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斗宫古窑址,位于有“中国瓷都”之称的福建省
德化县城东隅的宝美村。1976年经考古发掘,这处元代窑炉遗址窑基长(坡长)57.1米,窑室17间。
地理位置
屈斗宫古窑址位于德化县城关,1976年发掘,属宋元古窑址。东西宽300米,南北长约150米,有17间窑址,出土800多件窑具和670件较为完整的器物。其产品以纯净莹润的乳白色为特征,其造型和烧制方法具有宋元时代瓷器的特点。古窑址的发现为判定东南亚出土的中国
德化瓷器的窑口和断代提供了确凿的实物佐证,为研究海上“
陶瓷之路”,陶器外销和宋元时期中外贸易友好往来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见证。 屈斗宫古瓷窑址,位于泉州市德化县城东南隅的宝美村破寨山西南坡上,因窑址附近昔有屈斗宫小庙而得名。1988年1月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景区特点
1976年发掘一座有17间窑室的鸡笼窑,长57.1公尺,宽1.4-2.95公尺,共出土800件烧制工具和6793件或完整或残缺的日用瓷器。其产品以纯净莹润的乳白色为特征,造型和制作工艺具有宋元的特点。出土的高足杯、直道纹洗、折腰弦纹洗、墩子式碗、粉盒和军持等为元代制品。尤其直通纹洗底部刻画长袍、缨冠、无胡须像为蒙古人特征,三足垫饼阴印元朝花押和蒙古
八思巴文。瓷器中的粉盒、执壶、盖壶、军持、小口瓶、莲瓣碗、墩子式碗、高足杯、飞凤碗和弦纹洗等类,是宋元时的外销瓷,都曾分别发现于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和斯里兰卡。有的粉盒盖上印有“长寿新船”四字,可见产品是通过海运外销的。屈斗宫古瓷窑址的发现,为研究“
海上丝瓷之路”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屈斗宫窑窑头火腔和窑床基本保存完好,窑体宽大,火腔狭小,呈半圆形,火腔与窑床交界外,保留有五个通火孔;窑室一般呈长方形,两边都留有火路沟,室与室之间保留有隔墙(挡火墙)。隔墙底设通火孔,窑室底部倾斜,上铺石英细砂,砂上放置匣钵垫或托座,根据窑基出土的观状和结构分析,它属于由龙窑发展到阶级窑的一种独特的窑炉类型——“鸡笼窑”。
这座宋元古瓷窑址(1976年由省、地、县、厦门大学历史系联合发掘),东西宽约300米,南北长约150米,窑基长(坡长)57.1米,宽1.4-2.95米,共17间窑室的窑床,出土了800多件生产工具和6790多件完整或残缺的陶瓷器物。
出土的生产工具有印模、制坯转盘、敲匣钵的铁刀、匣钵垫、各类匣钵等。器物有碗、盘、碟、壶、罐、瓶、洗、盅、盒、高足杯等10余种。经考古发现证实,日本、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国,宋元
德化瓷器出土甚多,海碗、军持、粉盒、瓶、罐等器,不胜枚举。在东非海岸基尔瓦遗址出土的白釉莲瓣碗,与屈斗宫同类产品毫无二致,是德化瓷器输入非洲的证据。
德化窑从它的崛起到繁荣,始终以面向海外市场为导向,把自己实用而美观的产品奉献给世界,在漫长的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屈斗宫古窑址中发掘的瓷器造型和烧制方法具有明显的宋元朝代瓷器的特点,它对研究宋元时代和中国民窑体系、瓷业生产规模、窑炉结构、烧制工艺、瓷器外销和研究德化窑“象牙白”瓷的创始年代都有重要价值,同时为研究“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外销和宋元时期中外贸易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料,是中外人民友好交往光辉历史的见证。
产品
屈斗宫窑出土的生产工具有印模、制坯转盘、敲匣钵的铁刀、匣钵垫及各类匣钵等。器物有碗、盘、碟、壶、罐、瓶、洗、盅、盒、高足杯等10余种。瓷器的釉色有近乎影青系统的白釉和一些未经烧熟和生烧所形成的灰釉和黄釉,装饰方法有印花、划花、贴花、浮雕等。有的盒盖上还印有“寿”、“金玉”、“寿山福海”、“长寿新船”等各种吉祥文字。瓷器造型和烧制方法具有明显的宋元朝代瓷器的特点。它对研究宋元时代民窑体系、瓷业生产规模、窑炉结构、烧制工艺、瓷器外销等都有重要价值.日,德化县屈斗宫古窑址被列入国家文化事业“十一五”重点工程项目———第二批《“十一五”国家重要大遗址保护规划纲要》的64处重要大遗址。屈斗宫古窑址位于德化县城关东隅的宝美村,这座宋元时期的古瓷窑址共有17间窑室,出土了800多件生产工具和6700多件完整或残缺的陶瓷器物。
旅游风景点
屈斗宫古窑址,位于有“中国瓷都”之称的福建省德化县城东隅的
宝美村。1988年1月被国务院宣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元。这座宋元古瓷窑址共17间窑室的窑床,出土了800多件生产对象和6790多件完全或残破的陶瓷器物。屈斗宫古窑址发现的瓷器姿势和烧制方式拥有显着的宋元朝代瓷器的特色,它对考虑宋元期间的中国民窑系统、瓷业生产规模、窑炉布局、烧制工艺、瓷器外销等全有主要价值,同时为考虑“海上丝绸之路”、瓷器外销和宋元期间中外商业供给了主要的汗青材料。出土的高足杯、直道纹洗、折腰弦纹洗、墩子式碗、粉盒和军持等为元代成品。尤其纵贯纹洗基部描绘长袍、缨冠、无胡须像为蒙古人特色,都曾分别创造于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和斯里兰卡。有的粉盒盖上印有“长命新船”四字,可见产物是经由过程海运外销的。窑斗宫古瓷窑址的创造,为考虑“
海上丝瓷之路”供给了宝贵的什物材料。
屈斗宫遗址拟建公园
日前,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与我县文体局一同对宋代屈斗宫窑址现场进行踏勘,并进行前期概念性设计,并出炉屈斗宫遗址公园规划方案,预计投资近亿元,将重现宋代民间风貌。
据专家介绍,遗址公园将体现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采取更多的节能节地措施,以减少规划造成环境的二次破坏,同时充分尊重当地文化及周围环境特点,结合自然地形地貌合理布局,既保护珍贵的历史文物,又使之成为城市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规划建设屈斗宫遗址公园已纳入我县重大的建设项
相关古窑址
泉州碗窑古窑址
在泉州东门外碗窑乡,有南、北窑。北窑烧影青瓷,南窑烧青瓷。产品有碗、洗、执壶、瓶等。多素面,釉色灰青,烧制用垫圈,露胎处有朱砂红瘢,胎质灰白,且厚重,俗称“土龙泉”。在南洋群岛多有发现。
德化盖德古窑址
北宋初,盖德窑以产青瓷闻名,色呈青灰,釉层透明,胎釉密贴。胎质坚结致密,吸水率低,近于青白瓷。器物以碗、粉盒、军持为主。除影青为主外,也有部分白瓷、黑釉瓷。产品行销东南亚、菲律宾等地。青白瓷用石灰釉配制,釉色白中泛青、青中带白,莹润明亮。因釉中含铁量少,经充分还原焰烧成,加之瓷胎纯白,故釉色白胜于青。自北宋至今,青白瓷的延烧历史最长,采用最广泛,尤盛行于德化。
南安东田南坑古窑址
南坑窑址依山而建,出产青瓷、白瓷、青白瓷,且以青瓷和青白瓷为最多。主要产品有碗、碟、盏、洗、壶、瓶、杯、罐、盆、炉、器盖和动物玩具等。胎骨里呈灰色、白色、灰白色,质地坚硬细腻,釉色晶莹润泽,釉水均匀。装饰技法有莲瓣、菊瓣、草叶、缠枝、斜直线、篾纹和弦纹等,风格活泼奔放,线条刚劲流畅。釉色繁多是南坑窑的一大特点,除大量烧造篦点划花青瓷(日本称为“珠光瓷”)外,还仿烧龙泉、官窑等多种釉色青瓷。工艺水平已经非常成熟,采用龙窑式窑炉烧造,大量采用匣钵正烧法,另有匣体复叠法,叠烧法支圈复烧等方法。2003年省考古队发掘整理出兰溪寮仔山宋代窑址龙窑、南坑加冬井大宫后宋代古窑址、南坑坪圹古窑址三处。兰溪寮仔山宋代窑址龙窑是此次发掘中规模最大的一个。前半部分(约10多米)因建有一个砖瓦场而被切断,后半部发掘出了46米,窑底及遗迹保存较好。该古窑址都是烧青白瓷,主要品种有碗、盘、杯、炉、水注之类,器型、花纹规则,连窑具都很规则;尤其是水注制作工艺比较高,此次出土的就有一种很精美的水注——凤首水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