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1960年发表。1955年,团县委副书记、共产党员
邓秀梅奉命来到偏僻山村
清溪乡和农民一起建立合作社,但一些私心较重的老农却不肯入社。
邓秀梅对他们进行耐心细致的
思想教育,并挫败了阶级敌人的破坏活动,合作社赢得了秋季丰收。作品善于运用
方言土语,富有浓郁的
地方色彩。
《山乡巨变》以农业合作化运动初级社在全国普遍建立和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作者周立波通过回到湖南省益阳市清溪村老家,扎根基层积极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并与广大乡民建立深厚的情谊,在积累了深刻的农村现实生活体验和农业合作化经验基础上进行创作的。
《山乡巨变》是一场新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巨变。小说通过方言口语的运用,营造了浓郁的乡土文化氛围;通过栩栩如生的笔法,塑造了鲜活的人物形象;通过生活细节的把握,增强了故事的可信可感。上卷主要讲下派干部邓秀梅,一个“舍得干,不信邪,肯吃苦耐劳,能独当一面”的青年干部下放到清溪驻点,与当地干部一起艰难而坚定地推动农业合作化运动的故事。下卷则讲高级社建成,以刘雨生和新生力量陈孟春、盛学文等齐心协力经营合作社,对单干户并未要求强制入社,反而给予适当帮助,最终以合作社大丰收的事实展示出集体力量的巨大优势促使单干户转变观念,自愿加入合作社的故事。
小说从乡村现实生活经验取材,书写着广袤中国大地上地一个小乡村在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时代变迁,这中间,有土地制度的改革,有从落后的小农生产到集体制、合作社的规模生产的转变。作者则扎根其中、融入群众,以生命去体验的真切感受,凝结出自己的满腔热忱与希冀,抒发着乐观坚定的理想信念,用自己典雅细腻的笔触献出了对新中国社会主义历史变革中农村发生翻天覆地巨变的一曲由衷的赞歌。
《山乡巨变》是一场对农民私有制思想改造提升的巨变。小说以六十多年前,人们刚结束旧社会的苦难生活,走向新生之后在希望的田野上辛勤劳作,努力提高自己的生活环境为背景展开。但是,社会和个人的改变,总是与一定的时代和大的社会环境密切联系的,那时候,国家经济、科技、文化水平的不高还无法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还不能满足当时人们对物质文化的需求。于是,为摆脱贫困,充分发挥出社会主义优越性,一场触及数千年封建社会根本的农业合作化运动在中国广大农村开始了,这就需要争取广泛的群众认同和支持,然而由于部分农民受到传统观念的束缚、根深蒂固的私有意识和陈旧陋习等,严重阻滞着合作化运动的顺利开展,如小说中对于“中间派”陈先晋、盛佑亭等,“固执派”王菊生、张桂秋等老式农民,如何争取他们入社、改造其思想观念成了推动合作化需要直面的困难和矛盾。但信念坚定且执着的“邓秀梅”们,通过依靠党团组织,扩充新生力量,吸纳盛淑君等积极分子入团,组建合作化宣传队,调动妇女的宣传积极性,以宣传标语全覆盖,入耳、入脑、入心的水滴石穿般教育,逐步打消农民的顾虑、转化他们的保守思想,认识合作社的优势,进而自愿主动加入合作社,为后续充分发挥出合作社集体生产优势喜迎丰收,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生活做了思想上的动员。
《山乡巨变》的可贵之处,在于它为
中国当代文学的人物画廊,又增添了邓秀梅、刘雨生、李月辉、“亭面糊”、王菊生、张桂秋等一批个性鲜明、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
特别是“亭面糊”这位老农,简直就是《暴风骤雨》中那个逗人发笑的老孙头的
亲兄弟,显得十分丰满并富有
立体感。
在人物形象塑造上,《山乡巨变》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刻画了一批
合作化运动中的先进人物形象。
作者善于在尖锐的矛盾冲突中,通过富有个性的行动,突现
人物性格。学习
古典小说刻画人物的技法明显可见。
《山乡巨变》具有浓郁的南国的地方特色,
湖南山村清秀俊美的乡风水色和当地特有的风情民俗,赋予小说一种特殊的文化蕴涵,并创造出令读者心驰神往的优美意境。
周立波是驾驭语言的巨匠,《山乡巨变》中语言洗练流畅,清丽自然;人物对话幽默风趣,含蓄传神。特别是对
湖南方言土语的运用,更见语言大家的功力。
周立波(1908—1979),原名
周绍仪,湖南
益阳人。1934年参加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翻译肖洛霍夫的长篇小说《
被开垦的处女地》(第一部)和
基希的
报告文学《
秘密的中国》。1939年赴延安。解放后任湖南省文联主席等职。著有长篇小说《山乡巨变》《
暴风骤雨》及短篇小说《湘江一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