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彭寿
清朝官员
尹彭寿,约生于道光十五年(1835),光绪三十年(1904)还在世,卒年不详。光绪十一年拔贡。官兰山县教谕,后经山东学政裕德,表奏为国子监学正。二十八年(1902)又赴沂州琅邪书院任山长,三十年(1904)辞馆,寓沂府闲居。被誉为晚清金石学家。
人物成就
尹氏彭寿淹博嗜古,精训诂,工篆隶,为时人瞩目。著作有《汉隶辨体》、《石鼓文汇》、《说文部读补正》、《益都金石志》、《汉石存目》等。
尹氏喜读书、喜藏书还可从山东省图书馆所藏《汉书蒙拾》三卷《后汉书蒙拾》二卷《续方言》二卷中可见一斑。书中有多处尹彭寿跋,但此书不是夺人所爱,而是诸城尹氏数代藏本。“此册家藏有年,乙酉赠张次陶先生,及石印者出,自购一部易还,以书中有先世笔墨也。光绪十五年己丑十一月诸城尹彭寿识于尚志堂,时四日大雪新睛,笔墨不调,将赴青州,草草为之。”“此数世之收藏,从余东西行箧已四十年,后勿轻弃之。祝年属。”《后汉书》末有一识:“道光己酉三月初九日,饮后颇闷,因取古书读之,聱牙佶屈,多不可解,姑就易披勘之,取其醒目而已,而后知矣。□人尤西堂诸先辈皆有所本也。清明前三日孙竹农阅。”此应为尹彭寿的同辈人识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说明此书至少是其祖父所藏。并有朱笔墨笔黄笔三色批校。光绪十一年(1885),尹氏将此书赠潍县张昭潜(字次陶),后有石印本出版,就买来一部将原书换回,由此可见尹彭寿爱书之甚。中有尹氏识语数则,表明尹氏在同治五年、光绪九年、十年、十二年、十七年、十八年数读此书,今迻录如下:
“同治五年四月四日慈经读于长安城中。”
“光绪癸未六月廿九读于尚志堂。”
“甲申六月十八日再读。”
“光绪十二年六月检读于成均上舍,十三年八月因修石经到璧雍又读。三小子祚鼒侍。”
“辛卯三月廿二日重读于尚志堂。”
“壬辰三月廿日旱,风大作,读于尚志堂。”
“光绪十八年仍寓尚志书院,计庚辰十二月入院,已近十三年矣,其间丁忧二次,中贡生二次,时又亡内人,不胜感叹。三月廿日,祝年手记。”
曾任山东学政的汪鸣銮为尹彭寿《汉隶辨体》作序,说其“幼承家学,苦志读书,于汉人训故愿有专功。”据尹氏自已所说,他的文字之学来自叔父,其叔父曾从掖县翟云升学,而翟云升之师为曲阜桂馥。同治时,他还师从清代说文四大家之一—王筠的儿子王彦侗学习,可谓渊源有自。学有家法,加上刻苦努力,使他在晚清山东学术界占有一席之地。
尹氏还有抄书的习惯,光绪十七年(1891)曾抄有《十六家词选》,抄此书的原因在于:“余于词学颇费苦心,总无所得,今将六旬年矣,亟抄出选本,以垂后昆。”
除了著书、抄书,尹彭寿还刻过不少书。如光绪十五年(1889)刻王懿荣的《汉石存目》,并附自著的《周秦魏晋石存目》;光绪十八年(1892)刻自著《山左北朝石存目》;光绪十九年(1893)刻《国朝治说文家书目一卷国朝治说文家未刻书目一卷》;光绪十九年(1893)刻《石鼓文汇》一卷;光绪二十年(1894)刻王筠的《说文部首读补注》一卷;光绪二十一年(1895)刻自著《汉隶辨体》;刻诸城邬正阶的《春晖草堂剩稿》。尹氏所刻书大多版心下刻“诸城来山园”,字体方正,相当精美,尤其是《说文部首读补注》,由其子尹祚鼒写篆字,每页四行,每行五字,朱墨套印,不仅便于初学,更富有艺术性,展示了晚清刻书的风采。而其利用在国子监修补石经的机会,亲手洗拓石鼓文,虽一点一画,逐为拓出,模刻木版,以公同好。“今所存者,刻粗阴画;残缺仅存底线者,刻细阴画;今所无者,用天一阁北宋拓本补之,半文亦实为全,皆刻双钩阴画。”为了使所补刻的部分一仍北宋拓本,“因就原石下坐卧数日,细审画底,校得真形。”正是由于如此勤奋,尹彭寿与历城刻工赵凤章合刻的《石鼓文汇》才如此精美,具有学术与艺术的双重价值。
人物评价
尹彭寿还是一个笃于师谊的人。他与王筠之子王彦侗是师生关系,所以,对于王筠著述不遗余力地进行推广。同治四年(1865),他曾篆写王氏所著《说文释例》、《说文句读》由礼部呈进,奉旨留览。又于光绪十三年(1887)因入成均校修石经,取王氏所著《毛诗重言》三卷、《毛诗双声叠韵》一卷、《尚书禹贡正字》一卷、《礼记读》十卷、《史记校》二卷、《夏小正正义》一卷计六种,缮写进呈御览,并请入《儒林传》。由此,荣成孙葆田称“竹年于王氏可谓师谊弥笃矣。”
作为晚清的金石学家,尹彭寿在学术上的贡献是我们有目共睹的,他的好学与勤奋也值得我们学习,但借书不还,甚至挖改钤印,据为己有,手法恶劣,这与严嵩在官书上钤盖己印,翰林院学士们窃取四库底本,同样为后人所不齿。给了读书人莫大的警示。
参考资料
最新修订时间:2023-06-13 23:19
目录
概述
人物成就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