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吸虫尾蚴性皮炎
病症名称
血吸虫尾蚴性皮炎是指禽、畜类血吸虫的尾蚴侵入人体皮肤引起的一种变态反应性炎症。因常在水稻种植时发生,所以又称稻田皮炎。在许多国家,常因在淡水湖或半咸水海游泳后发生,故称游泳痒,日本人称湖岸病。在中国水稻种植区均见该病。能引起本病的血吸虫种类颇多,主要是寄生于鸭类的包氏毛毕吸虫和寄生于牛、羊的土耳其斯坦东毕吸虫的尾蚴。因人不是这些血吸虫的适宜寄主,尾蚴钻入皮肤后可于局部组织内被杀灭,即使进入血液流到肺部,也不能存活。尾蚴侵入后分泌的蛋白酶及尾蚴死亡后释出的蛋白质和多糖均具抗原性,可产生变态反应而引起皮炎。
病因
接触含有动物血吸虫(终宿主主要为家鸭和牛,中间宿主为锥实螺)尾蚴的田水,血吸虫的尾蚴侵入皮肤致局部皮肤炎症反应。
临床表现
发病快,接触含有尾蚴的田水数分钟后即有瘙痒感,继之出现粟粒大红斑、丘疹丘疱疹,周围有明显浸润及红晕,搔抓后可出现风团,瘙痒剧烈皮损顶端可见淤点,为尾蚴钻入痕迹。皮疹散在或密集成片。多位于水接触部位。以两小腿、前臂远端及手足背部多见。常因搔抓引起继发感染。
检查
1.皮肤活组织检查
感染早期,在表皮和真皮之间发现血吸虫尾蚴可确诊。
2.粪便涂片镜检
查找虫卵或孵出毛蚴
诊断
确诊主要依据流行病史和临床表现以及在粪便中查找出的卵和孵出的毛蚴。
治疗
治疗以干燥、收敛、止痒为原则,应注意清洁,少用热水及肥皂。出现浸渍时可外用粉剂(如枯矾、氧化锌、滑石粉),每天数次。糜烂时可用具有消炎、抗感染及收敛作用的溶液进行湿敷,如0.1%依沙吖啶(雷佛奴尔)锌铜合剂(达里波液),亦可搽3%甲紫(龙胆紫)液、20%鞣酸甘油或鞣酸软膏(鞣酸、甘油、樟脑、苯酚、亚硫酸钠、滑石粉、石蜡、凡士林)效果良好。继发感染可根据轻重情况,用0.1%依沙吖啶(雷佛奴尔)溶液、l%小檗碱(黄连素)溶液或黄柏、生地榆各15克,煎水浸洗或湿敷。炎症明显伴淋巴管、淋巴结炎症或发热者,可局部或全身用抗生素治疗。
预防
1.加强个人防护
如下水田作业时穿塑料套服、外用塑料套膜等防止尾蚴钻入皮肤;也可在下水田前涂皮肤防护剂,如15%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软膏或乳剂。
2.灭螺和灭尾蚴
结合农业上施用化肥及农药进行,可以选用稀氨溶液、碳酸氢铵、五氯酚钠、氯硝柳胺,茶子饼。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12-07 13:54
目录
概述
病因
临床表现
检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