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县长城分两类:一为汉长城,建于西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距今已2000多年。全长98.5公里,呈东西走向。由壕沟、自然河烽燧构成。全线以壕沟代替墙垣,虽年代久远,仍清晰可见。二为明长城,建于明隆庆六年(1572年),距今已有400多年。明长城由黄土夯筑的墙、墩、列障构成。走向、长度都和汉长城相同。汉长城在北侧,明长城在其里,两者相距在10—80米之间,平行延伸,像这样不同历史年代修筑而同时并行且留存较为完整的长城段在国内实属罕见。山丹汉明长城是国内保存最完整的一段古长城,被誉为“露天博物馆”。
2005年11月中旬,日本国家电视台NHK摄制组受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委托,来甘肃山丹拍摄当地汉明长城影像。被专家誉为“长城露天博物馆”的山丹汉明长城,作为中国著名世界文化遗址之一的古长城遗址重要保存段,引起世界关注。山丹位于河西走廊中部,是古丝绸之路的重镇。汉明长城在山丹县境内由东向西蜿蜒近200公里。其中的汉壕始修于汉武帝时(公元121年),以壕沟代替墙,埂上筑烽燧,长约 100公里,现存10余公里。明长城修筑于嘉靖万历年间,以黄土或黄沙土板筑的墙、墩、列障组成,全程282.7公里,现存98.5公里,最完整的为新河驿附近的长城。本次前来的日本NHK摄制组,计划历时一年半完成我国30多处世界文化遗址的拍摄取景工作。对长城遗址,他们主要在北京、河北和甘肃省的山丹、嘉峪关选点摄制。据陪同前来的中国长城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董耀会介绍,片长45分钟的中国古长城遗址影像完成制作后,将于2006年初交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存档,并在我国、日本等世界各国陆续播放。
由
中国长城学会等单位共同发起,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等全国10多家新闻媒体参与的“2006中国长城新闻采访万里行”活动抵达甘肃省山丹县,聚焦山丹汉明长城,向公众普及保护长城的科学知识,调动全民保护长城的意识,引起全社会对长城保护现状的关注。
汉明长城在山丹县境内由东向西蜿蜒近200公里,平行延伸。其中的汉壕始修于汉武帝时(公元121年),以壕沟代替墙,埂上筑烽燧,长约100公里,全程282.7公里,现存98.5公里,是迄今国内保存最完整的夯筑长城。像这样不同历史年代修筑而同时并行,并留存较为完整的长城段在国内绝无仅有。
汉明长城是不同历史年代的建筑丰碑,而妥善保护则是连接过去、现实和未来的纽带。为此,山丹县成立了长城文馆所,长城沿线的老军、陈户、位奇、清泉、东乐等乡镇聘请了兼职长城文物保护员,加强了对长城的管理保护,并且通过对境内长城的进一步清查,再次公布了长城的保护范围,设置了保护标志,禁止在城墙上采土、挖掘放牧窑洞等违法行为。老军乡搬迁了长城沿线的农舍、畜棚,回填了过去乱挖的窑洞,疏通了排洪渠道,古长城与农区形成了隔离保护带,使境内的汉明长城遗址得到有效保护,重点地段古长城的保存完整性在全国绝无仅有,宛如横空出世的苍龙,蜿蜒起伏,格外壮观
据
中国长城学会的最新调查报告显示,(明代)万里长城有较好墙体的不到20%,有明显可见遗址的部分不到30%,墙体和遗址总长度不超过2500公里。
为了加强对长城的宣传,山丹县于1992年在新河驿新建了长城文物陈列馆,搜集各个时期的长城图片和资料200余件,征集相关文物100余件。自1998年改建开馆以来,国内外参观者达30多万人次。山丹县加强对长城的保护,专门成立了长城文馆所,并在沿着长城坐落的老君乡、陈户乡、清泉镇等5个乡镇设有长城文物保护员,有效制止了人为破坏。每年还动员群众沿长城两边植树造林,减少了风沙对长城的侵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