尺蛾
尺蛾科昆虫的统称
尺蛾(学名:Geometridae)是尺蛾科昆虫的统称,又叫尺蠖蛾。全世界记录25000余种,中国已记录3000种以上。尺蛾科是鳞翅目中仅次于夜蛾科的第二大科,分布广泛。触角多为丝状或栉齿状;有可卷曲的虹吸式口器;翅膀薄而宽大,略呈扁平形,上翅仅覆盖局部的下翅;脚细长。翅膀颜色朴素,多为褐色系,斑纹杂乱。
动物学史
Geometridae来自Geometra属 (Linnaeus) 类型,希腊语意思是“测量地球”,指的是幼虫或尺蠖,因为它们以循环方式移动。其腹部只在第6节和末节上各有1对足,行动时身体一屈一伸,如同人用手量尺,尺蛾由此而得名。
形态特征
成虫
尺蛾科是鳞翅目中仅次于夜蛾科的第二大科。体小至大型,身体瘦狭,翅大而薄,静止时四翅平展,通常无单眼,毛隆小,具喙和翅缰。前翅有1-2个副室,R5与R3、R4共柄,M2通常靠近M1,后翅Sc基部常强烈弯曲,与Rs靠近或部分合并。足细长,具毛或鳞。腹部细长,有1对听器,位于腹基部气门下方。
幼虫
幼虫体细长,通常除3对胸足外,只在第6及第10腹节各有腹足1对,行动时,身体弯成一环,一屈一伸,似以尺量物,所以称“尺蠖”, “造桥虫”或“步曲”,休息时用腹足固定,身体前部分伸出,与所站的植物成一角度,甚似一枝条,不易被人发现。
栖息环境
白天在树林停栖,以保护色隐藏行踪。喜夜间活动,在树干渗流汁液处或植物花丛间可见。
分布范围
尺蛾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在中国各地都有其身影。
生活习性
行为
成虫是夜行性动物,被光线吸引,许多物种都在白天飞行。尺蛾擅伪装,幼虫休息时将腹足固定在植物的枝干上,身体伸直,与植物呈一角度,不仔细看就如同植物的枝条。
有时为了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尺蠖在后仰休息之前,从口中吐出一根丝线,将一头固定在树枝上,一头连着胸足和头部,就像攀岩人员的保障措施。别小看这根细细的丝线,这可是尺蠖遇险时的救命线。如果有人轻轻用手触碰一下尺蠖,它立即表演起幻影移形,霎时间就消失不见了。再仔细一看,发现尺蠖早已松开腹足和臀足,身体做自由落体运动,同时口中吐出更长的丝线,仅靠细丝悬挂在空中,随着微风左右飘荡。很多尺蠖在受到惊吓时都会吐丝下垂。
悬挂的尺蠖一动不动,好像“吓死”了。尺蠖懂得伪装的道理,既然装作一节树枝,就要佯装到底。这就是尺蠖的假死,等到危险过去,它又会“复活”过来。天敌离开之后,尺蠖开始扭动身体,向上方的树枝或树叶爬去。有风吹来时,它像是一个摆锤,轻轻地左右晃动。风一停,它接着扭动,爬高了些许,再一扭动,又爬高些许。不一会儿,它的头就够到了安全地带。
食性
尺蛾喜欢吃嫩叶、嫩芽和花蕾等,危害果树、茶树、桑树及棉花等。尺蠖并不是只能吃树叶的弱者,夏威夷有些尺蠖是肉食动物,它们利用自身的伪装色,埋伏在叶片或树枝上一动不动,等待着从身边路过的果蝇。趁着果蝇大意的工夫,尺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用三对胸足抓住猎物,然后送到嘴边慢慢品尝。
天敌
尺蠖的隐身术也不是万能的,它的天敌有鸟类、蜘蛛、蚂蚁、姬蜂、茧蜂、寄蝇、步行虫、线虫和病毒真菌等,一不留神它就会成为别人的腹中餐。
生长繁殖
1年发生1代,以蛹在较潮湿的浅土中过冬,翌年5-8月成虫陆续羽化,羽化期很长,以7月中旬至8月上旬较为集中。幼虫发生期在8月上中旬。
下级分类
依据ITIS网站显示尺蛾类分为7亚科,46族,281属。全世界记录25000余种,中国已记录3000种以上,陕西秦岭地区分布5亚科160属265种。
危害与防治
物种危害
多为害果树及林木。柿星尺蛾(Percnia giraffata)、春尺蛾(Apocheima cinerarius)、柑桔尺蛾(Menophra subplagiata)等是常见的果树害虫。
防治方法
可采取人工采摘卵块、震落捕杀幼虫、挖蛹及清除成虫;灯光诱杀成虫;保护利用自然天敌等方式进行防治。
参考资料
尺蛾.百度贴吧.
最新修订时间:2025-03-29 14:15
目录
概述
动物学史
形态特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