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蜂,膜翅目尾蜂科昆虫统称。是膜翅目低等广腰蜂类中唯一的
寄生性类群。尾蜂科属于世界性分布,但多数种类分布于热带地区。欧亚大陆分布种类甚少,野外罕见。中国已经发现4种。
1 形态特征
虫体近似圆筒形,外观近似大型蚂蚁,但腹部基部与胸部宽阔连接,无细柄和单独结节。成虫活跃,在枯死树干上爬行速度甚快。虫体表面通常具粗大密集刻点或脊纹。头部亚球形,额区和头顶附近具对称排列的瘤突,复眼向下分歧,上唇隐藏;触角雄性11节,雌性10节,均着生于唇基下方,雌虫触角第9节明显大于第8节和第10节。头部属于双孔式-口孔和后头孔之间被口后桥分隔。成虫4翅,翅脉较简化,前后翅均缺封闭的臀室。雌虫产卵器很长,但不用时全部盘在腹部内,外观看不到产卵器。雄性的生殖器官正常位置和方向,不扭转180度(叶蜂科、
三节叶蜂科等类群雄性外生殖器扭转180度)。幼虫无胸足和腹足,触角只有1节。
2 种类和分布
尾蜂科全世界已知种类约15属85种。东亚地区已经发现2属9种。中国已发现1属4种。中国种类目录:
褐色尾蜂 Orussus brunneus Shinohara & Smith, 1983,仅发现于中国台湾省;
亮翅尾蜂 Orussus striatus Maa, 1950,国内分布于海南省,国外记载分布于琉球群岛;
朱氏尾蜂Orussus zhui Vilhelmsen, Liu, Smith & Blank, 2013,仅发现于中国湖南省;
黑色尾蜂Orussus melanosoma Lee & Wei, 2014,国内记载分布于陕西秦岭,国外记载分布于韩国。
除此以外,东北亚分布的朝鲜尾蜂Orussus coreanusTakeuchi, 1938、红足尾蜂Orussus rufipesTsuneki, 1963、日本尾蜂Orussus japonicusTosawa, 1930、框脊尾蜂Ophrynopus tosensis (Tosawa & Suigihara, 1934)将来也有可能在中国东北发现。
3 系统关系
尾蜂科属于尾蜂总科。该总科现生类群只此一科。在系统学上尾蜂科隶属膜翅目低等广腰类群。以前尾蜂科被认为是树蜂总科的一个支系,但
分子系统学研究结果表明尾蜂科不是树蜂总科内的支系,而很可能是全部
细腰亚目类群的姊妹群。
4生物学特性
尾蜂的成虫非常活跃,在树干上象蚂蚁一样爬行,但速度更快。因为尾蜂在爬行过程中有时会突然起飞并迅速降落,看上去具有跳跃能力。尾蜂幼虫寄生于蛀干的某些昆虫幼虫体内,比如膜翅目的树蜂科幼虫或者鞘翅目的吉丁甲等幼虫。一龄尾蜂幼虫为单栖性外寄生,随后的龄期钻进寄主体内取食。幼虫老熟后从寄主体内钻出,在寄主的残体附近化蛹。
尾蜂成虫活动时喜欢阳光。其活动场所基本上集中于阳光能够照到、已经枯死且表面较光滑的树干和较粗壮的树枝上。采集时可根据其这一特性,多注意观察枯死树干上类似蚂蚁般活动的昆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