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重庆数十万山乡农民手持一根竹杆涌进山城,帮助市民肩挑背扛,爬坡上坎,给重庆这个城市带来了活力和喧嚣。这支“棒棒军”无序的劳动,构成了特殊的打工阶层,方便了市民生活,也给城市带来了麻烦。该剧剧情里没有豪华的场景和深刻的经济改革活动,但却又实实在在地反映了普通老百姓的情感涌动和生活变化。“棒棒军”随着改革的速度进程终要消失,但却无法回避地给山城的改革留下重重的一笔。
1993年寒冬腊月的一天,王逸虹与重庆电视台导演束一德在北京中央戏剧学院招待所偶遇。在了解王逸虹有中央戏剧学院文学系研究生学历,在川剧团干过十余年,还有川剧原创获奖剧目的经历后,说了一句“以后我们好好合作一把!”。大概一年后,束一德与制片主任陈文诗找到王逸虹,问王逸虹有没有创作打算。
编剧王逸虹想到农民和农村,觉得自己一下子有灵感了。1970年的时候,王逸虹曾在农村当知青,两年的知青岁月里,王逸虹和农民同吃同睡,同感同悲。有了生活来源,王逸虹毅然“受命”,很快和该剧导演束一德一起,在党校招待所租了一间客房,不分昼夜地开始了《山城棒棒军》的剧本创作。
该剧反映的是山城人民经历过的时代,还有它反映的是市井普通老百姓的生活。很多观众在看这个电视剧的时候,都觉得这个事情好象发生在他们身边。人物性格塑造到位,都非常的农村生活化,与城市生活形成明显反差。(新华网评)
方言剧《山城棒棒军》开播,在重庆乃至整个西南都引起了轰动。该剧的热播,也使重庆棒棒军全国闻名,成为一道“独特的民俗文化景观”、一张非正式的“重庆名片”。如今,剧中的主角、主题歌已成为一代人的共同回忆。(重庆晨报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