尾状核
尾状核系纹状体的一部分
尾状核系纹状体的一部分。呈马蹄铁形,伴随侧脑室全长。尾状核前部膨大,叫尾状核头,背面突向侧脑室前角,腹面邻接前穿质。尾状核中部稍细,叫尾状核体,沿丘脑的背外侧缘伸延,二者间以终纹为界。到丘脑后端,尾状核更细,叫尾状核尾。它向腹侧折曲,在侧脑室下角的顶上前行,连接杏仁核。此核是锥体外系组成部分。尾状核如受损害,可出现肌肉紧张力减低,运动过多过快(舞蹈症)。
一、概述
1、豆状核:
豆状核系纹状体的一部分。豆状核完全包藏在半球髓质中。此核的前下方与尾状核头相连,其余部分,借内囊与尾状核和丘脑相分隔。豆状核在额状切面上呈三角形,核内有两个白质垂直板将它分成3部分:外侧部最大叫壳,其余两部叫苍白球。豆状核是锥体外系的组成部分,苍白球如受损害,可出现肌肉紧张力升高,震颤、运动迟缓困难,面部表情呆板变化少;壳受到损害症状同尾状核。
二、解剖结构
1、尾状核:
尾状核属于基底核,是一弓形棒状的灰质团块,全部依附于侧脑室近旁。其前端肥大,称尾状核头,突入侧脑室的前角内,构成前角的外侧壁;头的前部与前穿质相连。其腹外侧部与豆状核相连。从尾状核头向后逐渐变细,形成尾状核尾。其尾沿丘脑背外侧缘向后,继而弯向下,再沿侧脑室下角顶壁向前,到达下角前端止于杏仁核。
尾状核和豆状核的壳核结构相同,主要由梭形或圆形小神经细胞组成,其中散有一些多极大神经细胞。它们在种系发生上出现较晚,称为新纹状体。苍白球内含有髓纤维较多,其神经细胞也较大。在种系发生上出现,故称为旧纹状体。
2、豆状核:
豆状核属于基底核,位于脑岛的深部、丘脑的外侧。其形状似双凸透镜,外侧面较平,同屏状核之间只隔以外囊。其前端腹侧与前穿质相连。其内侧面与内囊相连。在水平断面上,可见到豆状核呈尖向内侧的楔形,并被内侧、外侧髓板分隔为三层:最外侧的一层呈赤褐色,称为壳核,壳核与尾状核头之间有灰质索相连;内侧两层颜色较浅,称其为苍白球。苍白球又被内侧髓板分为内侧和外侧两部分。在苍白球和豆状核袢的腹侧有细胞团块,称无名质(又叫基底核),位于视束的背侧,在前连合下方伸向嘴侧。无名质是由大多极细胞组成的,细胞内含有黄色脂色素,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无名质的散在细胞也分散到内、外髓板里。
三、与尾状核相关的疾病
尾状核头出血:
概述:
尾状核头部出血的病因,以高血压为常见,其次是动脉瘤,动静脉畸形。尾状核位于侧脑室旁,头部突入侧脑室形成其外壁,体部临近脑室体,与侧脑室连接面积较大,故出血易破入脑室内。尾状核头出血临床表现为头痛、呕吐,对侧中枢性面舌瘫,轻度颈强,一般肢体瘫痪不重或肢体正常。有无肢体瘫痪取决于血肿的大小和血肿扩展的方向。如果出血量小,血肿局限于尾状核头部,可能只出现出血灶对侧肢体无力;如果血肿向内侧扩展,血液破入脑室系统压迫脑干可出现四肢瘫;如果血肿向外扩展,则压迫内囊,可出现出血灶对侧肢体瘫痪及偏身感觉障碍。
尾状核头出血分为4型:(1)单纯型:出血量少,血液只局限于尾状核头部,症状轻,体征不明显,预后好;(2)向内扩展型:最多见,尾状核头内侧为充满脑脊液的侧脑室,室内压力较低,室壁较薄弱,易破裂,使血液进入脑室,如积血量不多,一般预后良好;(3)向外扩展型:少见,血肿向外扩展压迫内囊,常表现为“三偏征”;(4)混合型:少见,出血量大,血肿向外侧扩展,血液破入脑室并压迫内囊,预后不良。
尾状核头出血临床上较为少见,一般出血量不大,症状轻微。若出血破入侧脑室前角,则可出现脑膜刺激征,这时需要与原发性脑室出血相鉴别。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1-19 20:53
目录
概述
一、概述
二、解剖结构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