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斗宫德化窑遗址
福建省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屈斗宫德化窑遗址,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城东南隅,是一处从唐代到民国的窑址。
历史沿革
1953年,屈斗宫窑址在德化县城龙浔镇宝美村破寨南山坡上被发现。
1966年,碗坪仑窑址被发现。
1976年,福建省博物馆、厦门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原晋江地区文物管理委员会等单位,对屈斗官窑址进行考古发掘,发掘面积1015平方米。
2001年5月上旬至6月下旬,考古人员对甲杯山窑址进行抢救性考古发掘,总发掘面积120平方米,揭露出有叠压、打破关系的窑炉遗迹3座。
2003年,考古人员对南坑窑址的格仔口1号窑、嵛坪圹窑和寮仔窑进行了局部科学发掘,格仔口窑、嵛坪圹窑发掘后进行回填。格仔口1号窑地处南坑行政村加冬井自然村村口东侧,发掘面积约180平方米。
2016年和2019年,考古人员两次对尾林—内坂窑址进行调查勘探。
2020年3月,经国家文物局批准,福建博物院、德化县陶瓷博物馆、德化县文管办携手对尾林窑址、内坂窑址进行考古发掘,共揭露5座窑炉遗迹(尾林窑4座、内坂窑1座)、解剖2处作坊遗迹,出土宋至清代青白瓷、白瓷、青花瓷标本数千件。
建筑格局
屈斗宫德化窑遗址包括龙浔镇、浔中镇、三班镇及盖德乡四个乡镇范围内的宋代至明代的古瓷窑址。其中,龙浔、浔中两镇宋元窑址20处,明代窑址20处;盖德乡宋元窑址6处,三班镇宋元窑址11处,明代窑址8处,共计65处。 经考古发掘的有屈斗宫窑址、碗坪仑窑址、尾林—内坂窑址、祖龙宫窑址和甲杯山窑址等。
主要建筑
屈斗宫窑址
屈斗宫窑址位于德化县城龙浔镇宝美村破寨山的南坡上,是一处元代窑炉遗址。窑炉全长57.1米,宽1.4~2.95米。该窑为分室龙窑,共有17间窑室,发现有14个窑门,保留有部分窑壁和窑室间的隔墙,窑璧外还有护墙。窑室一般呈长方形,纵长2.45~3.95米,各窑室底部斜平,分室但不分阶级。分室龙窑是龙窑向阶级窑转化的过渡形式,反映了宋元时期窑炉技术的进步与发展。窑床上发现有大量烧瓷所用的窑具,证实该窑的生产规模庞大。
尾林—内坂窑址
尾林—内坂窑址位于德化县三班镇西北,窑址分布在上寮溪的南北两岸,面积约12200平方米。遗址周边的山水空间环境保存完整,反映出宋元时期陶瓷生产的一般选址特征、生产规模与技术水平。该区域山地环境既适宜建设窑炉,也可提供瓷土原料和烧窑燃料,沿溪流便于利用水碓等水力设施进行瓷土加工以及部分原料和产品的运输。考古工作已发现部分窑炉、作坊、废品堆积等窑业遗存。其中:考古发掘发现南宋至元代(1127~1368年)窑炉遗迹7座,窑室内宽1.7~2.7米,最长的一座残长90米。出土青白瓷、白瓷两类产品和各类窑具。瓷土加工作坊遗迹2组,包括尾林瓷土加工作坊约800平方米,内坂瓷土加工作坊约900平方米,分别分布在上寮溪两岸,保存有多处水碓坑、水池、白坑、垒石水渠、石坝等。两处加工作坊为后代长期沿用。窑炉周边的瓷片堆积总面积约8000平方米,以废弃瓷器与窑具碎片为主,最厚处达2米。此外,遗址周边的梅岭等区域还发现有部分明清时期的窑址,都反映出该区域持续烧造瓷器的历史。
碗坪仑窑址
碗坪仑窑址位于盖德村北面山包的东南侧,南距溪流约200米,西南距公田仑窑约300米,海拔583米,相对高度约40米,窑址面积10000平方米。东北一西南走向,东西长200米,南北宽150米。堆积层厚度2米左右。早期窑炉保存窑头和部分窑室,残长3.7米,最宽处1.4米;晚期窑炉首尾均被破坏,仅存中间一段,残长12米,宽2.6~2.8米。该窑址为宋代德化最具特色的古窑遗址之一。
甲杯山窑址
甲杯山窑址位于宝美村东部的甲杯山东侧山坡,属中低山地形,山顶海拔520米,高差约25米。山体浑厚,坡形连续,窑址主要分布于坡腰至山脚平台上,窑址范围约1700平方米。
南坑窑址
南坑窑址由南坑窑址和寮仔窑址组成,南坑窑址位于南安市东田镇南坑村,寮仔窑址位于南安市东田镇蓝溪村大垅内的寮仔山。
南坑窑址已查明有宋元窑址20多处。其中南坑村的窑址分布于该村的枪仔岭、顶南埔、嵛坪圹、大坝、格仔口等20处山坡上,范围绵延数里,面积约20万平方米。南坑窑址创烧于北宋,约废烧于元末,以烧制青瓷、青白瓷为主,堆积层最厚达5米。发掘揭露出的宋代龙窑有保存较为完整的窑头、火膛及窑前工作面等,其中火膛部分平面呈半圆形,直径1.5米,深约1.2米,前后壁及底部出灰口、窑汗等相对完好,是迄今为止福建省已发现的保存最为完整的宋代窑炉火膛。
格仔口窑坐北朝南,下临弓蔗溪。窑床依格仔口山南坡而建,窑壁残存高度在0.12~0.5米之间,窑底斜坡形,前缓后陡,前段宽约1.9米,使用筒形匣钵;中段宽约2.4米,改用凸底形匣钵装烧。该窑的后半部尚未发掘,已发掘揭露出的窑炉水平长度19.8米。
嵛坪圹窑位于南坑村通往加冬井村的山路南侧,早期因村民取土铺路,废品堆被挖开,窑炉亦暴露于断坎之上。此次局部发掘面积约100平方米,清理出保存完好的窑炉长10.2米,发现窑炉两侧的路面、通道、工作间等遗迹。因嵛坪圹窑后段基础直接建在早期的废品堆积层上,故在窑壁外围堆砌了许多大块的卵石,或利用匣钵块,砌成护窑墙来加固窑体。在窑炉的内部,保存有比较好的窑墙塌砖堆积,两侧窑壁保存较高,窑底可见到比较明显的排列整齐的匣钵和匣钵窝,该段窑炉使用凸底形匣钵装烧。在窑炉的两旁,是厚达1.5~3.5米的废品及匣钵堆积。从该窑发掘中层位关系来看,产品以珠光青瓷为主的嵛坪圹窑建在内含大量青白瓷的废弃堆积层上,从而为青白瓷与珠光青瓷之间的早晚提供了直接的依据。
寮仔窑位于蓝溪行政村大仁内自然村东侧的寮仔山,共发掘面积约300平方米。揭露的窑炉遗迹为长条形斜坡式龙窑,窑炉前段的窑头情况不明。窑尾保存情况较好,残高约1米。出烟室与窑室以匣钵柱相隔,宽0.1~0.5米。整个窑炉残长4.3米,除了在窑尾部分利用山体基岩,其余均用红砖砌成,窑砖绝大多数为楔形砖,仅少数为长方形。残存窑壁高0.3~0.75米,内宽1.8~2.5米。窑头朝向西南,窑底坡度不一,前段与后段稍平缓,中段稍陡。窑底匣钵保留较好,有漏斗形和简形两种,简形匣钵主要分布在窑炉后段,匣钵大小不一,直径一般在15~34厘米之间。窑旁遗迹发现有护窑墙3个,磉墩8个,窑门5个及道路遗迹等。其中磉墩有方形和圆形两种,方形磉墩均由砖块砌成,圆形磉墩则由石块和砖砌成。道路路面铺有垫饼和匣钵残片等。
文物遗存
屈斗宫窑址出土各类瓷器残件主要为元代白瓷,产品有碗、盘、执壶、粉盒、杯、军持等10余种。
尾林—内坂窑址出土青白瓷、白瓷两类产品和各类窑具。瓷土加工作坊遗迹2组,包括尾林瓷土加工作坊约800平方米,内坂瓷土加工作坊约900平方米,分别分布在上寮溪两岸,保存有多处水碓坑、水池、白坑、垒石水渠、石坝等。窑炉周边的瓷片堆积总面积约8000平方米,以废弃瓷器与窑具碎片为主,最厚处达2米。
碗坪仑窑址文化层堆积分上下二层,上层为南宋龙窑,下层为北宋龙窑,出土1700多件瓷器及窑具。下层出土青白瓷,器形有碗、盘、碟、炉、瓶、执壶、盒,年代为北宋晚期至南宋中期;上层出土青瓷和少量酱黑釉瓷,器形有碗、盘、碟、瓶、军持、盏等,年代为南宋中晚期。釉色以白釉和青白釉为主,纹饰以刻划花卉、水波纹、云雷纹等。
甲杯山窑址出土了一批陶瓷器标本及窑具。其中Y3出土标本有青白瓷和白瓷,器形有碗、盘、碟、洗、盒等,其年代为元代。Y2、Y1出土标本大部分为乳白色瓷器,器形以杯、碗、盘、盏、碟、洗、炉、罐、灯、盒、砚滴等为主,主要纹饰有堆贴梅花、刻画花草、文字、人物等,年代为明代。
南坑窑址中格仔口窑产品胎质灰白,釉色以青白釉为主,产品除碗之外,还有大量尺寸不一、形式各样的盒。此外,还有相当数量的盏、净瓶、小罐、小杯、执壶、香炉、盘、碟、器盖、灯盏等。嵛坪圹窑产品以青瓷为主,在晚期地层中出土了大量的珠光青瓷标本,这些器物胎质青白,釉色晶莹翠绿,施釉均匀,器形主要有碗、盏、盘、碟等,器物绝大多数饰有斜直线、弦纹、缠枝草叶纹、篦划纹等,被窑炉叠压的早期地层中的出土物则以青白瓷为特色,主要器形有碗、盏、杯、盒等,多为素面。
寮仔窑产品均为青白瓷。产品种类以碗为大宗,此外还有盒、盘、盏、罐、壶、炉、水注、灯盏、器盖等。胎质细腻,釉色莹润,多有开片,大多数产品都刻画有草叶纹等。
文物价值
甲杯山窑址的考古发掘,获取了大量白瓷烧造技术的宝贵资料,出土了大量有代表性的白瓷精美器物标本,尤其是发现了一批传世品中罕见的器型,为德化白瓷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田野资料,意义重大。
尾林-内坂窑址首次在一个窑址中揭露四座横跨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第一次较为完整地揭示德化窑从宋元时期的龙窑,至明清时期的横室阶级窑的发展演变过程,填补了德化窑古代窑业技术史的缺环,为完整展示德化古代制瓷工艺技术提供了重要的实物材料。
屈斗宫德化窑遗址出土的瓷器造型和烧制方法具有明显的宋元朝代瓷器的特点,对研究宋元时代德化窑瓷业生产的组织形式、生产规模、窑炉结构、烧制工艺和瓷器外销,有着重要的价值。
保护措施
1961年,屈斗宫德化窑遗址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列为第一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8年1月13日,屈斗宫德化窑遗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6年5月25日,南坑窑址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屈斗宫德化窑遗址合并。
2016年,屈斗宫德化窑遗址入选国家《大遗址保护“十三五”专项规划》。
2021年7月,德化窑址(尾林-内坂窑址、屈斗宫窑址)作为“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遗产点之一,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旅游信息
屈斗宫德化窑遗址位于福建省泉州市德化县城东南隅。
自驾:从泉州市出发经南惠支线高速—泉南高速—通州大道—南环路—桃源南路—福巴线—茶具城大道—屈斗宫德化窑遗址,全程大约90千米。
最新修订时间:2023-10-07 09:24
目录
概述
历史沿革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