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医学院免疫学研究所建立于新山大成立之际,原属
山东医科大学微生物学与免疫学教研室。黄翠芬教授(工程院院士)、荆永志教授、李辉教授、吴光照教授及孙汶生教授历任该室主任。
免疫学研究所首任所长为汶生教授,现任所长为张利宁教授。1978年获国家学位办批准设立研究生免疫学与微生物学硕士学位点,1996年设立免疫学硕士学位点,1999年设立免疫学博士学位点,2001年建立
博士后流动站。2004年加入国家985-II期工程重点建设项目,承担心血管免疫平台建设。
免疫学研究所现有工作人员16名,教授8名(其中兼职4人),副教授4人,讲师3人,助理实验师1人。目前博士研究生导师4人、硕士研究生导师6人,60%的教师具有博士学位。免疫所的主要任务包括教学、科研和研究生培养。
承担学校临床医学、口腔医学、预防医学、药学、护理专业本科5年制、6年制英语班和7年制医学免疫学教学;承担全校本科基因工程学(选修)的教学;承担临床医学留学生医学免疫学教学;承担博士、硕士研究生的医学免疫学、
分子免疫学、基因工程学、基因工程学实验技术、医学免疫学实验技术和分子免疫学实验技术等6门课程的教学。目前,留学生巴基斯坦班全部用英语进行教学,6年制英语班和7年制研究生采用双语教学,承担山东大学《医学免疫学》名牌课程建设项目和新形势下的教学改革任务。
免疫学研究所现已具有招收培养博士后、博士、
硕士研究生的能力。1978年成为国家首批免疫学与微生物学硕士学位点,获得培养免疫学研究生的资格;1996年设立免疫学硕士学位点,获得授予免疫学硕士学位的资格;1999年建立山东省第一个也是目前唯一一个免疫学博士学位点,2001年建立博士后流动站。自1978年以来,共培养免疫学硕士研究生112名,博士研究生12,博士后1名。目前在读硕士研究生26名,博士研究生13名,博士后3名。
已形成由具有博士学位中青年学术骨干组成的科研梯队,其中享有国务院政府津贴1名、山东省卫生系统杰出学科带头人(泰山医学家)和中青年重点科技人才1名、霍英东基金获得者1名,国家教育部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1名,山东大学创新学术团体骨干2名。经过多年的努力,研究所在科研方面已经形成了几个稳定的
结合我国和山东省的实际情况,重点以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HBV相关肝细胞肝癌(HCC)为主攻方向,采用分子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在对其致病机制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探索了多种基因治疗和免疫治疗方案。对HBV的致病机制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于HBV感染后的凋亡与炎症、HBV反式激活蛋白、HBV与端粒酶等方面;在基因治疗方面则主要从事反义封闭研究、抑制
新生血管治疗肿瘤研究及免疫干预治疗研究。该方向已经完成
国家自然基金5项、卫生部课题一项、东省95攻关课题1项,省科委资助课题3项,霍英东基金1项,现有在研国家自然基金4项、省基金1项、省科委攻关项目1项、省中青年科学基金2项、教育部博士点基金1项、留学回国人员基金1项。在国内核心期刊发表论文70余篇,SCI收录8篇,引用36次,最高影响指数为14.3获省科委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省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获得专利1项,申请专利1项。在HBV相关肝癌的研究方面在国内同行中有一定影响,其中在反义HBV、反义癌基因联合靶向肝癌细胞的抑癌研究、HBVL对RTRAI诱导调亡的影响等方面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从1996年以后,根据国内外免疫学的发展动态,寻找到新的生长点,一方面,从免疫学的新理论-淋巴细胞活化的双信号学说出发,在研究协同刺激分子CD28/B7和CD137/CD137L生物学特性、生物学功能的基础上,寻找以CD28和CD137为靶点,诱导免疫耐受治疗自身免疫、防治移植免疫排斥和打破免疫耐受治疗肿瘤的方法和药物。另一方面,从调节性T细胞入手,研究CD4+CD25+调节性T细胞 、CD8调节性T细胞和双阴性T细胞的生物特性,探讨其在自身免疫性疾病、移植免疫和肿瘤治疗中的作用。承担国家自然基金课题2项,国家教育部优秀骨干教师课题1项,山东省自然基金课题2项、山东大学跨学科预研课题1项,发表相关论文20余篇,在同行有一定影响。
将基础研究与开发相结合,在血管内皮抑素基因工程药物、CD28和CD137类肽药物及人源基因工程TAT的研发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承担国家科技部863重大专项1项,与美国合作课题1项,国家自然基金课题1项,发表论文10余篇,申请专利2项。
为了让世界免疫学专家走进山东大学免疫所,让山东大学免疫所的优秀教师走向世界。目前研究所已与
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美国肯塔基大学、北京大学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每年有多位专家到我所进行学术访问,参加教学。我所已有9人次派到国外进修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