3)米;枝具沟稜,幼时被细柔毛,老时无毛,有微弯皮刺。单叶,卵形至长卵形,长5-12厘米,宽达8厘米。花数朵簇生或成短总状花序,常顶生;花梗长5-10毫米。果实近球形,直径约1厘米,暗红色;核具皱纹。花期5-6月,果期7-9月。
形态特征
直立
灌木,高1-2(3)米;枝具沟稜,幼时被细柔毛,老时无毛,有微弯皮刺。单叶,卵形至长卵形,长5-12厘米,宽达8厘米,开花枝上的叶稍小,顶端渐尖,稀急尖,基部心形或近截形,上面近无毛,下面脉上有柔毛和小皮刺,边缘3-5掌状分裂,
裂片卵形或长圆状卵形,有不规则缺刻状锯齿,基部具掌状5脉;叶柄长2-5厘米,疏生柔毛和小皮刺;托叶线形,几无毛。
花数朵簇生或成短
总状花序,常顶生;
花梗长5-10毫米,有柔毛;苞片与托叶相似;花直径1-1.5厘米;
花萼外面有柔毛,至果期近于无毛;萼片卵状三角形或 卵形,顶端渐尖;花瓣椭圆形或长圆形,白色,几与萼片等长;雄蕊直立,花丝宽扁;雌蕊多数,子房无毛。果实近球形,直径约1厘米,暗红色,无毛,有光泽;核具皱纹。花期5-6月,
果期7-9月。
产地生境
分布于朝鲜、日本、俄罗斯远东地区和中国;在中国分布于黑龙江、辽宁、吉林、河北、河南、山西和山东等地。生长于海拔300-2500米的向阳山坡灌木丛中或林缘,常在山沟、路边成群生长。
繁殖方法
牛叠肚生产上采用根藻繁殖和扦插繁殖。
根蘖:选择地茎2厘米以下,生长健状、无病虫害的苗木, 将地上部分留4-5个芽,进行短剪。第二年春天苗木留1-2芽,进行短剪,以促进大量根蘖萌发,秋季把地上部分修剪成40-50厘米高,第三年春季在芽开始萌动前带根分株,得到成苗。
扦插:选择生长健壮、无病虫害的植株,挖取其根系,剪成15-20厘米长的根段,按株行距20厘米×30厘米进行栽植,埋土压实,浇水,约10天,可生根发芽,得到幼苗,扦插时将有芽的一端向上栽植。
栽培技术
栽植
栽植前要进行整地,施肥,亩施腐熟的农家肥500千克,之后深翻,做成大垄,按行距4米,株距1米,进行栽植, 栽植时一定要培土、压实,之后浇水,搭遮阴棚。
抚育
中耕除草:在植株生长旺季,要及时除草、松土。因根系主要集中在15-35厘米的表土层,故松土深度不易超过8厘米。第二次抚育在夏初进行行内松土,行间中耕,第三次在果实收后10天内除去老枝,并进行松土除草。
水肥:施肥一般1年施3次,结合除草、松土进行,第一次在5月,植株抽梢萌枝前进行施肥,促进萌发新枝,按氮磷钾2:1:1的比例进行施肥,最好配合腐熟的农家肥进行施用。第二次,在幼果期,以钾肥为主,促进果实增大,提高产质量。第三次,在果实采收后,施用腐熟的农家肥,以改良土壤。炎热和干燥天气,要及时浇水,梅雨季要及时进行排水、排涝,防止田间积水。
植株修剪:在早春植株休眠期进行,修剪时要剪掉全部折损的和受冻害枝条,在春季修剪时要留2年生结果枝条, 在1.5米高处进行高位短截,对顶梢进行轻修剪,可促进枝条多生长。2年生枝条须在采果结束立即剪除。
采收
果实的采收一般为3天1次,成熟的标准是果与果柄刚刚分离,果为橙色,并开始变软,要及时采收。
病虫防治
病害主要有黑斑病、褐斑病、白粉病。虫害主要是蝽。
病害
危害症状:主要危害叶片。病斑圆形至近圆形,褐色或暗褐色,有轮纹。病斑生有黑色物。
防治方法:
危害症状:主要危害叶片,是丁香的重要病害,最初病毒在叶片上产生圆形或近圆形至不规则形病斑,边缘有褐色细线纹,中部呈浅褐色,大小4-11毫米。后期病斑上生出黑褐色绒毛状小点,也就是病原菌的子实体。发生严重时,叶上病斑布满叶面。
防治方法:早春丁香发芽展叶后,一旦发现病害,要及时喷洒50%苯菌灵1100倍液或50%甲基硫菌灵900倍液,50%多菌灵700倍液。严重时要连续喷施2次,喷施间隔15天。
危害症状:病害初发生时,有零星粉状病斑,以后逐渐扩大成一片,整叶布满了白色的分生孢子和菌丝体。逐渐白色的粉霉层变成灰白色稀薄的灰尘色,并陆续出现黑色小颗粒状的闭囊壳。严重时,植株萎蔫,甚至死亡。
防治方法:
虫害
危害症状:多为植食性,刺吸植物茎叶或果实的液汁,对牛叠肚果实危害严重。
防治方法 :
主要价值
牛叠肚果实可鲜食,其根可入药,具有祛风利湿的功效,民间常用于治疗肝炎、风湿性关节炎等;现代研究表明,牛叠肚具有抗菌、消炎、抗癌、抗氧化等作用;根茎皮可提取栲胶,也可作为造纸和纤维工业的原料;另外,该树种耐寒,攀缘性和滞尘能力强, 花果均可观赏,是果树育种、庭院垂直绿化以及生态造林的先锋树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