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一青,
长春电影制片厂导演。1926年3月出生于
黑龙江省宁安县,祖籍
山东省掖县。1946年6月入东北文工团一团当演员,1948年底随团调入
东北电影制片厂,先后在《
赵一曼》中扮演小商人;在《
无穷的潜力》中扮演总工程师等。1955年10月尹一青考入
北京电影学院导演专修班学习,1957年夏结业回到长影。
尹一青在读中学时,常和同学们组织歌咏活动,成为学校文艺活动的积极分子。中学毕业时,家境不佳,虽考取了哈尔滨高等船员养生所,但因没有经济力量就读,未能赴校。为了谋生,只好在本地小学任教。这时,他常和一些朋友搞业余文艺活动,演出小
话剧等,但被学校视为不务正业,而被开除。在一个短时期内,靠朋友的接济生活。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尹一青和朋友一起离开家乡到大连,先在交通公司谋职,几个月后他辞去小职员的职务,和几个朋友组织了一个“中青剧团”。他一身兼任演员和导演,曾演出了《雨夜枪声》等两个侦探戏,在剧中扮演侦探长。他除了在自己剧团演出外,还常到别的剧团客串,上台唱上一、两首歌,他演唱的 《夜半歌声》,曾给大连观众留下印象。
1946年3、4月间,
东北文工一团到大连演出《
黄河大合唱》、《日出》、《把眼光放远点》等剧目,他看后受到极大的感染,觉得这正是自己多年追求的艺术。由此,产生了对艺术的强烈向往。有一次,他在东北文工一团召开的座谈会上讲述了自己对戏剧的看法,这个发言给著名秧歌剧演员王大化以很深的印象。会后,王大化详细询问了尹一青的情况,两人由此结下友谊。此后尹一青常把自己写的一些小诗拿给王大化看,请求指点。不久,该团在大连举办戏剧训练班,尹一青有幸参加训练班的工作。大化同志看他学习勤奋,接受新的事物很快,便主动介绍他参加了东北文工一团。尹一青把擅长秧歌剧表演的王大化作为自己艺术上的老师,处处模仿他的表演。王大化常常同他谈心,帮助他,使他认识到搞文艺工作不是为个人出风头,而是要使群众从演出中受到教育。这使他在思想和业务上都进步很快。当时,东北文工一团还负责编辑《新生时报》的文艺副刊,他常为该刊写一些诗歌等文艺小品。
1946年8月,东北文工一团离开大连到辽东前方为部队演出歌剧《血泪仇》。他在戏中先演变工队员,后演主要人物王东财。他从这时开始和战士接触,听到许多战斗故事,感受到部队指战员亲如兄弟的情谊,思想上受到很大教育。《血泪仇》在辽东共演出一百多场,在观众中引起强烈反响,有的战士看后哭昏了过去。通过这个戏的演出,使他看到了文艺的宣传教育作用。与此同时,他参加了土改运动,农村阶级斗争的生动现实,使他受到深刻的阶级教育。
1946年底, 东北文工一团到齐齐哈尔, 尹一青参加演出了独幕秧歌剧 《
农家乐》、二人转《全家光荣》和一些小戏。通过这段艺术实践,使他感受到人民喜爱自己的艺术,艺术应该为人民服务。1948年7月,尹一青随团调到十二纵队文工团,任第一分队长,在部队的大熔炉里经受锻炼。1948年底,尹一青随团调到
东北电影制片厂,任演员。从此,尹一青跨入电影界。这时尹一青政治思想日益成熟,于 1949年7月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从1949年到1953年,尹一青先后在《光芒万丈》(1949)中扮演老工人;在《赵一曼》(1950)中扮演伪特;在《高歌猛进》(1950)中扮演小商人;在《
无穷的潜力》(1953)中扮演总工程师。在这些戏中,尹一青不仅试图通过镜头塑造富有个性的人物,而且通过拍摄这几部影片,使他对导演产生了热切的追求。
1955年10月,尹一青考入
北京电影学院导演专修班学习。1957年夏,结业回到长影,在《
地下尖兵》、《列兵邓志高》等片中担任副导演。参加拍摄这些影片,使他逐渐熟悉了导演业务。
1958年,尹一青开始独立拍片,到 1965年,他先后拍摄了《
并肩前进》(1958 年)、《
海上神鹰》(1959 年)、《红梅花开》(1960 年)、《马戏团的新节目》(同
朱文顺联合导演,1961年)、《龙飞凤舞》 (1962年)、《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续集,与
苏里联合导演,1963 年)、《山村会计》(1965年)等七部影片。在和
苏里联合导演《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续集)的时候,苏里在分完镜头后,有任务出国,现场拍摄则由尹一青执行。尹一青感到这副担子很重,他一遍又一遍地观看影片上集,一次又一次地研究
苏里的“续集”分镜头本。他明确地认识到,在“续集”里要围绕“把水变成电”这一总的贯穿动作,热情地表现战斗在农村的
青年一代卓越的劳动气概和创造精神,表现每一个普通人物的英雄品质和英雄性格,力争使这部影片在思想性、艺术性上都较“上集”有所提高。他要和
苏里在“上集”中的风格相一致,于是细心地拍摄每一场戏,遇到难题就和演员、摄制组的同志商量。除两场重场戏留给
苏里拍摄外,他一口气拍完了影片的其余部分。影片上映后,受到观众的好评。人们感到影片继承了“上集”“充满着喜人的幽默和轻松愉快的情趣”的风格,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进一步表现了几个主要人物朝气蓬勃、敢于幻想、敢于创造的英雄品格。通过银幕,使我们看到了这群年轻人的栩栩如生的形象,听到了他们前进的脚步声。作为一部影片的“续集”,能取得这样的成功,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是相当难能可贵的。
1964年,尹一青两次到农村参加社会主义基本路线教育,受到生动的阶级斗争教育,积累了农村生活的素材。在十年动乱期间,尹一青带着全家到农村插队落户两年,使他有机会更广泛地接触广大贫下中农,并同他们建立了深厚的感情。1971年9月,尹一青调回长影。不久,他同另外两位同志一起到河北深入生活,收集创作素材。1972年写出了电影文学剧本《战斗在敌后》。当时因京剧《平原作战》已拍成影片,这个剧本就没再拍摄。
1973年底,尹一青接受反映
淮海战役中民工支前生活的《车轮滚滚》的拍摄任务。他认为这个剧本是从民工支前的角度来反映人民战争的,他想尝试一下。为了拍好影片,多次跑淮海战役纪念馆,看了数十万字的材料,找了各方面的人进行了多次座谈。他继《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续集)的拍摄风格,力求用朴素的手法,真实地反映生活,着力塑造富有个性的英雄人物。他认为,我们的电影是拍给中国人看的,手法上一定要适合中国观众的欣赏习惯。他在这部影片中,通过淮海战役一支小车队的支前活动,从侧面表现了淮海战役的雄伟磅礴的气势,歌颂了人民战争人民支援的伟大思想。通过“抢救弹药车”、“虎穴斗顽敌”、“奋勇扯帆船”等矛盾冲突,热情歌颂了耿东山临危不惧,遇险不慌,沉着、镇定、胆大心细的无产阶级智勇和力量,在银幕上为我们塑造了耿东山这一无产阶级英雄形象,表现了他内心的壮美。《车轮滚滚》受到群众的欢迎。
1978年,尹一青拍摄反映科研人员反对“四人帮”的干扰破坏、坚持搞科研的《灯》。1980年完成了歌颂方志敏烈士在狱中同敌人进行不屈斗争的《
血沃中华》。为拍这部影片,他四次到江西,两次到赣东北,先后看了数十万字的材料。他们在访问方志敏旧居时,一进村,群众就把他们请到一个大屋里。在交谈中,群众对他说:“方志敏当年领导我们闹革命,是我们的恩人。现在你们要拍方志敏的电影,说明你们对方志敏有感情,你们也就是我们的亲人。”这使他更加坚定地认识到,歌颂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英雄事迹,是电影工作者的责任。尹一青在影片中塑造方志敏这一英雄形象时,没有把他作为神来美化,而是把他作为在严酷的阶级斗争的现实中的人来表现。虽然在这部影片的一些情节是否真实的问题上曾引起争论,但通过方志敏在狱中同敌人英勇不屈的斗争,展示了他崇高的精神境界,歌颂了方志敏视死如归的共产党人的英雄气概,仍使人受到教益和鼓励。
灯 (1978) .... 导演
山村会计 (1965) .... 导演
我们村里的年轻人-续集 (1963) .... 导演
马戏团的新节目 (1961) .... 导演
灯-文革片 (1979) .... 导演
我们村里的年青人 (1959) .... 导演
列兵邓志高 (1958) .... 副导演
红领巾的故事 (1958) .... 副导演
车轮滚滚 (1975) .... 导演
高歌猛进 (1950) .... 齐子明
红旗歌 (1950) .... 伪委员甲
赵一曼 (1950) .... 邢长腿